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 內鏡治療技術,這位上海醫生提供了中國創新

新民周刊 發佈 2020-01-15T10:52:57+00:00

文| 陳 冰食管疾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相比於動用鋒利的外科手術刀治療,內鏡好似醫生的靈巧「探頭」,具有直接觀察病變、發現病變、處理病變的獨到優勢。


我們對胃腸道夾層腫瘤——黏膜下腫瘤的治療,包括全層切除術等方面,領先歐美整整10年。

文 | 陳 冰

食管疾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相比於動用鋒利的外科手術刀治療,內鏡好似醫生的靈巧「探頭」,具有直接觀察病變、發現病變、處理病變的獨到優勢。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由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領銜的團隊就通過世界首創的多項內鏡新技術,讓更多患者免去傳統手術之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周平紅領銜團隊完成的項目「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技術體系的創建與推廣」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毫米之間打「隧道」


在薄薄的食管壁里建立一條「隧道」,以治療吞咽困難、食物反流的賁門失弛緩症,是周平紅團隊的「拿手絕活」。

2018年3月,來自遼寧農村的一家四口帶著一位「玻璃人」乘坐火車,輾轉三天三夜,從遙遠的家鄉到上海。這位成骨不全症合併賁門失弛緩症患者,坐高不到50厘米,體重不到25公斤,雙腿因數不清的骨折而蜷曲萎縮,被稱為身形脆弱的「玻璃人」。為了治療這一疑難雜症,全家四處求醫,耗盡財力。


手術當天,周平紅僅用25分鐘,就在患者的食管「隧道」盡頭找到了痙攣的環狀肌。將環狀肌切開的一瞬間,賁門鬆弛了下來。3天後,患者順利出院。

看到患者一家臉上的笑容,周平紅團隊在由衷欣喜的同時,感到繼續前行的動力,「的確,我們的技術創新減少了手術帶來的創傷,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但假如這些技術能夠在當地得到推廣,病人們就無需來到上海,能在當地就診,我想這才是我的最終目的。作為一個醫生,作為一個技術的推廣者,應該走到這一步」。

賁門失弛緩症是由於食管賁門部的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所致的食管下端括約肌弛緩不全,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而滯留,從而逐漸使食管張力、蠕動減低及食管擴張的疾病,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由於食物攝取困難,久病者會產生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表現,嚴重者甚至喪失勞動能力。對此,最有效治療該病症的辦法就是切斷食管下段括約肌。

在過去,要切斷食管下段括約肌唯有「開刀」一條路,雖然療效確切,但創傷大、併發症多。周平紅團隊針對此症的POEM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能夠將胃鏡伸入食管黏膜下,通過特質器械建立黏膜下「通道」,直達食管下段括約肌並選擇性切斷,達到「無切口、微創傷」的治療效果。如今,POEM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已成為治療賁門失弛緩症的首選方案。從2010年至今,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團隊已累計完成POEM手術三千餘例,占全球此類病例數的一半。


「領跑」全球內鏡新標準


2018年6月14日下午4點半,遠在萬里之外的第九屆義大利米蘭國際消化內鏡大會(IMAGE)現場座無虛席,來自全球各地的數百位消化內鏡專家屏息凝氣,注視著一場正在中國上海進行的手術演示——

一位54歲的女性患有膽囊結石,考慮到患者尚具有膽囊收縮功能,手術演示者周平紅通過胃鏡下的微創技術,在短短一個小時內,成功「保膽取石」,在成功保留膽囊的情況下,從病人嘴裡取出兩粒花生米大小的膽囊結石,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如果切除膽囊器官,難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談及這場演示,周平紅自豪地表示,「歐美國家極少實施過此類手術,而我們中山醫院內鏡中心近兩年已經成功完成12146例。」


近年來,周平紅團隊首創了一系列讓全球醫療界眼前一亮的新技術,創建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技術體系,取代外科手術成為符合適應證患者治療的「金標準」。


2006年,周平紅團隊成功開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並向全國推廣,這種技術可整塊切除病變,術後復發率低;2007年,團隊率先將ESD技術應用於治療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將其命名為內鏡黏膜下挖除術(ESE),這一技術和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STER),被認為是推動內鏡技術進入固有肌層腫瘤治療時代的標誌。

這兩項新技術還推動了國際指南將內鏡治療的禁忌證改寫為內鏡手術的適應證;同年,周平紅又在國際上創新開展無腹腔鏡輔助的內鏡全層切除術(EFR)……「可以說,我們對胃腸道夾層腫瘤——黏膜下腫瘤的治療,包括全層切除術等方面,領先歐美整整10年。」周平紅介紹,目前,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每年都吸引著10-15位外籍醫生前來進修。

這個中國醫生團隊正在向全球醫療界展示著「中國創新」的力量。團隊引領全球內鏡診療新技術,讓「中國標準」走向世界。團隊的原創成果先後被寫入歐美指南5部,推廣至31個國家地區412家醫院,累計診治食管疾病3萬餘例,亞太消化內鏡學會主席William Chao曾對這一成果給出評價:「世界領先,為內鏡微創的創新和推廣做出巨大貢獻」。

「可以說,從以前到國外學習先進治療技術,到現在國外醫生排隊來中山醫院學習內鏡技術,從以前的『學習加創新』,到現在的『超越並引領』,中山醫院內鏡中心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周平紅說。

目前,內鏡下的微創診斷和治療理念已逐漸被公眾所了解,而在周平紅團隊看來,這一技術的創新與推廣任重道遠:「深入基層,廣泛應用。在人員培訓、技術下沉、操作規範化等方面,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我國每年需手術治療的食管疾病新發病例就超過了30萬人。通過周平紅團隊的努力,在全球首創了多項內鏡新技術,使內鏡微創治療取代外科手術,讓更多病患免除了傳統手術之苦,重獲新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