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本土宗教,道教是怎麼建立發展的?

山海經解密小七 發佈 2020-01-18T12:23:15+00:00

但在這個時代「道」還只是一種價值觀,還不是宗教。漢武帝後,道教走向民間,從政治理念轉變為信仰。真正道教的出現直到東漢末期,道教的創始者將道家神化,創造多神教道教。其實就是把神仙學和黃龍思想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以價值觀構成的宗教。道教祖天師張道陵在大邑鶴鳴山建立最初的道教。《華陽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於笑凌風。

華夏的三大宗教分別是儒、釋、道。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也是中國本土宗教里最崇高的信仰。道教,前身是道家。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炎黃時期就開始有「順應自然」的理念出現,那時的道家著作有《太公》、《黃帝四經》等。

直到百家爭鳴時代,春秋末期,老子的《道德經》橫空出世,代表著道家的成型。老子結合炎黃時期的價值觀創造「道家」的思想,成立「無為而不無為」的理念。

戰國時期道家出現莊子、列子、鬼谷子等等傑出的道家代表人,更被田氏用來治理齊國。這個時候道家思想已經開始興盛,更成為了被君主所用的治國之術。



西漢時期漢帝用無為而治的理念創造文景之治。但在這個時代「道」還只是一種價值觀,還不是宗教。漢武帝後,道教走向民間,從政治理念轉變為信仰。

真正道教的出現直到東漢末期,道教的創始者將道家神化,創造多神教道教。其實就是把神仙學和黃龍思想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以價值觀構成的宗教。

道教祖天師張道陵在大邑鶴鳴山建立最初的道教。

《華陽國志·漢中志》:「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因為山形像鶴,鶴也有吉祥、塵外的寓意,所以這裡叫做鶴鳴山。此後,鶴在道教也有了特殊的含義



東漢順帝漢安元年,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後改名為張道陵,於大邑縣境鶴鳴山倡導五斗米道,也稱天師道,專業名稱是正一盟威之道。

奉老子李耳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這標誌著道教的正式創立。當時因為他的五斗米道還未盛興,所以入教標準十分低,交五斗米給教會就可以入教。

鶴鳴山舉世聞名,是公認的道教發源地和朝聖聖地。鶴鳴山又被稱為「道國仙都」。在道教出現之前,鶴鳴山流傳過無數奇人的傳說。先秦許多有名的道士都在此登著仙鶴飛升。



張道陵的五斗米道主要活動有溝通鬼神、背誦真經、祭酒像鬼神等。此道以《老子五千文》正一威盟之道的經典有《五斗經》、《正一經》、《太平經》等。

五斗米道是最早出現的道教派別,曾風靡一時。關於五斗米道還有件趣事,當時民間有許多人感染了瘟疫,五斗米道的道士經常去病人家裡施法畫符,不過多久,病人就奇蹟般地痊癒了。

此事使得五斗米道的名聲大震。之後幾年,湧出大量道教派別,小有不同,但都是在道家三觀和思想的基礎上。

道教(注意這裡是道教不是道家)成熟了。



到了魏晉時代,道教真正興盛了起來。

魏晉的士大夫階層流行煉丹,平民百姓以及「窮道士」流行畫符。這段時間裡,人們講究意識形態與風骨。北魏時期,寇謙之被太武帝奉為第一位朝廷承認的天師,被稱有「太上老君命」。

隋唐時期,道教被奉為國教,唐高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在各種講述唐朝的各種小說及影視作品中,都有道教元素。比如《妖貓傳》中就有道士的出現,《長安十二時辰》中也有許多道教的活動。

到清朝時期,佛教成為主流。官府對道教的管控非常嚴厲,最早滿族皇帝為了不惹怒漢人,對道教還沒有特別嚴格。雍正時期,道教甚至被優待。

之後戰爭時期政府大力打擊道教,甚至把道士逼上龍虎山。但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允許了宗教多元化。為了保護傳統文化與道教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崇敬自然,天人合一,遵循道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追求萬物的生生不息,包括長生不老。最高境界是「我既是天,天又是我」。

道士修煉的地方叫道觀,要求清凈,道教從道家「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價值觀出發,同天地靈氣之處可以幫助修煉。在可以看到星星的地方夜觀天象對飛升有利。所以道教的修煉之地稱為」觀「,取觀星望月、觀天道、觀萬物之意,所以常建於山上。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