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七年,耗銀900萬兩,從四次清緬戰爭談乾隆對朝貢外交的執著

腦洞趣味歷史 發佈 2020-01-18T14:16:25+00:00

導讀乾隆82歲的時候,找人寫了一本自傳,名曰《御製十全記》,這本書記敘了乾隆一生最自豪的十件事,故而他又被稱為「十全老人」。

導讀

乾隆82歲的時候,找人寫了一本自傳,名曰《御製十全記》,這本書記敘了乾隆一生最自豪的十件事,故而他又被稱為「十全老人」。

在這十件事中,1762至1769年發生的清緬戰爭,是最名不副實的「功績」。

清緬之戰,雙方直接交手時間長達7年,冷戰19年,總共持續了26年。

前前後後乾隆皇帝曾組織過四次遠征緬甸的戰役,但都被緬甸擊退,雖然最後是緬甸一方主動表示投降稱臣,但其結果對於乾隆而言「雖勝尤敗」。

畢竟,這次清緬之戰中,清軍損失上萬人,耗銀900多萬兩。

其中因這場戰爭而死的人中,還包括湖廣總督劉藻、雲貴總督兼任兵部尚書明瑞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乾隆小舅子傅恆這些影響力不凡的大人物。

1、清緬戰爭起因

緬甸在明朝的時候,是明朝的附屬國。

南明滅亡時,永曆帝朱由榔在李定國的誓死保護下,逃亡到了緬甸。

當時緬甸王莽達本打算收留永曆帝(李定國手中,還有上萬南明殘軍,莽達的收留也帶著畏懼之意),與追擊永曆帝的吳三桂硬碰硬,結果莽達的弟弟莽白卻不願意看到這個局面的出現。

於是,莽白髮動政變,奪取了王權,還將永曆帝及眷屬25人送給了吳三桂。

【《緬甸史》:緬甸國王名平達格力,其弟繼位為王者名莽白。】

《嘯亭雜錄》:康熙元年,緬酋自相篡弒,殺明宗室及黔國公沐天波等數百人。將軍等索明主,緬人不與,師至阿瓦,緬人懼,遂獻明主

莽白雖然將南明王室交給了吳三桂,但他顯然不喜歡這種被別人用武力逼迫,做選擇的事情,吳三桂走後,莽白也不再和清王朝聯繫了,雙方各玩各的。

清王朝對於緬甸這個和雲南交界的國家,態度非常佛系:不管你們內部有多少勢力,願意朝貢稱臣的便是自己人

這種任憑對方選擇的管理模式,使得緬甸內部對清王朝的態度也呈現出中立派、結盟派和警惕派。

清朝前夕的緬甸,嚴格來講並未統一,這塊並不大的領土內,分為幾股勢力,其中主要的有葡萄牙英國和荷蘭為首的殖民者、依靠清王朝的撣邦各首領、緬甸本土官方勢力東吁王朝和阿拉干王朝這類封建王朝。

1752年,緬族領袖雍籍牙趁著孟族首領起義,推翻東吁王朝後兩敗俱傷的時機,擊敗了孟族大軍,建立了貢榜王朝,才幾乎完成了統一緬甸的任務。

雍籍牙的次子孟駁繼位後,這位戰爭狂人,比他的父親還更加好戰。

孟駁為了擴大領地,對多國作戰,他攻克了暹羅王都,又侵入撣邦、寮國和印度的曼尼普爾王國。

如果孟駁僅僅是忙著埋頭髮展,乾隆帝還真不會重視這個被他們看作【緬夷】,【其時緬地不過數千里】的國家。

孟駁真正激怒乾隆的一點,是他派人去找那些歸順了清朝的土司,並且告訴他們:你們給清朝多少貢賦,也給我一份

《嘯亭雜錄》:莽紀(孟駁的兄長,貢榜王朝第二位君主,兼并土司的事情,從雍籍牙到孟駁時期,才算真正完成)覺既兼并諸土司,東之景線、整賣、孟艮、整欠,皆以力戰,迫脅附從。復言普洱之十三版納原隸緬甸,遣播定<思乍>寄緬文於車裡宣慰司,索其貢獻。

這筆貢賦,數額未必有多大,但它卻代表著國家的「體面」。

清王朝自認為是「天朝」,四海之內皆是它的藩國,所以,清王朝與他國的外交,要講究等級尊卑關係,而維持這種外交等級制度的關鍵就是「朝貢外交」

對於清王朝而言,孟駁此舉,無異於挖牆腳一樣可惡。

乾隆認為,孟駁這種行為,已經是在挑戰清朝的權威,故而乾隆的回應很乾脆:開戰吧

2、清緬戰爭的導火索

1762年起,這場由緬甸主動挑起爭端的清緬戰爭,就在乾隆的強勢態度下,拉開了序幕。

事情的導火索是緬甸桂家部落土司宮裡雁,不滿貢榜王朝的統治,雙方打了九年後,宮裡雁不敵,便向雲南總督吳達善提出依附清朝,做清朝藩臣的請求。

吳達善知道宮裡雁家中,有南明永曆皇帝賞賜的珍寶七寶鞍,便提出只要他把寶貝獻出來,就允許他歸附的請求。

宮裡雁哪裡肯交出這件寶貝,便以祖傳之物,不能輕易送人為由,給拒絕了。

吳達善很生氣此人竟敢拒絕自己,便否決了他的請求,無奈之下,宮裡雁只好去投靠孟連土司刀派春。

《嘯亭雜錄》:宮裡雁乞內附,寄住孟連地方。

刀派春眼見宮裡雁失勢,便將其手下打散,分別安排在【猛尹各圈寨】,並且還要求宮裡雁,按照人頭數,每戶交三兩收留錢。

宮裡雁如此高傲的人,哪兒肯受辱,於是,他便帶領【妾婢六人赴石牛廠】,企圖約上對貢榜王朝不滿的土司,試圖東山再起。

刀派春見宮裡雁出走,家中還有美貌的女兒和夫人攮占,刀派春便利用武力,將【宮裡雁之妻攮占及男婦一千餘人】帶到了自己的領地上,並要求攮占和宮裡雁的兩個女兒一起嫁給自己,否則便殺掉桂家族人。

無奈之下,為了穩住刀派春,攮占只好假裝同意。

刀派春見攮占同意,他覺得宮裡雁的家人已經沒有價值,便將宮裡雁帶來的【牛馬童女】獻給了吳達善,希望能夠討好上司。

攮占知道這件事後,很憤怒,她在族中找了幾十名,【於閏五月丁丑夜,糾眾焚殺孟連城,刀派春家屬三十餘人俱被害,逃免者僅應襲刀派先及刀派春妾二人】。

刀派春被攮占殺死後,雲南總督吳達善、刀派春的弟弟刀派英怒不可遏,他們一邊派人追殺攮占,一邊派人送信給身處石牛廠、尚不知道家中巨變的宮裡雁,讓其待在石牛廠,有要事相商。

以為依附之事有轉圜餘地的宮裡雁不知有詐,他帶著六個小妾,安心住了下來。

七月,永昌守楊重谷檄耿馬土司罕國楷帶練誘擒宮裡雁並其妾婢六人,及另行拿獲之餘黨阿占、阿九二人,囚解赴省。

關於如何處置宮裡雁的問題上,清朝內部有兩種觀點。

布政使姚永泰認為:「孟連之變,雁不與知,況其夫妻不睦,雁是以避居兩地。今若留雁,可以為緬酋之忌憚,不可代敵戮仇也。」

按察使張坦麟意見和姚永泰不同:「宮裡雁雖堅供不知情,但勢窮來歸,先令妻屬詭計歸服,以致其劫掠,罪有攸歸。且連年與緬酋擄殺,既經拿獲,斷不可仍留夷地之害,應正法。」

1比1平,事情的決定權落在了雲南總督吳達善頭上,先前他因為珍寶七寶鞍的事情,已經和宮裡雁鬧僵,加上刀派春欺辱宮裡雁妻女的時候,吳達善也是拿了錢財美女的。

此時,吳達善的立場,毫無疑問偏向於處死宮裡雁。

十月丁未,殺宮裡雁,以其妾婢分給功臣。

宮裡雁死後,抗緬同盟木邦莽底亦戰死,貢榜王朝立莽底弟弟罕黑當木邦土司,至此,雲南境外親近清朝的土司都幾乎歸順了緬甸,【由是緬人益無忌】。

3、清緬戰爭中的朝貢外交

前文說過,清朝對於緬甸這邊的土司管理方式非常佛系,所以,哪怕緬甸打敗了宮裡雁和木邦莽底後,清王朝依舊認為,這是蠻夷的家務事,你們隨便打,之後給我朝貢稱臣就完事了。

《永昌府文征·卷25》:「置三司於不問,任緬處置,猶得曰,緬已世世臣服,恭順無二,養拱諸地雖屬緬仍屬於我然。」

換言之,清王朝所需要的只是藩國臣服的態度,他並不在乎究竟是由誰統治藩國。

朝貢體系中,清王朝處於「中央」的地位,而鄰邦的藩國們,則需要定期朝貢,換得清朝的認可,從而通過「冊封」的方式來表明朝貢者統治的合法性。

這種體制有點類似於分封制度下,周天子對於諸侯們的態度,只是清朝朝貢體系中的藩王們只是名義上歸清朝皇帝管制,雙方沒有官職中的上下級關係。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普遍都很在乎朝貢外交中,對方的態度問題,因為「朝貢」代表著藩國對「天朝上國」的尊敬,這是事關國家體面的大事情

英國使者馬戛爾尼,當初帶著禮物來訪問乾隆的時候,就是因為不肯行下跪禮,乾隆當場就鬧情緒了:本寶寶並不想理你們!

《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 第七章:自馬戛爾尼事件以後,清王朝比過去更熱衷於堅持合乎體統的朝貢儀式,特別堅持叩頭的禮節。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朝貢外交中藩國和宗主國之間的「附庸關係」,非常看重。

了解了朝貢外交對於乾隆皇帝的意義後,回過頭來,就能理解清緬戰爭中,乾隆為何會連續四次下令遠征緬甸了:

一、貢榜王朝主動進攻雲南,侵犯了清王朝的主權,對乾隆而言藩國都敢進攻宗主國了,這是非常恥辱的一件事情;

二、貢榜王朝不光自己不給清王朝交稅,還反過來要求清王朝的附屬國給自己交稅,在乾隆皇帝看來,此舉除了掠奪了本該屬於清王朝的資源外,還會影響清王朝在藩國中的聲望,給人留下自己軟弱可欺的印象

綜上,乾隆皇帝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上的代價,甚至於三次清緬戰爭失利、緬王數次請求議和的情況下,乾隆也要第四次令人遠征貢榜王朝的原因,還包括——立威的目的在內

對於清朝來說,要想讓鄰國遵從「朝貢體系」,這不是靠口號就能辦到的事情,乾隆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他認為這種事情一靠花錢賺好感(給予朝貢者比朝貢物價值幾倍的賞賜),二靠武力威懾

利益是驅使它國和清朝結盟的動力,而適當的武力可以防止別人看到利益的時候,不至於動小心思。

乾隆不滿前三次清緬戰爭的失敗,他要通過擊敗這個敵人,藉此證明清王朝的強大。

但這種證明的代價,雙方都不怎麼吃得消:

《清史稿·列傳三百十五》:帝念明瑞軍入關者尚逾萬,所喪亡不過十之一二,然將帥親臣皆捐軀異域

《清史稿》:然懵駁(貢榜王朝的皇帝)聞新街之敗,大懼,而攻圍日久,死傷者多

這麼慘烈的戰鬥,拖垮了貢榜王朝的戰爭潛力,也讓清王朝在立威的同時損失了一批很有才華的將領,雙方將領在認真思考之後,終於同意議和。

清軍領袖傅恆很敬業,他發檄文跟緬方軍官說:汝國欲貸(諒解)天討,必繕表入貢,還所拘縶官兵,永不犯邊境。如撤兵背約,明年復當深入,不汝貸也

(你們國家要想得到諒解,不再被我們天朝討伐,那就必須寫貢表稱臣上貢,還要釋放關押俘虜的官兵,答應永遠不侵犯邊疆。如果我們撤兵後你們違約,明年我們還要再來討伐,到時再也不會給你們機會了。)

清軍將領哈國興很有趣,他還友情提醒緬軍:「汝國僻在海裔,不知籓臣典禮,汝入貢當具表文,文首行書『緬甸王臣某奉表大皇帝陛下』,與安南、高麗各外籓等。」

五營頭目得勒溫回答說:「謹受教。」

……

後記

乾隆五十二年,距離清緬戰爭結束18年後,貢榜王朝新皇孟雲請耿馬土司罕朝瑗上書乾隆:感大皇帝恩德,屢欲投誠進貢,因與暹羅構釁,且移建城池,未暇備辦。今緬甸安寧,特差頭目遵照古禮進表納貢

乾隆很欣慰,你們終於捨得稱臣納貢了!

乾隆五十四年,孟雲派人前來祝賀乾隆八十大壽,並請求開放通商權益。

乾隆帝當即下詔,冊封孟云為緬甸國王,賜敕書、印信,及御製詩章、珍珠手串,允許中緬通商,並和孟雲約定十年進貢一次就行了。

兩年後,乾隆將這件事編入了《御製十全記》,史書記載「自是西南無緬患」。

總結

乾隆對於「朝貢外交」的熱衷,體現出了君權天授思想在古代已經根深蒂固,皇帝們認為自己身處於世界的中心,得到了上天的祝福,得以繼承這普天下最尊貴的位置。

那麼,這種情況下,君主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君王通過「朝貢體系」一方面確立了自己作為宗主國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圍繞著藩國,打造了一個集政治同盟、經濟貿易市場、儒學文化圈為一體的「朋友圈」。

這個圈子,可以從表面上讓君主看起來是天下的統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高度概括了什麼叫「朝貢外交」。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參考資料:

【1】《清史稿·本紀十二》

【2】《嘯亭雜錄·卷五》

【3】《清實錄·乾隆實錄·卷六百七十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