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一天3次母乳」「母親下跪求兒子上學」:縱子如殺子,溺愛不是愛

齊魯晚報網 發佈 2020-01-18T11:54:31+00:00

作者 | 居瀟瀟 <爸媽研究所作者 > 最近,一張照片讓許多網友震驚。 照片上,一個十幾歲的男孩翹著腿,悠閒地坐著玩手機,就在他身邊一米不到的地方,一位中年婦女雙腿跪地說著什麼。 這位女性不是別人,恰恰是這個男孩的母親。

作者 | 居瀟瀟

<爸媽研究所作者 >

最近,一張照片讓許多網友震驚。

照片上,一個十幾歲的男孩翹著腿,悠閒地坐著玩手機,就在他身邊一米不到的地方,一位中年婦女雙腿跪地說著什麼。

這位女性不是別人,恰恰是這個男孩的母親。

而那個被親媽跪倒的男孩,不僅對母親的舉動無動於衷,還拍下照片發在朋友圈,配上文字 「開心每一天」

據悉,這位母親做出這個舉動,是想懇求自己的兒子不要輟學,兒子一意孤行,不想繼續讀書,她百般無奈之下,只想出了下跪請求的辦法。

可她恐怕沒有意識到: 跪著的家長,教不出站著的孩子。

嬌養兒女如餵狼!

我們 以為拚命討好孩子,就能讓孩子回心轉意,卻忘了 教育最重要的是原則與底線。

1 「他還是個孩子」

是最大的謊言

家庭教育中,有一種討好最常見,就是父母拚命為自己孩子免責,他們常用的一句話是:他還小,還是個孩子。

  • 孩子惡作劇掀女生裙子,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

  • 孩子闖入親戚家亂丟亂拿他人物品,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大人別和孩子一般見識」;

  • 孩子上學時合夥欺負弱小,家長說:「他還是個孩子,都是鬧著玩兒的」。

對大人而言,這句話是客套,也是自我安慰。

但對孩子來說,這句話成了他們橫行霸道的「護身符」。

當孩子發現,自己不論做什麼,都可以用「孩子」這個身份來獲得特權,那父母的威嚴、規則的制定就成了一場空話。

有時候,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縱容熊孩子的家長。

這種縱容,是一種畸形的依戀!事事沖在孩子前面,生怕自家孩子吃虧吃苦,這樣的家長自己就不夠獨立。

曾經看過一條讓人匪夷所思的新聞,一個12歲的男孩,竟然還在一天三頓地喝母乳。

母親一度求助於醫生,生怕孩子這麼久還不斷奶是存在生理疾病,結果醫生回了一句: 「你回去吧,你這個問題我解決不了,這是你們母子倆的心理問題。」

原來,這個母親最早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就嘗試過斷奶,結果家中老人看孩子哭鬧得厲害,都勸她「孩子想吃就給他吃」,她心一軟就同意了。

一晃孩子四歲了,她覺得必須斷奶,可孩子剛哭,全家人都來勸她,她自己心裡也覺得聽不得孩子哭,又一次放棄了。

一拖再拖,孩子十二歲了,依然沒有斷奶。 這個理應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一天喝三次母乳,不喝就在家大發脾氣。

在這個家庭里,正是因為父母不捨得被孩子依戀的感覺、不捨得退出孩子的生活,所以才導致孩子不像一個「正常孩子」

所有人都在不斷用「他還是個孩子」來當藉口,殊不知,這句話恰恰是最大的謊言。

就像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的: 「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父母誤以為,「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是用來保護孩子的,其實,過分的包庇,過分的保護欲,正在悄悄扼殺孩子的未來。

2 沒有分寸感的父母 是害不是愛

對很多家長來說,那個下跪的媽媽讓人同情,甚至不由得感慨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

有因必有果,恰恰是她這種無原則的溺愛,造成了最後跪求孩子讀書的結局。

那些溺愛孩子的父母真正缺失的,是親子教育中的界限感。

他們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和所有物,讓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誤以為世界不過如此,結果卻是:

生下他,養大他,最後用沒有分寸的愛親手毀了他。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讓不少人很驚訝。

湖北襄陽一位劉姓媽媽在自己朋友圈找保姆,這個保姆不是照顧別人,而是她剛上大一的女兒。

劉媽媽坦言,女兒從小就沒做過家務,自己又忙,沒空幫女兒洗衣做飯,於是希望找個保姆, 「花錢圖個安心」

父母不放心孩子獨立生活,這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面對的是已經成年、進入大學的孩子,那這種處處包辦、大包大攬的照顧,顯然已經不合適了。

當父母對孩子的照顧越過了邊界,那就不是愛,而是害。

《少年說》中,有一個名叫郝睿涵的高二學生就抱怨過 自己的家長「太寵自己」,活生生把自己培養成了「高分低能」。

小時候,她還不怎麼會用筷子,家長沒有教她怎麼用,反而讓她用勺子,這一用就用到了高二,17歲的她,甚至還不怎麼會用筷子。

初二時,她才開始自己穿衣服;

錄節目前幾天,她第一次試著自己倒熱水;

想要自己買衣服,卻連衣服型號是什麼都毫無概念。

全家人密不透風的愛幾乎要讓她窒息,她最後對家長發出了吶喊:

我不想成為所謂的學習機器,也不想做高分低能,希望你們放開手,讓我獨立起來!」

可怕的是,過度的溺愛,正在剝奪孩子體驗生活的權力, 這種感情,換來的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不得不依賴背後的怨恨。

對孩子來說,越界的愛,擺脫不了,卻又承受不起,最後的結果只有無盡的痛苦。

3 無條件愛孩子

不等於無原則愛孩子

無條件愛孩子,不等於無原則愛孩子。

我們要接納的,是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孩子的行為。

上周末,我帶著孩子逛超市,不遠處有個小男孩在哭鬧,不依不饒地要買一個汽車玩具。

孩子媽媽一開始堅決不同意,不停地對兒子說:「家裡已經有過了。」「你不能一直要買新玩具。」

但是小男孩顯然不買帳,甚至開始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媽媽依然不同意。

眼看著孩子情緒要失控,媽媽把他拉到一旁,蹲下身和他說著什麼,孩子的哭聲慢慢平息了。

我原本以為,這場鬧劇就這麼結束了,沒想到等我結帳的時候,又碰到了這對母子。

小男孩志得意滿地拿著汽車玩具套盒,顯然是「得逞」了。

當時我就在心裡嘆了一口氣,那位媽媽前面所有為了「堅持原則」所做的努力都白費了。

從「愛」到「溺愛」,中間就只差了「執行」,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假若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他的不聽話並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後果,那麼就漸漸習慣於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之後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對孩子有過第一次妥協,背後就會跟著無數次無可奈何。

4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關於「熊孩子」的視頻火了。

一個小姑娘為了買芭比娃娃在商場大哭大鬧,後來乾脆躺在地上不起來。

一旁的爸爸表現得異常淡定, 女兒「躺」了三小時,他就在旁邊看了三小時。

一直到最後,他也沒鬆口答應孩子的要求。

這位爸爸看起來特別狠,其實背後滿滿的都是愛。

當所有人都在鼓吹「鼓勵式教育」、「富養孩子」、「無條件包容孩子」時,清醒的父母早就明白,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愛。

這種愛,不是父母的自我感動,不是對孩子百依百順,而是給孩子鍛鍊成長的機會。

在網上看到一組照片,一個三歲的小男孩穿著圍裙在收拾碗筷。

發圖的網友說,孩子媽媽開了一家小吃店,店外擺了許多桌椅,顧客們吃完之後會留下碗筷餐具。

這時,一個小小的身影就會出現,他甚至還沒桌子高,卻麻利地收拾著餐具,一次拿不了太多,就多拿幾回。

有人質疑,孩子爸媽怎麼能讓這麼小的孩子幹活。

這樣想的人恰恰忽略了,不是每個人生來都能錦衣玉食,與其讓孩子成長在真空環境中,擁有與現實條件不相符的生活,不如儘早地去見識這個世界的真實與殘酷。

特別狠心的父母,對孩子擁有特別的愛。

孩子不需要被討好,他們可以接受生活的磨礪,也可以被拒絕。

請勇敢放手,讓孩子嘗試人生的酸甜苦辣。

● End ●

本文為<爸媽研究所>原創, 作者:居瀟瀟, ,願與你一起瞰見廣闊世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