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十三將士勇猛作戰為東漢王朝帶來了怎樣的生存機會?

范小魚說歷史 發佈 2020-01-18T11:56:16+00:00

在東漢王朝時期對於西域地區屯兵戰略,是除了大城,小城屯兵規模就是幾百人,發兵三百,可以說的上是全城出動,所以想依靠區區三百人是很難對抗匈奴的二萬人。

我國流傳的象棋中有一個經典的棋局陣法,就是紅方繞黑方,形成一個井子形的環環相扣的七步絕殺,而這個棋譜的布陣方式便被稱為"耿恭拜井"。在棋局中雖然只有短短的七步廝殺而已,但是在歷史上因為"耿恭拜井"中所關聯的這場戰役卻是一個非常悲壯而感人的軍事事件。

那提起了這場戰役就不得不先說說玉門關了,每當提起這裡,人們總會想到的都是孤寂這個詞,畢竟在過往的詩詞描述中對其的形容也都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但即使是在現在已經發現的玉門關遺址,也是一個地處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灘這樣一個很荒涼無人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它的北面與北山相望,南面與祁連山遙相呼應。這裡自古也都是兵家的重要邊界,也曾是大漢王朝時期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和西域絲綢之路的出行要道。

但是筆者今天要講述的這場戰役就是發生在這個重要關隘上發生的一件悲壯的事件"十三將士戰玉門"。據《後漢書耿弇列傳》中曾有過這樣的記載,東漢有一支軍隊曾跨越數千里,翻山越嶺進行的一場針對大漢邊境疏勒城的救援活動。

西漢時期張騫出師西域,開闢了西域的絲綢之路,但是隨之也帶來了漢王朝與西域霸主的匈奴之間的一場關於利益和地域的作戰。前有西漢時期陳湯對於北匈奴發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話語,後有東漢時期"耿恭拜井"守邊境,"十三將士戰玉門"事件。這些種種事件都說明,與西域各國的商貿往來不僅帶動了國家的整體經濟,也對於整個大漢朝的邊界統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十三將士戰玉門的起始

東漢初年,由於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是國家發生了一些戰爭動亂,同時在他執政期間,將原來西域督護府進行撤銷,因此朝廷對於偏遠的荒漠西北也疏於管理,這也就為西北地區成了少數民族的天下創造了條件。

但是有些事情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總是需要重新進行管理的,於是在漢明帝的時候,東漢朝廷眼見西北地區逐漸被匈奴所掌控,於是便重新設立西域都護,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

但由於多年的疏於管理,使得當時匈奴在西域一家做大,面對漢朝來收回地盤的行為,豈能拱手讓出。漢朝在面對匈奴拒絕歸還地盤的狀態,於是派出了騎都尉劉張、奉車督尉竇固以及駙馬督尉耿秉、耿恭出擊匈奴,帶領著眾將士駐紮在金蒲城以及柳中城中,一方面宣揚大漢的威德,另一方面也收服了車師國。

面對車師國的投降,匈奴北單于心中不滿,便派兵兩萬餘人,在左鹿蠡王的帶領下征討車師。

金蒲城中的堅守

畢竟現在車師國已經臣服於大漢,那漢朝便有義務去保護車師國的義務,於是西域督護府便派兵救援,可惜士兵只有三百人,在面對有二萬人的匈奴騎兵,立馬全軍覆沒。

在東漢王朝時期對於西域地區屯兵戰略,是除了大城,小城屯兵規模就是幾百人,發兵三百,可以說的上是全城出動,所以想依靠區區三百人是很難對抗匈奴的二萬人。於是匈奴殺死了車師國王之後,就開始進攻耿恭守衛的金蒲城。

耿恭本是漢朝耿氏家族中,耿弇的侄子,雖然在他很小的時候,其父親就早早過世,但是卻並沒阻擋他成為一名赫赫有名的將軍。

耿恭率領數百人駐守在金蒲城,牢牢的守住了了天山要道,防止了匈奴侵入西域北道。但是匈奴大軍卻沒有善罷甘休,而是發起了大舉進攻,用兩萬人把金蒲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準備把駐守在金蒲城裡的將士們困死於此。但是在面對匈奴大軍,只有數百人守軍的耿恭也沒有怯懦。

畢竟想要三百人要戰勝兩萬人,通過硬碰硬的作戰方針是萬萬不行的,於是他心生一計,準備用毒箭來攻擊匈奴,同時還傳話給北匈奴人,漢朝有神箭,只要中箭必出怪事。

緊接著,漢軍便將這些毒箭射向匈奴,匈奴士兵中箭立馬身亡,連救援時間都沒有,同時天氣也是狂風暴雨,耿恭趁機攻打匈奴,匈奴死傷慘重。至此,匈奴只得退兵。

轉移戰場去疏勒

雖然在這場戰役中取得了勝利,但耿恭深知,匈奴人這次只是被一時不察,所以猜中計,等匈奴人反應過來那他們是遲早要回來的,僅靠金蒲城是無法固守這邊境的。於是他隨即便下令把部隊帶到了疏勒城,這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果然不所料,沒過多久大量的匈奴人在左鹿蠡王的帶領下就又回來了,這次他們以絕對人數的優勢進行攻城,雖然死傷無數,但依然久攻不下。於是,他們這次也改變了作戰方針,採用圍而不攻的戰略並且把河流上游給截斷了,讓城中士兵無水可飲用。

面對如此情景,耿恭只好下令,讓士兵們將新馬糞收集起來,用石頭碾壓出水份,供給將士們解渴。

"耿恭拜井"將活命

若僅僅只是這樣耿恭其實也是支撐不了多久的,或許是天不亡耿恭,後來,耿恭在城中親自帶領士兵挖井運土,沒過多久,井中便有泉水湧出。至此耿恭才算解決了城中飲水問題。同時耿恭還命士兵在城上潑水給匈奴人看,告訴他們就算是切斷飲水,我城中也能自己生水,北匈奴人也是感到很意外,一度還認為是否真的是有神明在幫助這些漢軍。

左鹿蠡王雖然吃驚,但是也還是沒有放棄圍城,在公元七十五年,圍城還在繼續,但或許是車師國看到漢軍以無力保自己的安全,便也發生叛變,和匈奴人一起進攻耿恭,可惜的是即使增加了兵力但依然未將疏勒城攻下。

"煮鎧弩,食筋革"守邊境

左鹿蠡王也發現即使是增兵也無法攻下疏勒城,便開始了採用長期圍困戰略,幾個月過去了,城中士兵無糧可食用,於是他們把作戰用的弓弩上的動物筋腱和盔甲上的皮煮了吃,可即使是這樣,依舊也沒有挽回這些士兵的生命,幾千人的疏勒城,到了最後只剩下了二十六個人,可就算是這樣疏勒城仍然沒有陷落。

後來左鹿蠡王派出使者,同時允諾若是耿恭投降,便給耿恭高官俸祿,但面對如此條件,耿恭嚴詞拒絕後,還把使者抓到城頭殺了之後,用火烤其肉。

當耿恭與他的士兵在車師國軍隊也加入圍城疏勒城陷入絕境時,車師國的王后暗中幫助漢軍,為耿恭提供情報和糧餉。之所以王后會願意幫助耿恭更多的還是源自她也是漢人的原因吧!她雖然是異國的王后,但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漢人。

匈奴圍困,疏勒城內憂外患,邊疆戰士奮力作戰,但他們的內心還是希望得到國家的支持和救援。但是即使是這樣,他們為大漢朝守邊境,但是朝中很多大臣還是不想發兵救助。

朝中重臣司徒鮑昱便在朝堂之上為這些漢軍據理力爭道:"漢兵在外,危急萬分,如果放棄,便傷了忠貞大臣和士兵們的心,匈奴見此狀也會更加囂張,現在匈奴在邊境,若是以後打進中原又有誰來挺身而出保家衛國!"年少的漢章帝認為說得有道理,就派遣敦煌、酒泉、張掖的士兵共七千多人援軍去救援耿恭。

衣衫襤褸回家鄉

公元七十六年,當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將匈奴與車師聯軍直接以勢如破竹的氣勢將其擊敗。雖然柳中城守將陳忠此前已經戰死了,但卻也拯救了關寵所統領的部隊。

此時針對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現在又有了相左的意見。畢竟柳中城距離耿恭軍隊還有數百里路,現在大雪封山,救援本就困難,耿恭又被圍困這麼長時間是否還有存活也不一定。但是此時范羌站出來,表示一定要救耿恭。

其餘的將領見范羌如此強硬,便分了二千士兵給他。由范羌親自帶領去救援,於是經過漫漫征程,終於在一個夜晚趕到了疏勒城下。

史書中省略了過程的艱難,只記載他們在疏勒城勝利會師的一幕,這幫經歷了煉獄般戰爭的倖存者,經過九死一生的等待,終於等來了他們的希望。

但最終踏上回家路的也只有區區二十六人而已。他們與援軍一起南返,但回家的路也同樣充滿殺機,士兵營養不良,過度勞累,在路上又陸續死了十三個人。最終回到玉門的也只有衣衫襤褸的十三個人。玉門守兵看到這樣的慘景,無不痛哭流涕,他們敞開玉門關的大門,歡迎十三勇士的歸來。

史書里記載著當年的匈奴鐵騎和車師叛軍都未攻下疏勒城,一方面也許就是耿恭強大的信念往往是勝利的根本,因為他堅信漢朝不會拋棄他們,但是他們自身過硬的武器裝備、士兵素質、還是其軍隊制度,都算是漢軍整體的一個戰鬥縮影。當年的請功的戰書中,那"不為大漢恥"這個五個大字,至今都是令人所感動的。

還有一方面就是,耿恭他們利用了疏勒城良好的地理優勢,藉助著易守難攻的先決條件,即使是在被包圍的狀態下,也能不斷進行求生作戰,左鹿蠡王本想著依靠圍而不攻的戰略困死耿恭,但是耿恭卻堅持下來,這為軍隊生存也留了一線生機,更給了漢軍救援的時間。耿恭不僅僅守住了漢朝的邊疆,也守住了漢朝的臉面,更阻止了匈奴想要藉助天山之險去攻擊西域這條道路。

十三將士回到玉門關時,雖然衣衫襤褸但是他們帶回來的堅持不懈和必勝的信念是不可磨滅的。雖然當時朝中眾多大臣都建議章帝放棄營救,但是最終他沒有,皇帝的政治上人情味也讓他開創了"明章之治"。

朝廷中司徒鮑昱的堅持,作戰時范羌的堅持,都為耿恭軍隊活下去奠定了基礎,他們堅信漢朝臣民是不可以被放棄的,外出的將士為了國家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哪怕是一丁點的漢朝領土,也要守住,這捍衛的不僅僅是領土,更是國家的精神脊樑。

參考文獻:

《後漢書耿弇列傳》

《後漢書耿恭列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