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盲卻在兵荒馬亂的五代時期創建一個小康的盛世

黃猛銅仁報道 發佈 2020-01-18T16:18:14+00:00

李嗣源年僅十三歲,就「善騎射」,李國昌看見後,讚揚他「英氣如李存勖洛陽被亂兵所殺後,李嗣源不肯登基為皇帝,但面對群臣的壓力,只得任職監國。面對李紹真、孔循等人建議改國號的建議,李嗣源連國號是什麼都不懂,只能回去問左右親近。得知改國號就是廢除唐這個稱呼後,李嗣源說「吾年十三事獻祖,

提起五代時期的帝皇,很多人知道的無非是廢唐朝的朱溫、滅後梁建後唐的李存勖、割讓幽雲16州的石敬瑭、郭威、柴榮等,很少人知道這個大老粗——被稱為唐明宗的李嗣源。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其父為李克用父親李國昌的愛將。

李嗣源以勇猛著稱。李嗣源年僅十三歲,就「善騎射」,李國昌看見後,讚揚他「英氣如(其)父」。李克用命名李嗣源所率領的500騎兵為「橫衝都」。河南、河北兩地的人稱呼李嗣源為「李橫衝」。

一般人對於猛將都是粗狂、目不識丁的印象。李嗣源也是一樣,他就是一個文盲。在當上皇帝後,朝臣上的奏章,在早期都是由安如晦講讀給他聽,後來安如晦壓力過大、怕誤解別人的意思,就設立端明殿大學士,專門講讀奏章給李嗣源聽,以便李嗣源做出決策。(「《五代會要》:明宗初登位,四方書奏,多令樞密使安重誨讀之,不曉文義。於是孔循獻議,因唐室侍讀之號,即創端明學士之名,命馮道等為之」、「《資治通鑑》:帝目不知書,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誨讀之,重誨亦不能盡通,乃奏稱:"臣徒以忠實之心事陛下,得典樞機,今事粗能曉知,至於古事,非臣所及。願仿前朝侍講、侍讀、近代直崇政、樞密院,選文學之臣與之共事,以備應對。"乃置端明殿學士,乙亥,以翰林學士馮道、趙鳳為之。」)

李存勖洛陽被亂兵所殺後,李嗣源不肯登基為皇帝,但面對群臣的壓力,只得任職監國。面對李紹真、孔循等人建議改國號的建議,李嗣源連國號是什麼都不懂,只能回去問左右親近。得知改國號就是廢除唐這個稱呼後,李嗣源說「吾年十三事獻祖,獻祖以吾宗屬,視吾猶子。又事武皇垂三十年,先帝垂二十年,經綸攻戰,未嘗不預;武皇之基業則吾之基業也,先帝之天下則吾之天下也,安有同家而異國乎!」

但就是這樣一個粗人,造就了五代時期的小康時期,也算是一代明君。

李嗣源還沒正式登基為皇帝就下第一道聖旨:「今年夏苗,委人戶自供,通頃畝五家為保,本州具帳送省,州縣不得差人檢括。如人戶隱欺,許人陳告,其田倍征。」意思翻譯出來就是:今年夏季的賦稅,讓百姓自己來交納,以5戶1頃為單位交納,各州縣記帳後報送朝廷,各州縣不得派人下去查看;如果納糧戶有隱瞞少報的,允許他陳訴理由,最多只能加收一倍作為懲罰。

這就是明君的氣度:讓百姓自己交納糧稅,即便知道百姓會少報,但更多的是體諒百姓度日的艱辛;被發現少報的,最多是被多交納一倍糧食,沒有其他任何處罰;州縣又不得派人去查,想要發現少報很難。

這才是真正的休養生息!


登基後,李嗣源立馬消減後宮太監宮女,本來1000多人後宮,消減後「後宮內職量留一百人,內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鷹坊二十人,御廚五十人」,總共只留300人,其他人均遣散回家或投親靠友;消減官僚,「諸司使務有名無實者並停」;減省軍費,「分遣諸軍就食近畿,以減饋送之勞」;廢除百姓納稅時所額外繳納的省耗,「秋夏稅子,每斗先有省耗一升,今後只納正數,其省耗宜停」——10%的省耗也不算少;廢除節度使進貢,只有在正、至、端午、降誕這四節時進貢,其他時間不得進貢,各地的刺史即便是四節也無需進貢。

總的來說,李嗣源的與民生養主要是在這幾個方面:1、直接的對民政策:允許人民自己繳納糧稅,禁止官府派人查收,廢除納糧的省耗,鼓勵商旅,嚴禁州縣在法定科收之外加稅;2、廢除進貢,規定只有節度使等少部分封疆大吏的官員在正、至、端午、降誕這四節才能進貢,免除州縣進貢,減少官府對人民的搜刮;3、撤裁官僚部門,遣送太監宮女回鄉;4、在法律上,許人陳告:人民少納糧稅,許人陳告;針對官吏的不法,李嗣源下旨:「已前條件,州使如敢犯違,許人陳告,勘詰不虛,量行獎賞。宜令三京、諸道州府,准此處分。」後世的攔轎伸冤、上訴等,最早的來源應當是來自於李嗣源的做法(後面郭威也恢復李嗣源許人陳告的做法)。

就是這樣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卻在兵荒馬亂的五代時期創建了一個小康的盛世——雖然只有7年的時間。就算是和契丹接邊的雁門,糧價也很低廉——「雁門已北,東西數千里,斗粟不過十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