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丟臉的庚戍之變 明朝都不知道在土木堡戰死的先輩多厲害

冷炮歷史 發佈 2020-01-15T16:52:46+00:00

阿勒坦汗的部隊在晉北地區活躍了2個多月早在1550年6月,蒙古寇邊的消息就已經為北京的宮廷所知曉,但沒有管事的人對此在意。

在缺乏強大外敵的16世紀,明朝君主能遇到最大的災難景象是什麼?蠻族入侵還是軍政凋敝?自以為是的嘉靖皇帝一定會認為:這些都是妖言惑眾、危言聳聽!


直到蒙古騎兵衝破北部防禦,讓京師居民可以在城頭眺望大汗營帳。所有隻會在史書上出現的情況,現在都變成一幕幕真實的發生......

早在1550年6月,蒙古寇邊的消息就已經為北京的宮廷所知曉,但沒有管事的人對此在意。這不過是百年來的常態,蒙古人因貿易封鎖而必須劫掠物資,並與自己的走私合伙人取得聯繫。倘若發生大同這類邊關要地失守,也不影響京師的正常運作。至於像土木堡和北京保衛戰這樣的災難,不過是百年難遇的偶然事件。但不請自來的草原騎兵,此時此刻已在城牆外放馬縱橫。


若非如此,嘉靖還覺得自己的帝國非常強大。在江浙沿海肆虐的倭寇,不過是小打小鬧的治安問題。偶爾造訪廣州的弗朗機番鬼,只知喝血吃石頭,架不住官軍的層層圍剿。但賊心不死的蒙古韃子,已經在明朝境內活動了2個多月。當大同的守軍主動推車戰場出擊,很快就被迂迴的對手徹底擊潰。更加觸目驚心的場景,則是守將仇鸞主動求和,並向率軍的阿勒坦汗繳納貢金。於是,城內的明軍堅守不住,城外則是蒙古人能自由活動的廣闊區域。

到這年的8月14日,遊牧大軍已將大同附近劫掠一空,開始從古北口抵達北京郊外。這也就意味著,明朝部署的北方前沿東段,已經全部被殘酷的現實擊穿。


或許有人會問:蒙古騎兵沖入邊境2個多月,為什麼明軍既不能阻擋,也無法出兵進行決戰?

因為當時並不存在後來那種石頭建造的大段長城,只有經年累月構築的夯土邊牆。由於兵源匱乏和巡邏力度下降,根本無法顧及較長範圍。許多來自豐州的白蓮教徒,往往早於蒙古主力靠近防線,並輕而易舉的挖出缺口。他們經常遊走在邊關的兩頭,所以對防禦的薄弱環節非常清楚。


至於大同城中的守軍,也非常清楚這些日益壯大的對手。除非有大量戰車掩護,否則根本不敢走出城牆。但只要對方策馬後撤,追擊明軍就必須鬆動原有的隊形。等到己方脫離城頭火力保護,就遭到從兩翼趕到的蒙古騎兵合圍。

那麼號稱擁有全國最精銳部隊的京師呢?他們表面上在多次改組後,還維持著近10萬人的規模。由於過去的神機營、三千營和五軍營編製取消,大部分人都被以類似的方式整編為單獨團營。但因為各級貪污與士兵出逃,以上部隊的總兵力已縮水到50000以下。其中還有半數人是空吃軍餉的老弱殘病,在日常中被租借給權貴們充當勞力。至於讓官員聞風喪膽的錦衣衛,也基本沒有正規交戰能力。所以,當敵軍滯留晉北時,嘉靖皇帝也抽不出兵力進行增援。


但熟讀歷史的大明官員,卻不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因為早在庚戍之變發生的100多年以前,情況更糟的土木堡之變就讓當事人錯愕不已。儘管為了被俘的明英宗安全,皇室已向瓦剌首領也先繳納過孝敬,卻不能允許京師城下為他人所踐踏。結果,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就成為每個大明讀書人的勵志經典。

土木堡之戰前後的蒙古聯軍,至少有50000人的精銳騎兵,質量甚至好於後世的阿勒坦汗。被他們擊敗的明軍,同樣也是8-10萬之眾的優質力量。除了朱棣時期留下的京營,也有長期活躍在大同、宣府兩地的邊軍部隊。這些人馬的全部折損,幾乎讓朝廷感到無兵可用。連綿不斷的遠征麓川和東南礦工起義,也以最大程度消耗著官軍兵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利局面,明朝的士大夫們立刻搬出景泰帝繼位,並重新徵募壯丁訓練成軍。很多人先前根本沒有軍事經驗,不可能像王朝初期的老兵那樣從容拉開重弓,以嚴密的隊列直面騎兵衝擊。但他們還是臨時用大量的原始火器和弩替代,並用趕製的戰車作為障礙物使用。經過數日激戰,將一直企圖沖入城門的瓦剌人趕走。創造了北京歷史上少有的守城戰勝利。

嘉靖朝的官員回想這段往事,無不會為當年坐鎮指揮的于謙所震驚。沒有多少資深悍將,也沒有堪比蒙古對手的優秀騎兵,更沒有後世守軍所掌握的西洋火器。全靠步兵的血肉之軀,護住蒙元統治者留下的大都。所以當嘉靖在朝堂上問大臣,能否趕走阿勒坦汗的這波蒙古人,獲得的回答幾乎都是肯定!


或許明朝的軍事技術在那個時代已經落伍,但卻很有回回和西夷的小國像大明這樣長期迎戰遊牧勢力。擊碎君士坦丁堡城牆的烏爾班巨炮,哪裡來得及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進行再次填充?縱橫四海的卡拉克大帆船,哪裡能將火力射程覆蓋到草場邊緣?擊敗過條頓騎士的波蘭騎兵,又哪裡能護住境內農民不受克里米亞韃靼的擄掠?明朝城防之所以如此穩固,靠的還是太祖朱元璋留下的衛所制度,以及太宗朱棣建立的京營部隊。當然,也包括死而後已的于謙所留下的團營改革......

既然一方有難,就必須八方支援!嘉靖皇帝開始向北方其餘軍鎮要求增援,並很快從大同、保定、滄州和遼東等地湊出了50000邊軍。但他們無一例外的在北京外圍停滯。既沒有膽子直接向蒙古人進攻,也因為連年欠餉而要求補發工資。最後,連這些人也為了補給而四處劫掠,造成了堪比蠻族的破壞效果。


無可奈何之下,明朝當局於8月21日後開啟和談。嘉靖皇帝在答應繳納歲幣和開放互市的全部要求之餘,也免不了感嘆先輩的厲害。那支已經在土木堡被消滅主力的明軍,竟然將不可一世的瓦剌人驅趕出去。自己手裡近乎完整的京營,卻連出城一戰的勇氣都難以尋覓。

到了8月23日,阿勒坦汗終於率軍踏上返程。期望將功補過的仇鸞,又準備從後側發起突襲。但狡猾的蒙古人居然不走尋常路,突然折返過來去往古北口。結果,原本準備主動出擊的朱棣,竟然被蒙古後衛騎兵所擊潰。對方也在境內繼續橫行,拖到這年9月才算完全離開。此時,除了感嘆先祖的厲害,大明上下恐怕也找不出第二段能打雞血的理論依據。

但堅持對抗的初心絕不能丟,所有城下之盟都會在來年被賴的乾乾淨淨。反正對於嘉靖來說,他沒有像明英宗那樣被俘,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


只是這種論調不適合當面闡述,免得被泉下有知的祖輩們知道,斥責為愈發不堪的叛逆子孫。畢竟,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明軍在土木敗了。多打幾個北京保衛戰又能增添何種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