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會不會引發胃癌?發現胃息肉要不要切除?聽聽醫生怎麼說

免疫學知識庫 發佈 2020-01-18T13:26:09+00:00

小李這一陣總胃疼,胃脹,噁心,還有點消化不良,去醫院一查胃鏡,發現了胃息肉、小李上網一查,嚇壞了,胃息肉是胃癌先兆!

小李這一陣總胃疼,胃脹,噁心,還有點消化不良,去醫院一查胃鏡,發現了胃息肉、小李上網一查,嚇壞了,胃息肉是胃癌先兆!

真的是這樣嗎?

不得不說,胃息肉確實很多人都有。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凸出於胃腔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變。通俗點說,就是胃粘膜表面長出的一塊小肉疙瘩。

胃息肉既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更有甚者可以達到十幾枚、幾十枚、還有一百枚的。胃息肉的直徑多數為幾毫米,有時可見直徑大於1厘米的,直徑數厘米的息肉很少見。

那麼胃息肉會導致哪些症狀呢?是不是都會像小李這樣難受?

嚴格來說,大多數散發性胃息肉患者不會有特殊不適的症狀,但胃息肉可能會合併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膽汁反流等因素,所以很多患者會出現腹部不適、上腹隱痛、腹脹、噁心、消化不良等症狀。

如果息肉體積較大、較多,或者位置不對,位於賁門或者幽門的位置、或有糜爛滲血等情況,就會出現腹痛、腹瀉、吞咽困難、腹脹、黑便、貧血等症狀。

所以真相是:胃息肉一般都不會讓胃不舒服,可不要把什麼都怪在息肉身上。

那麼問題又回來了,胃息肉會發展成胃癌嗎?

胃息肉被認為是癌前病變,但癌前病變≠癌,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變癌。

胃息肉確實有發展為胃癌的風險,但風險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論。具體要根據息肉的大小和病理類型分類。

大小:胃息肉直徑大於等於1cm,癌變風險可能會增加,通常建議內鏡下切除。

胃息肉的病理分型比較複雜,但其病理類型與癌變風險是密切相關的,所以一半會送病理檢查以明確病理類型。

胃息肉的病理類型主要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錯構瘤性息肉等,其中70%-90%的胃息肉為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

1、 胃底腺息肉。

有些可能與長期口服質子泵抑制劑有關,其癌變率不到1%。直徑小於1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質子泵抑制劑一段時間後可能會消失;直徑大於等於1cm,通常建議內鏡下切除。

2、 增生性息肉。

通常與幽門螺桿菌、萎縮性胃炎等長期慢性炎症有關,有一定的癌變風險,但癌變率也是比較低的,有研究報導其發展為上皮內瘤變的幾率約為5%-19%;其中40%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完全消退,直徑大於等於1cm者癌變風險有所增加,多數國家的指南推薦直徑大於0.5cm者要切除。

3、腺瘤性息肉。

此息肉為高危息肉,特別是直徑大於2cm、病理為絨毛狀腺瘤者,據文獻報導,癌變率可達28%-40%。腺瘤性息肉可能跟幽門螺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腸化生存在一定相關性,最好進行內鏡下切除,並建議術後一年內鏡複查,監測時間3-5年。但腺瘤性息肉在胃息肉占比較低,大多數胃息肉是癌變風險比較低的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且部分息肉可能在治療胃炎或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自己就消失了。

因此,真相是——會變癌的息肉很少,主要看病理類型(要做活檢),要通緝的壞蛋名字是:腺瘤性息肉!!!千萬不要認錯了。

發現息肉後,不要慌張更不要過分緊張和擔心。

是不是息肉越多越嚴重?

息肉嚴重的程度和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從上面可以看到主要和病理類型和大小有關。

那腸胃底部那些密密麻麻的是什麼呢?很多都是胃底腺息肉。好東西啊!

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都會導致息肉增多。長期使用可以使胃底腺息肉的患病風險增加4倍,這個長期指的是1年以上。而胃底腺息肉,其實是可以不用處理的!

真相是——胃息肉不是越多越嚴重,要關注的重點還是那兩個:

1、病理結果是什麼?

2、大小有多大?

所有息肉都要切?

對待每種息肉我們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最重要的是要看病理類型、大小、位置。

病理類型上,腺瘤性息肉是一定要處理的,其他的可以選一選。

1、胃息肉直徑小於1厘米,且數目較少,可先定期監測。通常建議50歲以上患者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觀察息肉生長情況,如沒有長大和增多傾向,則可繼續觀察。也可以在胃鏡下直接切。

2、胃息肉直徑在1-2厘米之間,屬腺瘤型息肉,則一定要切除。

3、胃息肉直徑大於2厘米,則不論息肉多少、類型、有蒂無蒂,一定要切,風險太高了!

4、方法:2厘米以下的胃息肉可在胃鏡下切除,無需另做手術,所以患者不必有太大心理負擔。即使是大於2厘米的息肉也可以通過胃鏡手術或腹腔鏡切除,所以,辦法總比問題多。

真相是——

第一步:看病理結果是不是腺瘤性息肉;

第二步:看息肉大小是小於1厘米、1-2厘米還是大於2厘米;

第三步:選擇要不要切、怎麼切。

此外,胃息肉發作有很多因素,遺傳、胃粘膜長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不恰當地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不良的生活習慣(吸菸、飲酒、高脂低纖維飲食)等。除了遺傳外,其餘的都可以避免,具體預防措施如下:

1、 戒菸戒酒,飲食規律,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等;

2、 治療膽汁反流,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消除胃部長期刺激因素;

3、 使用胃藥應當遵從醫囑,避免不恰當地、長期使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如奧美拉唑等。

息肉不幸癌變,怎麼辦?

胃息肉一般多為良性,無症狀者無需治療、增生息肉為非腫瘤性息肉,因為不會發生惡性病變,經內科對症處理,效果較好。

但是,腺瘤性息肉癌變率可達30%~58.3%。息肉癌變後,主要依靠以下幾個診斷標準確診胃癌:

1、 術前胃鏡活組織病理結果;

2、 術中快速病理檢查結果;

3、 術後病理檢查結果;

4、 術前腫瘤標誌物及影像學檢查(腹部CT、胃鏡檢查)結合有經驗的臨床醫生的臨床初步診斷,全部患者需經手術視野下切取組織送病理學檢查及細胞學診斷為胃癌。

胃癌診斷應具備上述至少一項。那麼一旦發生癌變,確診胃癌,怎麼辦?

1、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主要用於內鏡下無法保證切除徹底,或者已經發生浸潤性惡變的患者。當患者身上被查出有大於50px的無蒂或廣基型息肉;息肉進行性增大;病檢為腺瘤性息肉伴異型增生、疑癌、已經癌變的情況時,手術一般是患者的首選。

目前,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治癒胃癌的外科治療手段。近年來主要開展胃癌根治術,畢Ⅱ式D2淋巴結清掃術是首選的胃癌手術方式。手術根治術是指原發腫瘤連同轉移的淋巴結及受累浸潤的組織一併被切除,無腫瘤殘存,從而有可能"治癒"的手術,嚴格的說,此種手術只是針對手術性質而言的。準確來說,已經有漿膜侵犯的胃癌,由於腹腔已有腫瘤細胞逸出種植的可能,即使實施根治術,也只能是相對根治,並不是完全根治。

另外,腫瘤被成功切除的同時,必將破壞患者胃的正常解剖結構,損害患者的軀體功能,使術後患者面臨著飲食障礙、軀體功能受損等一系列問題,患者大多對疾病的認知度不高,加之手術創傷較大,術後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胃功能障礙和負性情緒,不利於患者恢復,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同時也有研究指出,胃癌根治術患者由於對手術及病症缺乏了解導致的焦慮抑鬱等心理異常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是巨大的。

2、 免疫細胞療法

免疫療法被譽為是攻克癌症的新希望,它與常規三大療法聯合應用顯示出互補的優勢,這種綜合性的治療是目前腫瘤治療最理想的模式。經過大量臨床實踐,在多種腫瘤治療中展示了其良好的應用前景,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延長生存時間,改善腫瘤患者的生活狀態,提高生活質量,有望達到長期「帶瘤生存」或徹底治癒腫瘤的目標。

免疫細胞療法又稱為過繼性細胞治療或生物免疫治療,而這些療法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產生數量足夠、可以識別並殺傷腫瘤的免疫細胞,以及免疫細胞回輸到體內能夠到達腫瘤所在部位,發揮抗瘤作用。

免疫細胞療法目前分為特異性和非特異性療法兩大類。

非特異性是指沒有明確的免疫細胞靶點,是從整體上提高人體免疫力而達到緩解腫瘤症狀,比如最初的LAK細胞療法到目前最新的iNKT細胞療法等。

特異性治療具有明確的靶點和機制,能通過激活或者抑制明確靶點來實現免疫系統對腫瘤的免疫刺激,比如受體經過基因修飾的CAR-T細胞療法。但CAR-T療法有很高的危險性,因其需要將患者的免疫力降到最低,再將其放置完全無菌的場所,回輸經過基因修飾的細胞。此時,如果患者不幸感染了細菌,那麼一切的治療就沒有了意義。

而對於非特異性療法而言,日本的一項研究調查了進行NKT細胞靶向癌症治療時患者體內的情況。首先,被激活的NKT細胞聚集在在腫瘤組織中,是正常組織的25倍~60倍。另外,研究人員發現通常都是處於免疫抑制狀態的腫瘤組織也由於受到被激活的NKT細胞的影響,與輔助作用密切相關的IFN-ɤ也增加了,因此,各種免疫細胞也逐漸被激活,數量也逐漸增多。也就是說,我們證實到此治療是以NKT細胞為目標物,通過激活他,癌組織內的免疫缺陷狀態也得以改善。

NKT免疫細胞療法的臨床結果相信可以讓更多癌症患者獲益,提升患者長期生存的生活質量以及延長患者的生命周期。其實癌症也並不是很可怕,要得到科學的治療與合理有效的康復,帶瘤生存幾年,幾十年都不是難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