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吃得苦,基因很關鍵

松鼠雲無心 發佈 2020-01-18T13:15:25+00:00

有的人很能吃「苦」,而有的人則很敏感。人們經常把把對苦味敏感作為「嬌氣」的表現。把一種叫做PROP作出的試紙給人們品嘗,有四分之一的人覺得苦得無法接受,有四分之的人卻完全感覺不到苦,另外的一半人能嘗到苦但是還能夠承受。

苦是一種基本的味覺。有的人很能吃「苦」,而有的人則很敏感。

人們經常把把對苦味敏感作為「嬌氣」的表現。

但這其實很不公平。

人類為如何感知苦味

人的舌頭上有許多「苦味受體」。當一種分子與苦味受體結合,就會產生神經信號,傳遞到大腦解析出「苦味」。

在自然界,許多苦味的物質往往是有毒有害的。人類演化出感知苦味的能力,也就具有了生存優勢。

你是「苦盲」還是「超級味覺者」?

有一個著名的檢測。把一種叫做PROP(丙硫氧嘧啶)作出的試紙給人們品嘗,有四分之一的人覺得苦得無法接受,有四分之的人卻完全感覺不到苦,另外的一半人能嘗到苦但是還能夠承受。

苦得受不了的那些人被稱為「超級味覺者」,而嘗不出苦味的那些人則堪稱「苦盲」。

這種差別,跟人體中感知PROP的基因有關——當PROP受體的等位基因是純合的苦味受體,就會成為「超級味覺者」;是純合的非苦味受體,就是「苦盲」;是雜合的,則具有普通的苦味感知能力。

人類有很多苦味受體基因

上面那個檢測中的「苦盲」也並非嘗不到一切苦味。因為人類有25個不同的苦味受體基因,能識別很多種苦味分子。感知PROP的,只是其中的一個。

苦味受體基因,跟其他受體也有聯動

科學家們發現,雖然PROP受體只是眾多苦味受體中的一個,但是超級味覺者對於其他的苦味往往也更為敏感——甚至,對其他的味道也更為敏感。

「超級味覺」是好還是壞?

對於遠古人類,對苦味的感知是一種生存優勢。

但是對於現代人來說,這就未必有利健康了。

很多健康的食物,比如西藍花、菜花等蔬菜,葡萄柚等水果,咖啡和茶等飲料,就含有不同的苦味物質。超級味覺者對其中的苦味太過敏感,就可能對這些食物更為排斥。有的孩子天生痛恨這些蔬菜,很可能就是超級味覺的基因在作怪。也就是說,具有超級味覺的人,也就更容易「挑食」——這,對於實現全面均衡的營養就是不利的。

為了掩蓋苦味,人們有這些經驗

人類的不同味覺會互相影響,可以通過其他的味覺體驗來掩蓋苦味的感知。

鹹味是常見的一種。在苦的食物中加一些鹽,吃起來就不那麼苦。比如在海南,人們會把某些水果蘸著鹽吃。而有些人喝葡萄柚汁,也會在其中加鹽。

蔬菜沙拉被認為更加健康。但很多蔬菜生吃的風味並不好,苦味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沙拉醬是掩蓋生蔬菜風味的「大殺器」,而超級味覺者往往會喜歡更鹹的沙拉醬。

也就是說,超級味覺者更傾向於更鹹的食物,也就攝入了更多的鹽——而這,對於健康也是不利的。

超級味覺對於健康有利的一面

前面提到,超級味覺者可能對於其他風味也更為敏感。比如說,一般人覺得好吃的甜度和脂肪,他們可能覺得「太甜」「太膩」了——這讓他們能夠減少糖和脂肪的攝入,也就更有利於保持身材和健康。

更重要的是,煙和酒精的苦味對於他們也太過強烈了,也就使得他們更傾向於遠離菸酒。

那些「健康」的苦味成分

我們說苦味對於古人往往意味著「有害」——這種簡單粗暴的判斷當然是不對的,只不過遠古人類需要「簡單可行」「安全優先」的判斷準則而已。

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可以精細地去判斷那些「苦味食物」對於健康是好還是壞。比如咖啡因是苦的,但富含咖啡因的咖啡和茶,都是健康的飲料。基於迄今為止的科學數據,科學家們的共識是:每天不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對於整體健康是有利的。

植物中有許多「次級代謝產物」,比如多酚、皂苷等等,往往是苦的或者澀的。植物產生它們,是作為對抗病菌侵襲的防禦。能夠對付病菌,根本上說是「有害的」。但對於人類而言,也可以用它們來對付病菌、抵抗氧化損傷等等——在合理的攝入量下,也就成了有利健康的「生物活性成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