三大劇集導演共話東方美學: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新華網客戶端 發佈 2020-01-17T08:32:47+00:00

新華網北京1月17日電1月14日,《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鶴唳華亭》導演楊文軍、《大明風華》導演張挺齊聚北京,共同討論劇集中的文化地理、東方美學和文化自信問題。

新華網北京1月17日電(王志艷 趙宇嬌)1月14日,《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鶴唳華亭》導演楊文軍、《大明風華》導演張挺齊聚北京,共同討論劇集中的文化地理、東方美學和文化自信問題。

在劇集世界裡發現「文化地理版圖」

2019年,《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大明風華》三部以唐、宋、明為背景的熱播劇,構建出了一幅劇集世界的「文化地理版圖」。在視頻時代,不同地域的導演創作出的劇集,依舊帶有深深的家鄉烙印。

《鶴唳華亭》導演楊文軍 主辦方供圖

楊文軍出生在上海,長在無錫,而「華亭」正是現在上海、無錫之間的松江地區。據楊文軍介紹,劇中主角,尤其是太子的老師盧世瑜等,家鄉都是在江南,在他們身上,蘊藏了江南文人的理想精神。同時他也表示,宋朝對「禮」的重視與他的人生經驗也正契合:「《鶴唳華亭》參照宋,宋代非常重禮儀,不光是禮制、禮教、禮節,還包括整個文化藝術呈現出的也是守禮之美。」

《大明風華》導演張挺 主辦方供圖

張挺出生在山東濟南。山東尚武,他在菏澤讀書的時候,早上出門,「覺得菏澤市人都出來了,都在街上打拳。這一點特別影響我,我在創作中喜歡一往無前的人,不大喜歡特別收斂的形象,帝王也都有草莽一樣的豪邁。」張挺說。

《長安十二時辰》導演曹盾 主辦方供圖

曹盾則表示,在《長安十二時辰》里,西市、東市、一些坊的名字等,都和記憶中的西安重合疊加在一起。為還原盛唐氣象,在有限的空間裡面,劇組儘量把西安能涉及到的景都規划進去。「正好選了象山,那個地方的南邊是山,正對應西安南邊是南山,然後是秦嶺,跟地貌能貼上。我們儘量想找一些差異性比較大的,重點做的是特色。」

東方美學引發的文化自信與國民認同

這三部劇體現了唐代、宋代、明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風格。由考據復原的朝代特性,無論是飲食、書法、歌舞,還是劇中人物的禮儀風度和服飾裝置,都塑造出了一個個鮮活的角色形象。他們的樣貌、性格、理想交織在一起,於細節處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據阿里提供的數據顯示,《長安十二時辰》上線後,水盆羊肉的訂單增長180%;原著電子書閱讀量增長610%;西安經典歷史舞台劇《長恨歌》售票量增加了64%。《鶴唳華亭》的同款服裝成交金額環比上漲1206%,「宋制漢服」成交人數更是同比上漲1172%。

面對來自媒體和觀眾對「服化道」方面的關注,曹盾說,「其實唐的服裝、服飾、紋樣色彩,在世界各地還是能找到樣本的,只要勤快點,多翻點書,應該可以參考出個大概。然後再去收集、考證,花功夫去做還是可以做的。」

張挺則表示「服裝是挺重要的,但戲劇本質仍然在於人和戲劇中的那些力量,還有闡述和表達的歷史形態,歷史觀念。」

楊文軍也透露,《鶴唳華亭》中的鬥茶戲份,也不止是為了展示宋代文化,「每一次鬥茶代表著人物關係的改變,其實器物是外在的,重要的是用器物為這個戲服務。」

一部劇能引發眾多熱評和共鳴,帶動著大家共情,取決於觀眾的代入感和文化認同感。眾多創作者從中國文化中提取出人物、戲劇和衝突,把故事講好,觀眾就能體會到創作者的用心。

不止在國內,這三部作品在海外也引起了不小的關注。楊文軍在現場分享了他聽到的故事,「有一個觀眾說看這個戲感覺是大雪天推開門到戶外深吸一口氣的清涼。這種文化的魅力,大家可以安靜去感受,去思考,讓外國人也能安靜地看,我覺得挺自豪的。」

對於劇集「出海遠洋」,曹盾表示這讓更多其他國家的人通過影視作品了解中國。「看到我們的堅持,我們的驕傲,我們的自信、彬彬有禮,還有文化上的一些優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