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物珍品:說法圖粉本刺孔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1-18T11:22:47+00:00

名稱:說法圖粉本刺孔/Five-figureBuddha group stencil年代:10世紀尺寸:79 x 141 cm材質:紙質原始保存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現存地:大英博物館 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畫稿當中,有一類較為特殊的洞窟壁畫稿,即「刺孔」。

名稱:說法圖粉本刺孔/Five-figure Buddha group stencil

年代:10世紀

尺寸:79 x 141 cm

材質:紙質

原始保存地: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現存地:大英博物館

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畫稿當中,有一類較為特殊的洞窟壁畫稿,即「刺孔」。刺孔的使用,是中國古代繪畫及敦煌壁畫技法之一。具體即為繪畫施粉上色專供複製用的紙本畫稿,多用於壁畫。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鑑》謂「古人畫稿謂之粉本」。其法有二:一是用針按畫稿墨線(輪廓線)密刺小孔,把白堊粉或高嶺土粉之類扑打入紙、或者用透墨法印製,使白土粉或墨點透在紙、絹和壁上,然後依粉點或墨點作畫。二是在畫稿反面塗以白堊、高嶺土之類,用簪釵、竹針等沿正面造型輪廓線輕劃描印於紙、絹或壁上,然後依粉落墨或鉤線著色,此法猶如現今常用的複寫紙功效。唐吳道子曾於大同殿畫嘉陵江三百里風光,一日而畢。玄宗問其狀,奏曰:「臣無粉本,並記在心」。魏晉至唐,有不少名畫家參與壁畫的繪製,民間畫師在長期創作實踐中,師徒代代相傳,總結製作方法和經驗,形成口訣,利用粉本繪製大幅壁畫。由此,粉本以後也引申為對一般畫稿的稱謂。

這樣的刺孔粉本,多有文獻記載而鮮見實物資料,幸有敦煌藏經洞實物傳世,可供研究,彌足珍貴。

大英博物館藏編號1919,0101,0.72(Stein painting 72,Ch.00159)的說法圖粉本描述:墨畫刺孔,高79厘米,寬141厘米。大張印花粉印的畫,印在米黃色紙上,為一說法圖,一半完整一半為刺孔。說法圖完整,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均坐於蓮花座上,佛與菩薩像上有寶蓋,弟子像後有寶樹。人物造像及背景畫法細緻複雜。其中畫面右面部分一佛一弟子一菩薩像全為墨繪,左面部分一弟子一菩薩像純為針孔線。說明了是先畫好右面部分,然後中間摺疊,用針孔打出左面部分而成。整個畫面中人物畫法工整細膩,表現出特別認真與高超的技藝。需要特別說明是,在粉本的四周有破損的小洞各一排,似乎是當時用於固定在牆壁上或紙張絹帛上的痕跡。畫面整體上來看有殘破,使用的痕跡明顯。

同類刺孔在藏經洞有多幅留存,以單幅佛像刺孔為主,這一批刺孔的時代應該是晚唐五代宋歸義軍時期的作品,尤其以曹氏畫院作品的可能性最大。

對於粉本刺孔的製作,S.painting 72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原始第一手直接形象資料,由於該粉本刺孔剛好是以一佛為中心二側對稱之各一弟子一菩薩像,在原稿中二弟子與二菩薩像完全一致,也正好與佛中心軸線對稱,更為有意思的是一側者有墨線,一側者純為針孔線,這樣只有是先畫好一主佛像及右側有墨線者弟子菩薩像,然後以中心軸線對摺起來,以墨繪線為標準,打出針孔線,使成一弟子像與一菩薩像。

由於粉本是用於繪畫相當大數量的同類作品,因此需要的粉本刺孔數量較多,加上洞窟壁畫要求的規定性,即造像內容、特徵、大小尺寸、包括細節等的完全一樣或較大的相似性,使得製作粉本是批量生產。因此,作為繪製洞窟壁畫的刺孔,一定可以在相關洞窟壁畫中找到可以對應的作品。

研究結果表明,以S.painting 72說法圖刺孔為代表的粉本畫稿,是用來製作曹氏歸義軍時期大窟如莫高窟第98、100、61等窟頂千佛變說法圖壁畫,因此可以說是曹氏畫院時期流行刺孔的重要資料,也是中國繪畫史上少見的畫稿實物,本身具有重要的藝術史意義和價值。

來源:敦煌研究院,作者:沙武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