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水腫,這 5 類藥物不能忽略!

一枚心內科醫生 發佈 2020-01-18T13:26:14+00:00

臨床上引起水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心臟疾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等。但作為醫生,我們還要知道,服用一些藥物後同樣可引起水腫。

臨床上引起水腫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心臟疾病,腎臟疾病,肝臟疾病等。但作為醫生,我們還要知道,服用一些藥物後同樣可引起水腫。

臨床上由於應用某些藥物而引起的體液平衡紊亂,細胞外液增多,體液瀦留於組織間隙而出現全身或局部腫脹,我們稱之為「藥物性水腫」。

大多數藥物通過影響腎小球濾過和腎小管重吸收能力,導致水鈉瀦留與組織間隙中,而出現全身或局部水腫,多與患者機體對藥物的反應特性有關。臨床主要表現為局限性水腫,如下肢、顏面水腫,嚴重者可出現全身性水腫。

藥物性水腫常不用治療,其一般特徵為用藥後出現輕度水腫,停藥後水腫逐漸消退,嚴重時需要限鹽飲食,利尿對症治療。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些使用後會引發水腫的常見藥物類型。

鈣離子拮抗劑

應用各類鈣拮抗劑常可出現輕度外周水腫,以二氫吡啶類發生率最高。多發生於脛前、踝部。常靜坐的病人容易發生外周水腫,晚間尤為明顯。

外周水腫與鈣拮抗劑擴張血管作用有關。血管擴張致使組織毛細血管壓力增高,從而加速血管內液體濾出、組織間液增加,導致外周水腫。

常用的二氫吡啶類藥物有硝苯地平、緩釋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拉西地平、氨氯地平、西尼地平。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藥物,如潑尼松、倍他米松等可引起水鹽代謝紊亂,使腎小管對鈉離子重吸收增加,導致水鈉瀦留,出現藥物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如全身浮腫、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等症狀。

胰島素

臨床工作中經常能碰到糖尿病的患者,在使用胰島素治療的 1 周內可出現顏面部和下肢水腫,稱為胰島素水腫。可能機制為:

1. 糖尿病控制不良時,高張性糖尿的滲透性利尿作用抑制了腎水管對鈉的重吸收,使體內鈉丟失,用胰島素治療後,隨著糖代謝的改善消除促進鈉排出因素,通過腎素—醛固酮系統的作用引起鈉瀦留而發生水腫;

2. 糖尿病控制不良時,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顯著高而抑制醛固酮的作用促使鈉的排出,糖尿病控制滿意時胰高血糖素水平下降,抑制作用減弱,使鈉排出減少而致鈉瀦留引起水腫;

3. 慢性高血糖可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引起水鈉瀦留;

4. 胰島素本身可直接作用於腎臟,使鈉再吸收增加,引起水瀦;

5. 長期高血糖可致毛細血管對水通透性增加而致末梢水腫。

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

NSAID 種類繁多,FDA 確認的 NSAID 分成三類:

1. 乙醯水楊酸鹽類,包括阿司匹林;

2. 非乙醯基水楊酸鹽類,包括水楊酸鎂、水楊酸鈉、水楊酸膽鹼鎂、二氟苯水楊酸、雙水楊酸酯;

3. 非水楊酸鹽類,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氟比洛芬、苯氧基布洛芬、萘普生、萘丁美酮、吡羅昔康、保泰松、雙氯滅痛、芬洛芬、酮基布洛芬、酮咯酸、四氯芬那酸、舒林酸、托美丁等。

不同種類的 NSAID 都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的活性,從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終生成前列環素(PGI1)、攝護腺素(PGE1,PGE2)和血栓烷素 A2(TXA2)。

NSAID 對腎臟的副作用其機制在於降低腎臟灌注和腎小球濾過率。攝護腺素可以擴張血管,抑制腎小管對血管緊張素的反應,維持腎血流量。而 NSAID 則抑制攝護腺素合成,使得腎灌注不能得以維持,致使體液和電解質紊亂,發生水鈉瀦留、高血鉀、可逆性的急性腎臟功能不全、間質性腎炎及腎壞死等。

口服避孕藥

口服避孕藥中含有雌激素。雌激素使肝臟合成血管緊張素原增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性增強,導致水鈉瀦留。雌激素還可直接作用於腎臟使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腎小管鈉重吸收增加而引發外周水腫。

一旦身體出現水腫,患者應及時就醫,進行心功能、腎功能、肝功能檢查,排除相關疾病導致的水腫。如果服用了上述相關藥物,確定水腫時間發生是否在服用藥物之後,即可確診。

確診藥物性水腫,不用太驚慌,及時調整相關用藥的給藥劑量,或停藥更換其它藥物即可。情況嚴重時,可採取限鹽飲食、利尿劑對症治療,水腫便會逐漸消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