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長到教育家,我們還缺少什麼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1-18T12:53:35+00:00

從校長走向教育家,要學會科學管理,不斷加強自我修養,提升道德水平,提升教育理論和政策水平。同時,校長要努力在辦學實踐中學習科學管理,提升道德水平,提升理論和政策水平,追求教育實踐創新,依靠遵循教育規律而不是商業競爭取得成功。

教育家是在辦學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培養教育家首先應關注校長的工作環境,在某種意義上,有什麼樣的辦學環境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家。

教育家成長最需要的環境是政府切實履行法定責任,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讓學校擁有必要的辦學自主權。各級政府應切實履行法定教育責任,為校長辦學提供充分保障。如配備高素質教師,保證合理班額,配齊功能教室、運動場所和圖書設備等。辦學條件得不到充分保障,校長的精力就不可能集中在辦學上。

創造有利於校長成長的環境需要給予學校在用人、經費使用和課程教學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權。當前,大多數地區學校人員任免還是由教育局或組織部門負責,對學生缺少必要的懲戒權;辦學經費不足,使用流程煩瑣,報銷走帳周期冗長;教材選用(國家教材之外)和課時安排等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嚴格限制,不利於因地制宜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此外,學校還承擔了許多上級部門安排的與教育教學無關的工作,評比和檢查過多。這些都不利於教育家的成長。

從校長走向教育家,要學會科學管理,不斷加強自我修養,提升道德水平,提升教育理論和政策水平。校長要成為教育家,需要先把學校管理好。好校長不僅能管理好優質學校,也能管理好薄弱學校,形成一套脫離具體辦學情境、有普遍適用性的科學管理辦法,不斷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些校長習慣「一言堂」,在學校推行威權式管理。還有些校長偏好情感管理,致力於細緻瑣碎的小事。無論是父權式的家長管理還是慈母式的情感管理,都是經驗性的人治管理,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開展科學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是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校長要成為教育家,需要學習科學管理,合理設置組織機構、使用編制,確定崗位職責和工作量標準,制定符合學校實際的考勤、考核、職稱晉升、績效工資和評優評先等制度。通過制度和流程開展學校管理工作,使學校真正成為規範化組織,使校長和教職工成為高度職業化的人。

校長要成為教育家,需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提高道德水平和教育理論水平。辦好教育,校長先要成為教育教學的行家裡手,並在道德上有感召力。校長懂教育、有公心、有胸懷,才能把有能力的人匹配到重要崗位,創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圍,讓教職工通過能力和貢獻在學校獲得認可。

校長要成為教育家,還得深入研習教育教學理論,隨時了解政策動向,對教育發展有前瞻性認識。教育家型校長要熟知國內外的教育發展歷史,對某門學科的教育教學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和了解,熟悉課程和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在學校運營過程中能自覺應用相關理論。

教育家培養要克服「脫實向虛」和片面追求商業運營成功兩種不良傾向。當前,一些名校長工作室在教育家培養工程中過分強調論文、書籍出版和課題研究。這種導向會使校長「脫實向虛」,有些校長擅長演講匯報,經常引用名家名言,辭藻華麗,文采飛揚,但看不出在辦學實踐中的具體貢獻,說不清發展思路和有效辦學經驗。

作為教育家型校長不需要過度追求理論創新,在教育領域已經有許多先進的理念,如杜威和布魯納等提倡的發現教學法和「做中學」等現代教育理論,但問題在於長期沒有在我國教育教學一線落地。教育家的培養應重在實踐,重在教育思想和理念落地。

辦學實踐不等於教育實踐。一些超級中學通過市場運營加地方特殊政策支持,從其他地區挖優質生源和師資形成市場勢力,然後再自說自話總結經驗,藉助專家和媒體鼓譟聲譽。通過這種方式辦學雖然也取得了表面成績,但並不是教育實踐的成功。所以,這些學校的校長不是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家的辦學成就應主要通過教育教學實踐取得。

總而言之,培養教育家需要政府創造有利於教育家成長的良好工作環境,嚴格落實「放管服」改革精神,梳理各部門對教育和學校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確實做到「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同時,校長要努力在辦學實踐中學習科學管理,提升道德水平,提升理論和政策水平,追求教育實踐創新,依靠遵循教育規律而不是商業競爭取得成功。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京師實驗小學原校長)

《中國教師報》2020年01月15日第12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