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氏截骨矯形保膝術治療重度膝骨關節炎——媽媽給的膝關節最好用

伯健醫生說運動 發佈 2020-01-18T14:42:52+00:00

脛骨平台內外側壓力分布情況,內側壓力高下肢力線圖,顯示內側受壓為主如上圖,我們的膝關節是這樣子的情況,膝內側平台形狀是輕度下陷的,不耐磨損,卻承受了來自身體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壓力,而膝外側平台形狀是輕度上突的,比較耐磨,卻只承擔百分之四十不到的力量。

對於重度的膝骨關節炎,很多醫生的治療方案都是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一換了之。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讓廣大的膝骨關節炎患者不是在換關節,就是在等待換關節的路上。

很多患者因為年齡(小於60歲)、病變程度(磨損程度沒有到骨磨骨的程度)、對運動要求高(全膝或者單髁關節置換不能進行跑跳等劇烈運動),人工關節置換並不是太適合,而又沒有什麼好辦法,只能等待到換關節,所以有句比較扎心的話:「廣大的膝骨關節炎患者不是在換關節,就是在等待換關節的路上。」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

我們要從膝關節的力學機理上解決這個問題。很多膝關節炎的患者都會出現膝內翻畸形,這是為什麼呢?


如上圖,我們的膝關節是這樣子的情況,膝內側平台形狀是輕度下陷的,不耐磨損,卻承受了來自身體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壓力,而膝外側平台形狀是輕度上突的,比較耐磨,卻只承擔百分之四十不到的力量。這種不合理性,會導致膝關節內側磨損,內側磨損又會加重內翻,使這種情況加重,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關節磨損越來越嚴重。

這個局面怎麼破?如果能把力線改過來,把膝關節改成輕度外翻的情況,就可以讓耐磨的脛骨外側平台承擔更多的壓力,從而減少脛骨內側平台的壓力。壓力減輕了,膝關節炎引起的疼痛症狀就會緩解甚至消失。

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的HTO截骨保膝手術(不換關節治療骨關節炎)在全省乃至全國都走在前列,是最早開展HTO手術的單位之一,保膝例數也是名列前茅。

這是一個51歲的女性膝骨關節炎患者,重度膝關節內翻畸形,跛行,疼痛。站立行走困難。術前外觀可見明顯膝內翻畸形。

術前X線片證實膝骨關節炎,膝內翻畸形,內側關節間隙狹窄。

這種情況怎麼辦呢?膝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已經到了需要全膝關節置換。但是年齡又只有51歲。如果做單髁置換,內翻又太明顯,而且該患者還存在脛骨平台後傾過大的問題。

我們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分院骨科是專業保膝的團隊。患者這種情況,需要截骨後三維矯形,因此我們選用花氏脛骨近端截骨矯形手術(HTO)。目前國內的主流是AO的脛骨結節上截骨保膝,台灣花世源教授獨創的花氏脛骨結節下截骨保膝,可以更有效糾正三維畸形。加上關節鏡手術處理半月板,清理關節腔治療,效果更好。

關節鏡下見膝內側間室關節軟骨磨損嚴重。膝關節外側盤狀半月板破損(盤狀半月板也是導致膝關節內翻的一個重要原因)。

將外側破損的盤狀半月板進行切除成形,恢復為比較正常的形態。

花氏脛骨近端截骨矯形手術的特點是截骨平面位於脛骨結節下,可以對膝關節進行有效的外翻、外旋、伸直,三維矯正畸形。

術後的即時下肢外觀照可見膝內翻已矯正。下肢變直了。

術後X線片的正位可見內翻畸形已矯正,內側關節間隙較術前明顯增寬,內側間室的壓力得以大大釋放。

負重位片可見脛骨平台與腓骨縱軸夾角為93度,達到台灣花世源教授的本意。是一個成功的保膝手術!

大家最大的疑問是,效果倒底怎樣,軟骨可以再生嗎?


研究表明:在92%的內側股骨髁與69%的內側脛骨平台,可達到第二類等級的軟骨再生。成熟的軟骨再生可在4%的內側股骨髁與1%的內側脛骨平台發現。手術後,臨床成效與初始軟骨(P = .338)及軟骨再生(P = .699)並無明顯的差異。內側股骨髁軟骨的再生情況發生在75%的Group A、95%的Group B與92%的Group C。在軟骨再生、臨床成效(P = .001)與下肢對位(P = .018)間發現有顯著的差異。Group B的臨床成效與軟骨再生比其他兩組較好。在沒有其他軟骨再生的治療策略情況之下,透過內側開放缺口高位脛骨截骨手術適當的內翻畸形矯正手術兩年後,內側股骨髁與脛骨平台退化的軟骨,可部分或全部為新生的軟骨所覆蓋。

我們自己的病例也證實,HTO手術後,軟骨確實可以再生。


我們的保膝目標是:媽媽給的就是最好的膝關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