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從李白的《俠客行》,看金庸先生的「俠客」世界

小崔侃談記 發佈 2020-01-15T10:02:49+00:00

一、李白的「俠客」精神寫此詩時是天寶三年,李白已經失去了當年"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熱忱之心,他也不再對曾經的理想之地——長安城抱有任何幻想,也失去了出相入將的宏偉志願。

中國的俠客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李白在五言絕句《俠客行》中描繪了為國為民的俠客形象。整首詩濃墨重彩描寫了詩人少年的豪情壯志,也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抱負,表達了作者對俠客的追求和仰慕。

而金庸先生一生創作了無數的英雄人物,諸如郭靖、楊過、喬峰這種無私奉獻,捨生取義的大俠,他們不計生死、鋤強扶弱,一刀一劍闖蕩江湖。他們講義氣、重信義,他們追求自由並勇於捍衛自己的自由,他們用自己的武功和智謀,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用李白《俠客行》的角度看待金庸的俠客精神可以更好以現代視角解釋俠客精神。

一、李白的「俠客」精神

寫此詩時是天寶三年,李白已經失去了當年"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熱忱之心,他也不再對曾經的理想之地——長安城抱有任何幻想,也失去了出相入將的宏偉志願。此時的李白,境遇慘澹,只是一個被唐玄宗用來寫詩的弄臣,空有滿腔的抱負和理想卻無法實現。他再也無法忍受諂媚權貴、為人作詩、虛度光陰的日子,他終於決意離開這個他曾經心馳神往如今卻滿是失意的地方,開始了他仗劍人生的路程。他開始週遊各地,尋找屬於自己的"俠客夢",希望拯救於危難之中的百姓,渴望用世立功。

李白首先抵達了大梁城,這裡是從古至今無數俠義之士的誕生之地。這些俠客為國為民、不計生死,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推動歷史的車輪。唐朝時期,人們崇尚武學,遊俠之風也十分流行。李白、杜甫、王維這些名噪一時、炙手可熱的大詩人都收到俠義之風的影響。

希望一展宏圖大志的李白,也渴望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得到百姓的稱讚,統治者的認可。《俠客行》的出現就是李白的內心寫實,他在這首詩歌當中給我們刻畫出了朱亥和侯嬴這兩位俠客的形象。金庸先生的小說中的俠客亦數量眾多,其中不乏義薄雲天豪情萬丈的形象。

"俠"在古時指的是"打抱不平、見義勇為的人";在《說文解字》中對於"俠"字的解釋:俠,"從人夾聲"。從人指俠字的人旁,夾聲指俠字的讀音。夾字原是兩個人一左一右扶持著一個大,在甲骨文中大就是一個平躺著的人。"俠義"思想源起於先秦的墨家思想,最基本的思想特點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鋤強扶弱。

二、金庸的俠客精神

金庸刻畫的俠士形象比比皆是,如在《天龍八部》里的喬峰便是一代大俠的典型例子,他不畏生死義薄雲天,既忠於自己的國家、朋友,也不願辜負任何一個他所念、所愛之人,成為所有人所尊重所稱道的"大俠"。

1、"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

金庸先生的"大俠"人物所秉承的皆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理念。如《神鵰俠侶》中的郭靖拼勁全力雖自知自身能力有限,仍奮不顧身守護襄陽城;《天龍八部》中對大遼盡忠報國,是在保土安民,並非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去殺人掠地只為成就自己的功業。

郭靖可謂是金庸先生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他雖然被許多人所詬病,不似一般主角的意氣風發,他木訥、呆板、無趣,完全不像一個"俠客"形象。但我們讀罷《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兩本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郭靖的成長路線,看他從天真爛漫的蒙古漢子到離開草原闖天下的木訥少年到成為天下人稱讚的"宋大俠"直至最後捍衛襄陽城,戰死沙場。

他並不是一路升級打怪帶有外掛的主角,他的缺點才更讓我們體會到了人物的真實、鮮活,他只是一個出身平凡的農家少年,生性愚鈍不善言辭,卻有一顆赤誠之心,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相貌平凡,談不上俊俏,卻天生骨子裡具有傳統的"俠義"精神。他和楊康的名字更是承載了父親的希望,"靖康之恥"是希望他們記住自己身上的責任。郭靖所體現的俠義之風最重要的並非是他超凡卓越的武功,而是他的人格,他一生堅守"信義"二字。

他喜歡黃蓉,卻也不忍違背父親留下的娶穆念慈的遺命,他矛盾,他痛苦,他矛盾痛苦的過程卻也完美地體現了他身上美好的品質。他和楊康義結金蘭,雖然楊康幾次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陷他於危險之中,他卻一直勸他改邪歸正,深信他是有不得已的理由,在楊康去世後,承擔起撫養楊過的責任,教導他做人的道理。他的身上所體現的正是俠義之風。

2、儒家追求的"五倫"品格

儒家傳統講究"五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五種關係。這種精神是許多儒士窮盡一生的追求,是他們信奉的準則,使他們人生的信條。

在郭靖身上最能體現出的便是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他縱使平凡,也願意在蒙古入侵的時候,願意放棄金刀駙馬的身份,拚死守住襄陽。同樣是俠義化身的喬峰,身上也散發出儒家君子的光輝,他一出場就先聲奪人,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狂放不羈、性格豪放的性格特點。

在聚賢莊一戰中,面對眾多中原英雄豪傑,更是坦坦蕩蕩,毫不遮掩;面對他人的猜忌猜疑,更是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看到眾豪傑虎視眈眈,卻又激起了莽性:大丈夫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俠義之風、英雄氣概在一句話中顯露無遺。

之後喬峰在面對少林大戰時,所體現的就是"威武不能屈"的俠義之性,面對強敵如林的處境,他卻當著眾人之面從容結拜。之後在眾多英雄好漢面前,將慕容復打倒在地,對於與他齊名,心中充滿不屑不忿。後官拜遼國的南院大王,地位一時之間變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卻因從小生在宋朝,不願意讓遼國人入侵宋朝;身為遼人,也不願意自己成為國家的罪人,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三、從《俠客行》看金庸俠客精神

1、追求中華傳統美德

中國人所崇尚的俠義之情,不僅是除暴安良,殺富濟貧,俠客身上必須還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樣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俠客,是一個真正的大俠。

李白的《俠客行》所體現的正是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俠客形象。李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他希望自己成為一諾千金、可以成為"義"慷慨赴死的俠客。他來到燕趙之地,因為這裡有慷慨重諾的俠義之氣,有荊軻這種留名青史的俠義之士,所以《俠客行》開頭所寫"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瘋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所描述的即是像荊軻的俠義之士的形象。

《俠客行》中開篇描述的俠客形象十分具體,也十分鮮活,他豪放、不羈、慷慨義氣。荊軻的慷慨赴死是為了保護弱小的燕國面授強大的秦國所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報答燕太子丹的恩情。這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深厚感情,可以證明自古以來真正的中國俠客必須具備優良的道德品質,李白所崇尚的俠客之情也正是如此。

李白在詩句中也流露出了自己對俠客的理解,俠客是不圖名利、排憂解難的存在,是重義氣、重承諾的形象,這就是李白心中理想的俠客精神,是他一生的追求。是他來到燕趙之地的目的。

2、俠客心中的理想和抱負

俠客之道在許多古書中也有提到,如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儘管對不同類型的俠作了辯證分析,專門敘述這些俠義之士的偉大精神,他們重信義、愛打抱不平,但也指出俠"不軌於正義";而班固在《漢書.遊俠傳》里則對俠採取了完全否定的態度。

而李白則在《俠客行》之中表達了自己對俠客精神的態度,他肯定了俠客們重信義、重承諾的精神。"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短短十個字簡潔有力地敘述了信陵君為了連趙抗秦,禮賢下士找到了具有俠義心腸的侯嬴和朱亥,共同商議抗秦大事。他們不顧自己的性命之憂,一心為國家慷慨赴死,而這也正是李白的抱負和志向,他只盼遇到信陵君這種明主來時新內心的宏圖大志。

金庸筆下的楊過前半生只為尋找自己的殺父仇人,為了等待不知歸期的小龍女,可是當他失去手臂,習得獨孤求敗劍法精髓以後,卻開始鋤強扶弱、懲罰奸佞的道路,獲得了"神鵰俠侶"的稱號。他自幼失去父母,嘗遍人間悲苦,所以她深知尋常百姓的悲苦和淒涼。正因如此,他知道如何成為真正的俠客,達到真正的"俠義之風",成就真正的"俠義之情"。

四、結論

俠客文化是我國自古以來寶貴的文化財富,是古往今來許多有志之士終其一生的精神追求。詩仙李白的《俠客行》為我們勾畫的是武藝卓絕卻淡泊名利,只願拯救百姓於危難的俠客形象。金庸先生筆下的俠客形象更是忠肝義膽、捨生取義。他們都用自己的努力為百姓除暴安良,對弱者盡力幫助。

面對不公,俠客們挑戰強權只為求得心中正義;面對民族危難,他們不顧個人生死;面對民族大義,他們願意犧牲小我只為成就大我。他們所追求的理想抱負,所遵守的美好品德是中華民族需要一直銘記的,因為這才是真正的俠客之風,是真正的"俠客精神"。

參考文獻:

1、金庸的"江湖"研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