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徐兵變:曹操死後的曹魏危機,曹丕該如何化解?

日航通鑑 發佈 2020-01-15T11:00:38+00:00

曹操可以說是曹魏集團的中心人物,甚至我覺得正是因為曹操獨特的個人魅力以及其強勢的御下手段,曹魏集團才得以在諸多諸侯中脫穎而出。

曹操可以說是曹魏集團的中心人物,甚至我覺得正是因為曹操獨特的個人魅力以及其強勢的御下手段,曹魏集團才得以在諸多諸侯中脫穎而出。但是隨著曹操的身死,曹魏集團也陷入了權力交接的危機之中,甚至引發了一場兵變,幾乎引發了曹魏內部的大動盪。讓我們看看這場奇特的兵變,看看剛剛即位的曹丕是如何運用自身智慧平定這場兵變的。下面請看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曹操死後的青徐州兵兵變

曹操手下有一支黃巾軍組成的精銳,取名為青州兵。當時這支青州黃巾軍擁兵百萬,殺入兗州。曹操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成功平定這一批黃巾軍,並且收編其中的精銳取名為「青州兵」。據《武帝紀》記載:

「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萬餘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說實話,收編黃巾軍是當時諸侯的普遍選擇,如曹操、劉備、陶謙等人均有收編黃巾軍的記載。但是黃巾軍畢竟是出身自農民起義軍,其中良莠不齊,既有良民,也不乏強盜、流氓之輩,因此收編來的黃巾降兵的紀律問題往往是大問題。其中例如說曹操的父親就是死在了陶謙收編的黃巾軍的手中。

曹操雖然收編了這支青州兵,但是這支青州兵往往獨立性很強而且軍紀極差,例如曹操手下大將于禁就親眼看到了這支青州兵的劫掠行為並且還準備進行懲戒。但是總的來說,為了穩住這支青州兵,曹操一般都是恩威並施的手段,而且往往是恩大於威,對其惡行多進行寬恕。可以說這支青州兵完完全全是因為曹操的個人手段、權威等才聚集在曹操麾下的。曹操身死之後,這支青州兵馬上生事。聚集在:

「建安二十四年,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當時正值曹操身死,臧霸手下的徐州兵以及青州兵認為天下要大亂,因此都敲鑼打鼓準備散夥了。個人認為這句話信息量極大。

首先來說,這次兵變的參與者是青州兵和徐州兵,而臧霸的身份恰恰是青徐一代的豪強。這次兵變的背後,毋庸置疑的是臧霸的治軍不嚴。但是讓人起疑的是,一直在曹操陣營中處於半獨立狀態的臧霸是否是藉助這個機會來試探曹操繼承人曹丕的態度,進而尋找自己獨立的可能性。

另外,曹操的身死在青徐兵看來便是天下大亂的序幕,可見在當時的部分人看來曹魏集團是一個由曹操的個人權威才得以建立起的集團。因為曹操的身死,所以青徐兵認為曹操的集團將要土崩瓦解,天下將要大亂,可見這支青徐兵的控制力來源也是曹操。曹操身死後即將即位的曹丕,是否有能力承擔起這一整個曹氏集團的責任?

最後是鳴鼓擅去的這個舉動。在古代,軍營之中往往都要保持絕對的紀律和肅靜。因為士兵長期處在一種征戰的狀態之中,神經往往比較脆弱,一旦有一些巨大的聲音出現,常會出現「炸營」的情況,會對軍隊造成巨大傷害,因此在軍中鳴鼓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另外,擅去這個舉動表明這批士兵是想要當逃兵,在那種時候,成建制的軍隊想要當逃兵,完全就是謀逆的行為。因此可見這次青徐兵變的危機性。

曹丕剛剛上位,便面臨了一個如此棘手的情況,那麼曹丕應該如何應對呢?

二、新人曹丕的危機應對

當時曹操剛剛身死,曹丕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君主,因此可對此事作出應對反應的是兩人,即曹丕和曹彰。其實說實話,曹彰為人英武,在軍中素有威望,兵變一事由曹彰出面比較好一些,但是曹彰此時身在外地,來不及趕回,因此此事只能由曹丕來處理。

當時在曹丕面前有兩種不同的選擇,也代表了朝中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派認為:

「宜禁止之,不從者討之……易諸城守,用譙沛人。」

這種意見認為面對著氣焰囂張的青徐叛軍,應該採用雷厲風行的手段去出兵平定他們,然後一絕後患。此後再更換青徐兩州的城守,更換為曹操的家鄉人譙沛人,此後兩地便可安定,終結其獨立性太強的問題。

我認為這種說法有道理。畢竟青徐兩地的獨立性過強的問題在曹操一朝一直都是個大問題,其中昌豨多次叛亂就是其中典型案例。另外臧霸等人雖然有功,但是卻仍然自成一派,在曹操的陣營之中我行我素,一直都是曹魏的內部隱患之一。因此有這樣一個好機會,出兵去平定青徐叛亂,然後鞏固內部統治,為曹丕的功績添磚加瓦,確實是一個好辦法。

然後是第二種看法:

「大喪在殯,嗣王未立,宜因而撫之。」

這種看法認為曹操剛剛去世,曹丕還沒有正式接替曹操的位置,此時曹魏內部呈現一種不穩定的狀況,因此應當先安撫這一批叛軍。這批士兵受到了曹丕的恩惠,自然就會歸心於曹丕。

說實話,這種看法也很有道理。我們前面說過,在青徐叛軍看來,曹操身死一事便是天下大亂的前奏,因此可見當時曹魏內部確實是人心惶惶,這樣的情況對於曹丕即位不利。而且此時曹魏外部還有蜀和吳兩國,倘若兩國借著此事趁機發難,恐怕對曹魏不利,因此此時應該先安撫下這一批叛軍,終結內亂。

說實話,曹丕作為曹操的繼承人,自然還是有本事的,面對著青徐叛軍的狀況,曹丕吸取了兩種意見然後結合,決定先進行安撫然後在釜底抽薪,徐徐圖之。

因此曹丕便寫下告示,表明願意赦免這一批青徐叛軍的罪過,然後再派出手下大臣攜帶著酒食等以曹丕的名義去安撫這一批士兵。在曹丕的一系列的行動之下,這一場兵變就這樣被化解了。但是兵變雖然化解,但是這背後的青徐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在曹丕即位之後,他開始了對於青徐問題的解決。

三、奪臧霸之兵事件

我們上面說過,在青徐兵變中有一個重要人物是臧霸。青徐兵變中的徐州兵便是臧霸的部下。不得不說,臧霸在曹魏內部一直保持著一個比較獨立的姿態,而且因為其地方勢力盤根錯節,實力強大,因此即便是曹操也很難對臧霸下手。(我個人也有看法是覺得曹操有能力有威嚴能壓制住臧霸)

曹丕雖然是曹操之子,但是論手段、論威嚴都比不上自己的父親,因此面對著臧霸,曹丕往往是表面尊重臧霸這位老臣但是心裡卻常常在猜忌他。尤其是青徐兵變爆發後,曹丕對於臧霸的懷疑更是到達了頂峰,在這種情況之下,曹丕便開始著手對於臧霸兵權的奪取行動了。

首先曹丕將自己的宗室親人曹休調動為了都督,總管青徐一帶的軍務之事。據記載:

「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

我們可以想像,曹休到達青徐一帶之後,勢必會像一顆釘子一樣在青徐之地牢牢地釘下自己的勢力,然後在臧霸經營多年的青徐地方勢力上打出一個缺口供曹丕更好地縱橫捭闔。通過這種做法,曹丕打開了自己奪取青徐權力的第一步。

隨後曹丕開始剝奪臧霸的兵權。在黃初三年,曹丕發動大軍三路討伐吳國。其中的東路軍便是曹休、張遼、臧霸所率領的。在這次戰鬥之中,曹丕賜予了曹休以黃鉞。黃鉞有些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尚方寶劍,通過黃鉞之權,曹休可以控制軍中諸將,甚至可以擅殺諸將。通過黃鉞之權,可以說曹休便把張遼與臧霸的生殺之權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臧霸之前一直盤桓在青徐之地,通過這次南征,臧霸被調離出了青徐之地,離開了自己的大本營;雖然曹休手中有黃鉞,但是此時軍隊還掌握在臧霸手中。因此只要最後消除了臧霸的軍隊,便可以控制臧霸了。曹丕的做法,據記載:

「(曹丕)遂東巡,因霸來朝而奪其兵。」

這個時候曹丕出來假借著慰問軍隊的名義,來到了曹休軍中,隨後借著臧霸來覲見的時候一舉拿下了臧霸,奪其兵權。我猜測此時曹休正是利用手中的黃鉞之權制止了臧霸軍隊的譁變行為。隨後曹丕對外宣稱要給臧霸升官,實際上明升暗降,剝奪了臧霸的兵權。

之後臧霸被幽禁在了洛陽一帶,再也沒有回到青徐一地,也再無作為。臧霸的問題就這樣被輕描淡寫地解決了。

臧霸被解決之後,青徐一帶的豪強勢力可以說是群龍無首,不久之後就被曹丕一一剪除。

曹丕先是藉助東巡的名義到達青徐一帶,然後解除了臧霸手下吳敦、尹禮等人的兵權,隨後轉而任用心腹之人擔任青徐一代的城守,成功實現了對於青徐一帶地區的掌握。綜曹操一朝都沒有解決的青徐問題就這樣被曹丕輕而易舉地解決了。

四、總結

青徐勢力,綜曹操一朝來看既是曹操的重要助力,也是曹操的重大隱患。曹操一方面倚仗青徐勢力的幫助,一方面又擔心青徐勢力的破壞力,因此綜曹操一朝也沒有解決青徐問題。

但是曹丕即位後,青徐兵變的發生讓曹丕明白自己沒有像父親一樣的魄力去降服這一幫驕兵悍將,因此曹丕能做的就是斬草除根,除掉這一批驕兵悍將。

在曹丕的輪番謀劃之下,最終曹操沒有解決的青徐問題被曹丕解決了,曹丕之心機深沉可見一斑。魏文帝,果然有一套!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