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中的契丹國:一篇文章,看懂真實遼史

張小漁煮酒論史 發佈 2020-01-15T11:40:28+00:00

《天龍八部》三兄弟提到契丹,我們首先想到,他們是北宋的外敵,楊家將一門忠烈,在雁門關鎮守邊疆,抵抗的就是遼國。

提到契丹(也就是後來的遼朝),我們首先想到,他們是北宋的外敵,楊家將一門忠烈,在雁門關鎮守邊疆,抵抗的就是遼國。更著名的,是金庸武俠《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本是丐幫幫主,結果竟是契丹人,最後為了阻止遼帝侵宋,在雁門關自盡身亡。

這種視角,都是把契丹看成一個宋朝的對立政權,我們對他的認識,只是一個模糊的背影。而對契丹內部的歷史,大家知之甚少。

事實上,《遼史》是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宋朝建立時,契丹已經立國50年左右。

契丹人建立的遼朝,是一個強大的王朝,其統治範圍東起高麗,西至阿爾泰山。雖然這只是中國北邊的一部分邊緣地區,但卻阻斷了中國與中亞、西亞的直接聯繫通道,以至於當時的亞洲國家,誤以為遼朝才是中國的代表,「契丹」一詞,在當時的整個歐亞大陸,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還有個歷史論題:宋朝和遼朝,誰才是中國正統?

這個問題我們先不討論,本文要聊的是另一個問題。

看《遼史》時,我有個很深的印象:在遼朝209年的歷史上,其實進攻宋朝的時間極少,遼朝皇帝的多數精力都花在一件事上——平亂。今天兄弟造反了,明天叔叔造反了,後天叔叔和兄弟一起造反了……造反頻率之高,人物之多,簡直讓人眼花繚亂,感覺造反在他們那兒,跟出門買個菜一樣正常。

《天龍八部》中,蕭峰一到遼國,就碰上了義兄耶律洪基的叔叔叛亂,危急時刻,匹馬出陣,萬軍叢中直取統帥,幫皇帝迅速平定了叛亂。這是根據真實的歷史改編的情節,不過這樣的叛亂,在遼朝歷史上,不過是N次中的一次。

為啥契丹這麼亂呢?根源其實就是始終困擾遼朝的繼承人制度,是遊牧民族傳統的部落選舉制,與王朝世襲制之間的反覆拉鋸。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遼太祖阿保機的崛起:從部落到王朝

如果不算小說中的契丹人蕭峰,單論正史,最出名的契丹人,當然是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

唐朝初年,突厥老大哥稱霸北方草原時,契丹只是個弱小的民族,共有八個部落。平時各部落在自己的領地內放牧、狩獵,只在有戰爭的時候,部落首領才聚在一起,臨時推選一位盟主,帶領大家打仗。

大家注意這個情形,這是後面契丹建國後,反覆內戰的一大根源。

等到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把突厥一頓猛揍,成為天可汗時,契丹自然也開始依附唐朝,向唐稱臣。話說,太宗征討高麗時,契丹還曾參與其中。

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周邊少數民族的控制大大削弱,回鶻汗國趁機崛起,成為了突厥之後的草原霸主。依然弱小的契丹,只能轉而依附回鶻,沒辦法,離得近,不當小弟就只能挨打。

到840年,回鶻解體,契丹族在熬走了一個個大哥後,終於迎來了自己發展壯大的時機。這時候的契丹八部聯繫逐漸緊密,並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制度。每三年,八部的酋長會聚在一起,選舉其中一位作為聯盟可汗。可汗的任期制還不是終身的,幹得好,您可以三年後連任,幹得不好,那對不起,各部可以聯合起來罷免您,換一個新可汗。

大家仔細想想,這種制度挺有意思,都有點現代政治的雛形了。

我們看唐朝中後期的歷史,關注點都在衰微的皇權,和強大周邊藩鎮上。可是將目光放遠一點會發現,在北方藩鎮之外,契丹已經悄悄咪咪地壯大起來,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政權。

在打敗了同為遊牧民族的鄰居「奚」和「室韋」後,契丹已經控制了今天長城以外的廣大草原地區,成為了繼回鶻之後的又一個草原霸主。

這時候,契丹的可汗,一直在部落「遙輦氏」中世襲。

到唐朝末年,征戰更加頻繁的時代,註定要改變契丹族歷史的一位英雄出現了,他就是——阿保機。

阿保機的部落,開始只是八部中普通的一個:迭剌部(後來改名為耶律氏)。

如果不出意外,阿保機將繼承父親的首領位子,成為迭剌部酋長。

可阿保機本身就是個意外,他有個特殊的能力——能打,特別能打。

按照《遼史》記載:身高九尺,額寬頰瘦,目中神光照人,能開三百斤大弓。

嗯,妥妥的一位猛人。

從他成年開始,阿保機的生活只有一個字:打。

打烏古,打室韋,打奚,打女真,後來胃口越來越大,竟然侵入中原,打到了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地盤上,占領了幾座城池,俘虜了近十萬人,以及大量牛馬羊。

由於戰績太過輝煌,年僅31歲時,他已經被推舉為整個契丹軍隊的統帥,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高富帥!

907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位,唐朝滅亡。

這一年,契丹三年一次的選舉,耶律阿保機眾望所歸,登上汗位。

歷史就是這麼巧合。

以至於在契丹眼中,自己無縫銜接唐朝,開創了兩百多年的王朝,自己才是唐朝的正統繼承者。為了確立自己的正統性,後來耶律氏的氏系表,還將自己祖先追溯到了中華民族的始祖——神農氏。

這當然是為了宣傳瞎編的。

而且這時期的契丹,依然是一個部落聯盟,稱不上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正因如此,滿腹雄心壯志的阿保機不滿足。當契丹這個政權極度強大,足以與中原王朝「後梁」、「後唐」相抗衡時,他也謀劃著建立一個平起平坐的王朝。

既然是王朝,就不能再照搬以前部落聯盟那一套制度,他首先需要做的,是鞏固權力,建立世襲政權。

所以在三年後,910年,按照慣例應該再次選舉時,阿保機表示拒絕:不用選了,我繼續干。

這下炸鍋了,別說其他部落首領,他的兄弟們首先就不答應。

在傳統的契丹社會中,可汗或部落首領不是父傳子,更多是哥哥傳弟弟。其實不只是契丹,多數遊牧民族都如此,為啥?因為遊牧民族生活很艱苦,隨時要為了生存去搶地盤,碰到個天災啥的,實在過不下去,還得跑到中原來搶物資,所以誰更能打,更能帶領大家去搶一把,就選誰當首領。如果傳位給兒子,一個小屁孩,能讓那些虎狼之輩的叔叔們服氣嗎?得,乾脆傳給叔叔吧,等你長大了,也有機會喲!

這時候問題來了,阿保機不退位,還想建立父子世襲的王朝,這等於剝奪了兄弟們的繼承權。

第一次叛亂就此上演。

911年,阿保機的四位弟弟——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一起造反,意圖謀害大哥。不過還沒起事,就被舉報了!

大哥也許自知理虧,赦免了他們。

第二年,弟弟們接著造反,阿保機派軍隊鎮壓,勝利後依然不殺,讓他們改過自新。

到913年,又該選舉了。阿保機先生故伎重演:說了不用選啦,我辛苦點,接著干。

這下連叔叔都看不下去了,聯合侄子們,再次謀反。當然,等待他們的,是更血腥的鎮壓。結果叔叔被處死,弟弟們依然被寬恕了。

阿保機對弟弟們的寬容,在歷代皇帝中,簡直聞所未聞。

反叛者的一次次失敗,加速了阿保機的集權進程。

916年,本該第三次選舉,耶律阿保機乾脆一步到位,不但不讓位,還舉行了一次漢式的登基儀式,正式稱帝,建年號「神冊」,國號契丹,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標誌著契丹正式由一個部落聯盟,轉型為世襲王朝。

但這只是名義上的,傳統的慣性巨大,契丹部族制度,依然是阿保機先生的絆腳石。

遊戲才剛剛開始。


阿保機稱帝後的主要工作:鞏固世襲政權

稱帝建立契丹國後,阿保機除了穩固邊界、與後晉交戰、征伐突厥、吐渾、党項、沙陀諸部外,主要工作都放在了鞏固新建立的世襲政權,具體有幾下幾大措施:

一、設立「三父房」,補償家族成員

讓家族裡的叔叔兄弟們放棄爭奪皇權的念頭,是阿保機建立父子世襲制度的關鍵。但權力的誘惑如此巨大,不讓人當皇帝,就得給別人足夠的補償,以安撫人心。

為了拉攏家族成員,阿保機建立了一個皇族機構:「三父房」,即孟父房、仲父房、季父房。

阿保機之父撒剌,有兄弟四人,他自己排行第四。長兄麻魯早亡無嗣,二兄岩木的子孫後裔屬孟父房;三兄釋魯的子孫後裔屬仲父房;其本人子孫除阿保機一系外,皆屬季父房。

「三父房」與皇室宮帳統稱「一帳三房」,這個家族,被確立為四帳皇族,成為契丹國的特權集團。

換句話說,他的叔叔兄弟們只要不來爭皇位,就可以世世代代做一個高官厚祿的富貴王爺。

換了張小漁這樣胸無大志的懶散人,當個富貴王爺,好吃好喝,還不用負責任,這不香嗎?反觀皇帝這種高危職業,不但責任重大、累死累活,還總有刁民想害朕,何苦來哉?

可是古人好像不這麼想,皇帝的位子像有魔力一樣,大家都想坐一坐。

所以阿保機先生設計的這個特權制度,辛辛苦苦一場,最後絕望的發現,沒用。

他稱帝後的第二年,弟弟剌葛再次叛亂,並逃到了幽州。幽州是誰的地盤?後晉猛人李存勖啊!

他的兄弟寧願投敵,也不甘心當個王爺。

二、修築皇都城,建立孔廟

我們知道,遊牧部落是沒有固定居所的,牧民不修房屋,一頂帳篷走天下。

遊牧民族的可汗也一樣,不修皇宮都城,住的也不過是豪華帳篷,霸氣點說,叫金帳。

到了阿保機時代,情況不同了。他想建立一個中原王朝一樣的世襲國家,就需要一個固定的都城。

918年,阿保機下令,修築了一個規模宏大的皇都城,後來改名叫「上京」,成為了遼代五京之首。

上京的地址,大概就是現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東南郊,這是契丹八部古老的中心。

光有城還不行,文化上也得向中原靠攏。同一年,都城內還建起了孔廟、道觀、佛寺,甚至宮殿、官署、驛站等等,都完全按照漢式的設計風格。

都城,是皇權的象徵。但也僅僅是象徵,實際上,皇帝的宮廷依然是以大帳為主,政府跟著他四處巡遊,往返獵場或出外征戰。

都城南面是一個漢城,住的多數是漢人;北邊呢,則是一個貿易集市,活動的是回鶻等少數民族商人;其間還有一些外國使臣居住的館驛。

這裡多說幾句漢城。在契丹境內,漢城不止在都城裡,其他區域(主要是南邊)也有大大小小的分布,風格都仿照中原城郭,有城牆,有城樓,有街道市場。最開始,這些漢城是用來安置被契丹在戰爭中俘虜的漢人,阿保機早期進攻中原,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搶地盤,而是搶人口,更準確的說,是搶人才。

沒錯,漢人在契丹就是人才,他們懂先進的種植技術,製造工藝,這正是阿保機發展壯大需要的。既然是人才,就要好好優待,他們通常被很好地安置在漢城,並被鼓勵發展手工業和農耕。慢慢地,這些漢城變成了充滿活力的貿易中心和製造業中心,吸引了很多飽受中原戰爭之苦的流民,自願跑來定居。

從這個角度看,阿保機先生也是一位非凡的皇帝。

不過,作為契丹人,阿保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學習中國式的思想體系和文化,但另一方面,他又生怕契丹文化被同化,喪失了遊牧民族的血性和勇武,這是他們的立身之本。於是,這位偉大的契丹人,在借鑑漢字的基礎上,竟創造出了契丹文。

在他的統治後期,契丹文已經廣泛使用,北方各部落用契丹文處理政務,記錄文件,南方漢人區則兩者皆用。

進一步發展,就是管理體制的革新。

三、建立雙重行政管理體制:北面官和南面官

還記得《天龍八部》中,蕭峰幫助皇帝平定叛亂後,被封了個什麼官嗎?

聽起來很威風——南院大王。

有南院,就有北院。這是遼朝的兩套管理體制,源於阿保機時代,所設立的北面官和南面官。

北面官,用傳統的遊牧文化方式,管理北邊的部族事務;而南面官,則模仿唐朝的行政機構,負責管理以漢人為主的南方事務。

1000多年前,就因地制宜,靈活地創造出「一個國家,兩種管理方法」,真想套用李雲龍的一句台詞評論阿保機先生:你他娘的真是個人才。

厲害的還在後面。926年,雄才大略的阿保機,盯上了他的鄰居,東北地區的渤海國。這個國家不大,但很富裕,很先進。他們不是一個遊牧部落國家,而是一個中原式的集權國家,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境內多數是定居的農業人口,相當於一個迷你版的中原王朝。

但富歸富,文明人干不過野蠻人,僅僅兩個月,就被阿保機同志給滅國了,渤海皇族全部被迫遷往契丹。

有意思的是,阿保機並沒有吞併渤海國國土,而是把它改名叫東丹國,讓皇太子耶律倍來做國王(稱「人皇王),其他的一切不變。從此,東丹成了一個國中國。

一頓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

太祖阿保機這一通文化和制度建設,在他生前,確實起到了效果,世襲政權得到鞏固,部落選舉開始弱化。可是他一死,又一夜回到解放前。

悲催的皇太子,輸給了弟弟

征服渤海不久,阿保機病逝,走完了自己輝煌的一生,身後留下的,是一個強大的契丹國。

按照中原王朝的繼承制度,皇帝駕崩,太子繼位,合理合法。

但現實狠狠抽了太子一耳光。

太子耶律倍,雖是契丹人,但從小受漢文化影響,溫文爾雅,精通繪畫、詩文、音樂,更像一位才子。可是這些藝術氣質,在契丹貴族眼裡,簡直是大大的缺點。

我們前面說了,遊牧民族很實際,誰能帶大家去搶一把,就選誰當老大,所以老大一定要具備一個素質:能打。

在這方面,他的弟弟德光明顯更強,這位仁兄有個更拉風的頭銜:天下兵馬大元帥。在太祖阿保機後期的幾年中,德光作為統帥,統領軍隊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這就尷尬了,一個是法定的皇太子,按照世襲制,應該繼位;但按照契丹傳統的部落選舉模式,大家顯然更擁戴能打的大元帥。

於是,歷史上神奇的一幕出現了:從太祖駕崩的926年七月,到第二年冬天,契丹國沒有皇帝。

太子耶律倍想繼位,但皇太后和部落首領都不同意;大家都同意的大元帥,也不能繼位,因為還有個皇太子在呢。

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契丹國在繼承制度的困擾下,竟然一年多沒君,神奇!

僵持到最後,估計太子自己都覺得沒意思了,於是主動退出,將皇位讓給了弟弟。

耶律德光繼皇帝位,改國號為「大遼」,成為了遼太宗。

當了皇帝,還是不安心,畢竟,哥哥還是東丹的人皇王呢,這是皇權最大的威脅。

因此我看《遼史.太宗本紀》一章時,感覺太宗繼位的前幾年,乾的最多的事有兩件:拜太祖廟,去人皇王家裡做客。

嗯,有點變相監視的意思。

氣氛越來越壓抑,人皇王耶律倍終於受不了了,在930年的一個晚上,渡海逃到了中原,在洛陽受到了後唐明宗的隆重接待,開始了異國流亡生涯。

這位悲情太子,最後的結局很慘:937年,石敬瑭在遼國的幫助下,代唐稱帝,建立後晉。他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主子還覺得不夠,為了討好新主子,殺害了耶律倍。

客觀說,皇權爭鬥,中原王朝有過之而無不及。遙想秦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中,不但殺了太子和齊王,連他們的兒子也殺了個乾乾淨淨。

比起唐太宗,遼太宗仁慈得多。

在他入侵後晉、攻陷開封后北撤的路途中,突然病死。最有意思的來了,繼位的遼世宗耶律阮,是前太子耶律倍的長子。

也就是說,太宗把皇位傳給了大侄子,還給了哥哥一脈。

你以為是太宗無子?或者覺得虧欠哥哥?不,理由還是那麼純粹,因為耶律阮勇武善戰,太宗像喜歡自己兒子一樣喜歡他,打仗也總是帶著他。

多年磨礪下來,耶律阮受到了眾多首領的擁戴,一如太宗當初被擁戴一樣。

你看,部落選舉制又一次占了上風。

中原王朝也經常為了「立嫡」、「立長」、「立賢」而爭論不休,事實上,草原部落選舉制,遵循的邏輯就是「立賢」。

按理說,這很先進,皇帝這種關鍵職位,就應該誰有能力誰上啊。

可是朋友們,事情沒這麼簡單。

嫡長子繼承制,由於非常明確,其他人沒有非分之想,國家就會安穩太平;

可是「立賢」就不明確了,你說你賢,我還覺得老子更賢呢?於是無窮無盡的內亂就開始了。

困擾契丹的,正是這個問題。

遼世宗耶律阮靈前繼位,消息傳到上京,應天皇太后不幹了。她支持已故皇帝的弟弟、自己喜愛的三兒子李胡繼位。

這也不算無理取鬧。

雖然太祖阿保機竭力想建立一個父子相傳的中原式世襲王朝,但根據契丹部落的傳統,是兄弟相傳。更關鍵的是,這位李胡兄弟,早就被立為了皇太弟,是指定的繼承人。

這下好了,被擁戴的實力派,又遇上了繼承人。於是內戰再起,李胡和太后先後率軍阻擊世宗北返,經過一番艱辛的努力,終於取得了失敗,被世宗從宮廷流放。

歷史一再證明,拳頭硬才是硬道理。

但新皇帝從此就能安穩了嗎?想得美。

太宗的弟弟鬧完了,兒子天德又來鬧:「我爹的皇位,憑什麼不傳給我?」於是準備謀殺世宗,敗露後被處死。

總之,在遼朝當皇帝,只有兩個字:心累。

你身邊那麼多叔叔兄弟,都想弄死你,然後自己上位。

世宗最後也沒逃脫這個命運,僅僅當了四年多皇帝,就在醉酒後被殺死。兇手是誰呢?阿保機弟弟——安瑞的兒子察割。太祖這一脈都傳了三代了,他們依然不死心。

但他們忽略了部落選舉制的精髓,即便你殺了皇帝,得不到朝臣和部落首領的支持,依然上不了位,而且後果很嚴重:處死。

由於世宗沒有成年的兒子,皇位被太宗的長子璟繼承,是為穆宗。

嗯,一位酒鬼,歷史上叫他「睡君」。

將造反進行到底,直至毀滅

本文的主旨是講述困擾契丹的繼承人制度,所以沒有過多涉及遼朝各位皇帝的功績和得失。

接下來我們簡略點介紹,暴君穆宗被侍從殺死,世宗的長子耶律賢被推舉為帝,即景宗,就是把宋太宗趙光義打得狼狽逃回的那位。這是遼國的全盛時期,景宗以其個人威望,讓一直處於下風的父子世襲制雄起了一把,死後將皇位傳給了長子隆緒。

這位新皇帝繼位時只有11歲,在遼國歷史上,他是第一個未成年皇帝——聖宗。其在位期間,多由大名鼎鼎的蕭太后攝政,我們敬佩的北宋名將楊繼業楊老令公,就在聖宗時期被俘獲,最後絕食而死。宋遼澶淵之盟,也發生在聖宗朝。

聖宗死後,由其指定的繼承人——皇太子耶律宗真繼位,年僅15歲,是為興宗。

接下來是重頭戲,好不容易安穩了兩朝的遼國,又埋下了內亂的種子。

興宗年幼,由太后攝政,但太后不信任這位從小沒長在身邊的兒子,意圖改立次子耶律重元為帝。

意外的是,耶律重元是位護兄狂魔,轉身就把媽媽賣了,將消息告訴了皇帝哥哥。

興宗一怒之下,率先發難,廢除了太后,親政奪權。

看慣了老祖宗們互相爭殺的歷史,興宗對不爭的弟弟相當感激,一激動之下,將耶律重元立為皇太弟,表示將來要傳位給他。

這可把兒子耶律洪基坑慘了。

耶律洪基,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沒錯,就是《天龍八部》中蕭峰的義兄,大遼皇帝。

在興宗朝,他是遼國的天下兵馬大元帥,但並沒有被立為皇太子。

可我們知道,大元帥都是不好惹的,加上興宗後來冷靜了一想,從爺爺到父親再到自己,已經實行了三代父子世襲制,難度自己又要倒退回部落兄弟繼承制嗎?嗯,歷史不能倒車,他決定還是將皇位傳給兒子。

1055年,興宗病死,道宗耶律洪基繼位。

皇太弟耶律重元感覺自己被涮了,很不爽。

道宗對叔叔的不滿心知肚明,為了安撫,又將其封為「皇太叔」。

但沒用,人家也不傻,皇太弟都繼不了位,皇太叔是什麼鬼?

終於,1063年,遼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重元叛亂」爆發了。

皇太叔重元與他的兒子楚國王涅魯古,以及陳國王陳六、同知北院樞密使事蕭胡睹等等一大幫人,趁著皇帝去打獵,率領弓弩手伏擊皇帝營帳。

危急關頭,蕭峰一招降龍十八掌,先鎮住敵軍,再隻身騎馬衝出,活捉了太叔父子。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遼史》記載,叛軍是被皇帝的宿衛軍擊退,涅魯古趕馬前來交戰,被侍衛射殺;重元逃往大漠,無路可走,自殺身亡。這一事件,史稱「灤河之亂」。

道宗對待叛亂,比祖先阿保機狠絕多了:所有參與的叛亂者,族滅。

但在他這一朝,遼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道宗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不理朝政。而耶律乙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並將其殺害,史稱十香詞冤案。

1101年正月,遼道宗去世,皇孫耶律延禧繼位,即天祚帝。

他迎來了北方草原上的另一位梟雄——完顏阿骨打,女真族崛起,大金國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女真攻打遼國時,天祚帝在前線打仗,家裡卻再次後院起火——耶律章奴在遼上京叛亂。

都火燒眉毛了,家族內部依然在爭奪皇位。

1125年,天祚帝在應州被金人所俘,遼朝滅亡,共歷時210年。

小結

在遼朝的歷史上,繼承人制度是困擾始終的一個難題。傳統的部落選舉制、兄弟繼承制與父子世襲制之間矛盾衝突,使得這個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反覆陷入內鬥之中,最後由盛而衰,走向終結。

這樣的難題,不獨為契丹所有。事實上,這是北方所有遊牧民族政權共同遭遇的問題,遼之後的金、蒙古,依然常因繼承問題而內鬥不休,強大如元朝,也不過98年,就被朱元璋趕出了中國。甚至之後入主中原的滿清,在康熙朝還上演了九子奪嫡的戲碼,直到後來建立「秘密立儲制度」,皇權才開始平穩交接,使清朝達到了中國封建專制的頂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