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中的施身聞偈本生故事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發佈 2020-01-18T13:15:58+00:00

故事講述釋迦前生為婆羅門時,在雪山修行,帝釋天變身羅剎前來考驗,說出上半偈,婆羅門為了聽取下半偈,願意以身施捨給羅剎吃,因此他來世能在彌勒成佛之前成為釋迦牟尼佛:「善男子,過去之世,佛日未出,我於爾時作婆羅門,修菩薩行。……善男子,我修如是難行苦行時,釋提桓因等諸天人,心大驚怪。

婆羅門施身聞偈的本生故事見於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卷一四。故事講述釋迦前生為婆羅門時,在雪山修行,帝釋天變身羅剎前來考驗,說出上半偈,婆羅門為了聽取下半偈,願意以身施捨給羅剎吃,因此他來世能在彌勒成佛之前成為釋迦牟尼佛:「善男子,過去之世,佛日未出,我於爾時作婆羅門,修菩薩行。……善男子,我修如是難行苦行時,釋提桓因等諸天人,心大驚怪。……爾時釋提桓因自變其身作羅剎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遠而便立住。是時羅剎,心無所畏,勇健難當,辯才次第,其聲清雅。宣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說是半偈已,便住其前,所現形貌,甚可怖畏。顧眄遍視,觀於四方。是苦行者,聞是半偈,心生歡喜。……我復語言:『汝但具足說是半偈,我聞偈已,當以此身奉施供養。……唯願和上善為我說其餘半偈,令得具足。』羅剎即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於爾時深思此義,然後處處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便更系所著衣裳,恐其死後身體露現,即上高樹。……尋即放身,自投樹下。下未至地時,虛空之中出種種聲,其聲乃至阿迦尼咤。爾時羅剎還復釋身,即於空中接取我身,安置平地。……善男子,如我往昔為半偈故捨棄此身。以是因緣,便得超越足十二劫,在彌勒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敦煌壁畫中有3鋪婆羅門本生:

1、西魏285窟南壁西側,有7個畫面(可見2方榜題痕跡):1、天宮。下方右側畫一圓拱龕,當表示天宮,內坐一人,交腳坐,雙手在胸前,持物不明,著天衣(類似菩薩裝),戴寶冠,無頭光,表示帝釋天生活在天上宮殿。2、修禪。下方左側畫一草庵,看不出是否有人物形像,表示婆羅門在草庵禪修。3、說偈。下方中央即草庵外站著一人,穿天衣,似無頭光,雙手在胸前,手勢不明,前方有一榜題,漫漶,表示帝釋天說半偈。4、攀樹。一人裸上身,穿兜鼻褲,雙手抱著一棵大樹,婆羅門決定施身。5、投身。一人裸上身,雙手合十,從樹頂上跳下,婆羅門施身。6、承接。一人站在樹下,穿天衣,有頭光,舉上手,作承接狀,前方與攀樹之間有一方榜題,帝釋天承接婆羅門。7、落地。一人裸體,穿兜鼻褲,從空中飛至帝釋天腳跟前,婆羅門平安落地。大致呈順時針方向展開,一人一畫面。

2、隋代302窟,位於人字披東披南起第三幅,只有兩個人物:婆羅門跳下,帝釋天伸手接。

3、晚唐9窟中心柱東向面龕內屏風畫中,南壁三扇畫五台山圖、北壁三扇畫須大拿本生、西壁佛座南側二扇畫薩埵太子、佛座北側二扇畫施身聞偈本生。西壁佛座北側北起第一扇下方,自下而上共4個畫面,第二扇則自上而下,共2個畫面,原有榜題6條:1、山間一俗人籠袖,表示婆羅門雪山修行;2、山間一裸體人,表示帝釋天變身羅剎;3、婆羅門合十、羅剎站在遠處,表示羅剎說半偈;4、婆羅門爬山、羅剎在山上,表示婆羅門為求後半偈而登山準備捨生(以上為第一扇);5、婆羅門在山頂縱身;6、婆羅門倒身空中、羅剎在雲彩中舉手相接。

此本生宣傳佛法至上、輪迴轉世等佛教基本思想,因此為佛教徒所熟知,並在佛教藝術中流傳較廣,在克孜爾石窟、小南海石窟、日本法隆寺玉蟲廚子等地都有遺存。克孜爾石窟第114窟畫一人傾身、一人托舉狀,學者認為即此故事,第17窟和第38窟也有此本生。小南海中窟(550-555年建)的該故事與285窟的表現形式類似:1、一人山中禪修,前面立一人。2、兩人坐姿,中間是榜題:「生滅滅已,寂滅為樂。」3、一人立於樹下,表示攀樹或處處書寫偈語。4、一人在樹頂傾身欲墜,空中一人,下方一人舉手相接。5、一人五體投地,一人立於前,榜題:「羅剎變為帝釋謝菩薩時。」法隆寺玉蟲廚子台座繪有3個畫面,形式類似於小南海石窟:1、婆羅門與羅剎交談。2、婆羅門在山中處處書寫。3、婆羅門山頂跳下,帝釋天伸臂而接。

來源:敦煌研究院,作者:王惠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