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宋沒有亡於農民起義?

凌煙閣論史 發佈 2020-01-15T16:57:14+00:00

我們知道,漢末有黃巾大起義,數十萬農民起義軍前後持續鬥爭近5年,直接把漢朝政權瓦解了,變成了天下割據。

我們知道,漢末有黃巾大起義,數十萬農民起義軍前後持續鬥爭近5年,直接把漢朝政權瓦解了,變成了天下割據。唐末則有黃巢大起義,前後持續近7年,聲勢浩大,把奄奄一息的唐朝打得只剩下最後半口氣了。

到了北宋末年,發生了方臘、宋江等農民起義;但這些起義都速興速滅,沒能像黃巾起義、黃巢起義那樣持久和影響力巨大,這是為什麼呢?

農民起義的基礎:北宋末期政治黑暗,社會矛盾激烈

宋徽宗在被選為宋哲宗繼位人時,就有人認為其輕佻、不似人君。果不其然,上台沒幾年,就開始不顧民生,大肆享樂搜刮,北宋政治變得極為黑暗。

宋徽宗的搜刮剝削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借恢復新法任意勒索。

比如恢復免役法,朝廷不斷增加各種名目的雇役錢。舉一個例子,鞏縣(今甘肅隴西)的役錢,由元豐時每年的400貫增加到2900餘貫。

在丈量土地過程中,賄賂公行,弊端百出。兼并之家、形勢戶多減免賦稅,把負擔都轉嫁到下戶頭上。

2、肆意改鹽茶之法,聚斂民財。

1102年宋廷先恢復榷茶法,在產茶的州軍設官場專賣,禁止商人、園戶私相貿易。1105年罷官場,允許商販向園戶買茶販賣,由官府抽稅後批給"茶引"。1111年,朝廷一年的茶稅收入達400餘萬貫(宋真宗時僅為33萬餘貫)。每年以100萬貫作為宋徽宗私房錢。

朝廷還大改鹽鈔法,廢除東南六路官運官賣制,由商人任意向榷貨務出錢買鹽鈔,憑鹽鈔去產地領鹽,再到指定的州縣販賣。但是,朝廷的鈔法不定,屢次更易。商人出錢買鈔,尚未領鹽,鈔法已變,又須貼錢領新鈔,如無錢更換新鈔,則舊鈔也失效。往往上午還是豪商,下午就淪為乞丐。

3、直接搶掠民田。

宋徽宗用宦官直接搶掠民田,作為皇帝個人莊田。1116年,宋徽宗派宦官陸續設置"公田所"、"西城括田所"。派出一眾宦官在京西、京東、京畿、河北等路,以把官田、荒地、逃田、退灘等收歸官府為名,將大量民田指作"天荒",掠為"公田",課取"公田錢",強占的田地共達三萬四千多頃(340多萬畝)。大批百姓被奪去田地,背井離鄉。

4、揮霍常平倉積蓄

宋徽宗還將各地常平倉貯存錢穀搜羅一空。王安石變法時積存的錢穀,據說可支用二十年。到徽宗時,各地倉庫常年有600萬石的積儲,以備豐歉平抑糧價。但被宋徽宗全部用來作為上供,被他揮霍一空。​宋神宗時皇宮每月開支約36萬貫,到宋徽宗時增加到120萬貫。

5、花石綱

宋徽宗設立造作局,搜羅各種花石樹木運到京師賞玩。最初在江浙取花石進奉,後來所運花石規模不斷擴大,動輒用船數十艘,每十艘編為一"綱",號"花石綱"。一個運花石的船隊要數千人,一塊石頭的運費達30萬貫錢。

又用銅22萬斤鑄造九鼎,飾以黃金,建造九座大殿安放,稱九成宮。

宋徽宗還仿餘杭鳳凰山式樣,用人工築大土山,名萬歲山(後更名艮岳山)。最高峰高90尺,山周十餘里,用山石萬計,都由各地限期運來。山上建造亭館樓台,窮極華侈。宋徽宗整天在宮中玩樂,宮中美女多至以萬計。每到節日,徽宗聚集百官,縱情享樂。

在宋徽宗統治的二十多年中,實際的統治極其黑暗、腐朽,百姓苦不堪言。

北宋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頻發

皇帝如此不顧百姓死活,農民被苛刻的統治逼得沒有活路了,最終只有起義。

北宋末年主要的農民起義有:

  • 宋江起義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1121年二月,宋江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接受招安,被宋廷派去平滅其他農民起義軍。

  • 方臘起義:

宣和二年(1120年)方臘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很快規模發展到數萬人,百姓積極響應。從者如雲,攻城奪池,自號聖公,建元「永樂」。接連攻陷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1121年,在宋軍大規模軍隊的圍困下,方臘被俘,起義終告失敗。

  • 1123年,河北路、京東路等農民相繼起義,多者發展到幾萬、幾十萬人。

宋徽宗要以巨大的代價從金朝手中贖回燕京及附近的六州,但其做法是:贖回費用(包括燕京駐軍、官吏給養)都攤派在河北、山東、河東百姓的頭上。

這還不算,官府為了自己省事,還強迫百姓把糧食運到燕京交納。運送一石糧食的盤費達十幾石到二十幾石。這直接讓這幾個路的百姓破產,簡直是滅頂之災。朝廷還要加收免夫錢(不當夫役就要出錢),數額達6200萬貫。這些合在一起,老百姓沒有活路,只能起義。

  • 河北路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張迪"聚眾數十萬,陷州縣"。

張迪部曾圍攻濬州(今河南濬縣)五日。宋朝派劉光世率軍前往濬州鎮壓,起義軍戰敗,張迪犧牲。

  • 河北高托山在太行山起義,號稱三十萬人。

高托山部轉戰河北及京東路青州、徐州、密州、沂州一帶,1125年被宋朝楊惟忠、辛興宗軍打敗,高托山降宋。

  • 京東路張仙(張先、張萬仙)起義,號稱十萬人。

宣和七年(1125年),在沂州礧鼓山與宋軍作戰,戰敗,張仙被宋"招安"。

  • 濟南府孫列率領當地農民起義,號稱十萬人。

孫列部占領鏵子山,靖康元年(1126年)被宋朝梁方平軍戰敗。

  • ​沂州臨沂的武胡、北京大名府的楊天王、鄆州的李太子、沂州的徐進等率領的起義軍都在萬人以上。

​這些起義軍所到之處,殺地主、殺貪官,攻州破縣,或保聚山谷之間,以崇山峻岭為據點,樹起義旗,反抗北宋王朝黑暗、腐朽的統治。

為什麼北宋農民起義都難以持久?

按說幾萬、幾十萬人的起義規模不小了,像漢末黃巾大起義、唐末黃巢大起義,也不過數十萬人,他們為什麼能持續較長時間,而北宋農民起義都很快被鎮壓呢?

這裡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北宋有在饑民中募兵的制度,到北宋末年則轉換為「招安」。

《宋史》兵志里有記載,「天下獷悍失職之徒,皆為良民之衛矣」。失職,是指失去土地的破產農民;狂悍之徒,即盜賊、落草為寇的人。盜賊是怎麼來的?無外還是失去正常生活依託的流民。

國家花錢招募他們,使他們有所歸依,減少了社會動亂因素。特別是在災荒年份,朝廷往往招募大量流民和饑民中的壯健者從軍,以防他們揭竿而起,反抗朝廷。這成為北宋的一項傳統國策。這些流民、饑民大部分充當廂兵,也有一部分成為禁兵。

這樣,北宋就從源頭上控制了流民人數和質量。這也是造成北宋「冗兵」的原因之一。

北宋末年生活無著的流民更多,但是北宋朝廷把募饑民為兵的政策調整為「招安」。因此我們看到各路義軍中,因為被招安而失敗的占了一定比例。這是瓦解起義軍的一個有效手段。

第二,宋朝的軍隊數量眾多,鎮壓農民起義的力量強大。

宋朝的冗兵很多,雖然對外打仗不行,以失敗居多,但是用來對付農民起義軍是有效的。冗兵也是正規軍,畢竟有訓練、有盔甲武器,用來對抗沒有經過訓練、缺乏盔甲武器的農民起義軍是占絕對優勢的。因此,只要宋廷反應過來,派大軍對付農民起義軍,那麼農民起義軍很快就難以支撐。

如方臘起義軍,當朝廷把番漢15萬大軍派過去時,方臘義軍很快就失敗了。

比如宋江起義軍,從史實上看,宋江義軍是流動作戰,但當宋廷有針對性地採取手段時,起義軍一樣是鬥不過宋廷軍隊。

第三,農民起義軍缺乏組織和綱領目標,做不到協同合作。

農民起義多為被迫自發,缺乏組織性和綱領目標。各地農民起義軍之間也因此缺乏溝通協作。如果多路起義軍能協同行動,那麼宋廷將很難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也失去了軍隊力量優勢。

但可惜的是,各方農民起義很難協調統一行動。因此也就無法推翻北宋的統治,難逃被各個擊破的命運。

第四,正當北宋統治階級與人民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時,金朝入侵改變了社會的主要矛盾,農民起義所針對的對象變為金朝

北宋末年的階級矛盾一直處於不斷激化的過程,正當社會醞釀對宋廷更大的反抗時,域外的胡族政權--金朝--入侵北宋。女真族的燒殺搶掠所產生的民族矛盾,迅速壓過了階級矛盾,成為了北宋社會鬥爭的主要矛盾。廣大人民轉而拿起武器反抗入侵的女真族。

北宋迅速被金朝滅亡後,中原各地人民組織起的規模較大的幾支義軍是:八字軍、紅巾軍、五馬山寨義軍、梁山泊義軍,等等。金軍入侵中原後,以農民、士兵、下級軍官、小商販及原起義反抗宋王朝統治的農民革命武裝等為主體的抗金義軍,活躍於中原大地,成為反抗金兵侵掠的重要力量。

金朝入侵併滅亡北宋,使得北宋社會矛盾焦點轉移,農民起義軍轉而主要針對金朝。

結束語:

北宋的招安手段和龐大軍力,是宋廷能很快擊敗各路農民起義的兩個主要原因。農民起義軍自身缺乏組織和綱領,農民多被苛政逼迫而自發起義,因此各路起義軍缺乏協調行動的能力,無法打破被宋廷各個擊破的命運。

另外,北宋末年正當階級矛盾激化的時候,發生了金朝入侵的問題;北宋內部的階級矛盾迅速被漢族與胡族的民族矛盾所代替,廣大人民鬥爭的矛頭轉而指向了入侵中原的金朝。

因此,最終北宋沒有發生類似漢末和唐末那樣時間持久、影響力巨大的農民起義。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讚、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