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醫「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其實道理很簡單,看這裡

北中健康 發佈 2020-01-18T12:08:18+00:00

例如三焦是「決瀆之官」,但分而言之,則「上焦如霧」在上,「下焦如瀆」在下,從中焦、下焦來說,則中焦是上,下焦是下;心肺相鄰,同居上焦,但肺為五臟之華蓋,則肺在上而心在下;以肝腎而言,腎主封藏而肝主生髮,則腎屬下而肝在上;以心肺與肝腎來說,心肺俱居膈上,屬於上,肝腎居於下焦,屬於下

「上病下取」是中醫的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上病下取」是《內經》治療原則之一。《素問·五常政大論》云:「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張景岳對此段經文分析得很確切,他說:「氣反者,本在此而標在彼也。其病既反,其治亦宜反。故病在上,取之下,謂如陽病者治其陰,上壅者疏其下也;病在下,取之上,謂如陰病者治其陽,下滯者疏其上也」。

氣,是指病氣,即病理變化;氣反,即病氣相反之意,也就是說疾病表現的症狀和疾病的癥結所在不一致,如病本在下,而病的表現卻在上,或病本在上而症狀卻表現在下。因而根據「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可以採取「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的治療,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 要掌握好「上取」和「下取」的治療方法,首先要弄清上與下如何區分,它的根據何在?



我的體會是上下指部位而言,是相對的。

它是根據人體臟腑經絡的部位和相互關係、經脈的循行路線及表里陰陽關係來劃分的。人體是一個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機統一整體,各組織器官是息息相關的。例如三焦是「決瀆之官」,但分而言之,則「上焦如霧」在上,「下焦如瀆」在下,從中焦、下焦來說,則中焦是上,下焦是下;心肺相鄰,同居上焦,但肺為五臟之華蓋,則肺在上而心在下;以肝腎而言,腎主封藏而肝主生髮,則腎屬下而肝在上;以心肺與肝腎來說,心肺俱居膈上,屬於上,肝腎居於下焦,屬於下;足三陽經起於頭而走足,屬於上,足三陰起於腳而走胸腹,屬於下。

可見上下的部位是相對的,但在相對之中,應以脾臟及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作為上下劃分的重點。因為脾居大腹而主中州,是上下升降的樞紐,上則可輸心肺,下能達肝腎,外則可灌四旁,凡脾以上則屬上,反之則屬下。其次要注意臟腑之間的密切關係。例如腎主水屬下,心主火屬上;肺屬金主肅降而在上,脾屬土主運化則在下。

這些關係,不僅從部位來說,而且是從臟腑之間的特殊關係來理解的,心與腎,必須保持相互交通,水火既濟的關係,才能使陰陽水火相互協調,保證人體的健康;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脾與肺,是相互滋生的關係,所以只有掌握好上下的劃分,才能分清什麼是「上病」,以便在治療上採取「下取」的原則。 人體上下部位的劃分,既然是從臟腑、經絡的部位以及相互關係而來,因而「上病」之所以「下取」,也是以經絡的循行、相互連屬以及臟腑之間的相互依賴為依據的。

「上病下取」也是診治疾病的一種配穴方法。當疾病表現的症狀與癥結所在不一致時,如病本在下而病的表現卻在上。根據「治病必求於本」的治療原則。採用「上病下取」遠道刺,可以取得較好治療效果。通過針灸「下取」而治療上部病症的方法,稱為「上病下取」。

如:心腎有陰陽水火上下升降關係,腎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陰,可致心陽偏亢出現心悸、怔仲、失眠等心腎不交的症狀,取手少陰心經的神門穴及足少陰腎經的太溪穴以養心安神,滋陰潛陽,壯水制火。肺與大腸相表里,兩經脈氣相通,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可致肺氣不利而胸滿咳喘,取足陽明經的合穴足三里及手陽明經的絡穴偏歷以導熱下行通便,達到泄下清上的目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