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西南奢安土司的叛亂,延續17年,原因來自21年前的一場戰爭

小院之觀 發佈 2020-01-15T18:06:17+00:00

土司制度從唐朝實施的羈縻制度延續而來,到元朝完善為土司制度,它是中央政府在西南邊陲進行統治的一種手段。

土司制度從唐朝實施的羈縻制度延續而來,到元朝完善為土司制度,它是中央政府在西南邊陲進行統治的一種手段。土司們在形式上服從於中央,並承擔一定的義務,在當地則相當於一個個獨立王國,享有自己的特權。

隨著明清時期中央集權的強化,土司制必然與集權制產生衝突。「改土歸流」就是廢除世襲的土司制,改為中央任命的流官制,從而在西南地區實現真正徹底的統治。

說到改土歸流,我們知道是在清朝雍正時期大力推行,並且在雍正九年得以實現。



不過呢,功勞也不全是清朝的,從明朝開始,皇帝們也從來沒有放棄廢除土司制度的努力。

在永樂時期,朱棣平定貴州的思州和思南兩個宣慰司叛亂後,就沒有將其恢復,而是設立了貴州布政使司加以統治,土司世襲制度從此在這裡不復存在。

成化十一年,雲南鎮守太監錢能因私自更改安南入貢線路問題引發邊境騷亂。此後安南派兵交涉,藉此機會,成化二十年,明朝在蒙自築城。弘治十六年設流官,正德八年廢除安南長官司,設千戶所,蒙自成功改土歸流。

顯然,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明朝也念念不忘改土歸流,加強統治。

到了萬曆二十四年,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萬曆皇帝派兵征討,這就是萬曆三大征里的「播州之役」。

播州地處貴州、四川、湖南之間,山高地險,從唐末開始,它就一直處於楊氏家族的實際控制下,明朝受封播州宣慰司使。

楊應龍被平定後,朝廷沒有在當地再設立土司,而是將播州土地拆解成遵義府和平越府,分別劃歸四川和貴州管轄,延續700多年的楊氏土司勢力就此宣告滅亡。

借著戰爭的機會,明朝將播州改土歸流,贏得了一片叫好。

「從此四封千里,盡入皇圖,尺地一民,盡歸王化,三省永無狗吠雞鳴之警,四海逆折憑山嘯澤之奸。」


奢安之亂

二十一年後——天啟元年(1621年)。

四川永寧宣撫司奢崇明和貴州水西宣慰司安位的叔父安邦彥先後發動叛亂,這就是「奢安之亂」。

與140多天就被平定的播州之亂相比,奢安之亂從天啟元年開始,直到崇禎十年才被徹底平定,前後持續了17年,其中大規模交戰的時間將近9年,持續時間遠超播州之役。

播州楊氏,雖然號稱「地方二千里,民悍而財富」,但在悍然發動叛亂後,僅僅維持了兩年,真正交戰的時間更短。

作為西南眾土司里實力最強的一股勢力,楊應龍的速敗,一個重要原因是孤立無援。

他起兵後,周邊土司沒有和他一起參與叛亂,反而響應明朝徵調,派出土兵一起參戰,孤立無援的楊應龍無法抵擋。

到了奢安之亂,明顯可以看出奢氏和安氏兩土司在戰略上的改變。他們使用了能使用的各種手段,不顧一切拉攏其他土司一起叛亂,

「分頭行賄鄰司,招凶納叛」,「由烏蒙、芒部去建昌借兵」,「又將孩子剃頭作挖去,差人約反誑示諸苗」。

又散布謠言,「朝廷起兵,幾苗府一同要征」。

奢氏和安氏長期以來有著姻親關係,始終有聯絡溝通。奢崇明在四川發動叛亂後,安邦彥很快就在貴州起兵響應。

在他們領導下,「四十八支及他部目把安邦俊、陳其愚等,蜂起相應」,貴州、雲南、四川乃至播州殘餘的土司勢力紛紛相應,明朝的兵部尚書趙彥嘆息:「烏蒙、芒部與安效良、奢崇明為安酋所餌,合四省之土司以抗我,我獨以孤軍撐持於危難中」。

所以,奢安之亂,不僅僅是奢氏和安氏兩家土司的叛亂,而能夠看做是西南眾多土司的集體叛亂,它遍及多省,又是主場作戰,明朝要討平他們,極其費事費力。

奢安之亂爆發的原因,通常認為是明朝官員的腐敗和土司們的個人野心。不過,還應該看到,明朝平定播州後的改土歸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改土歸流的副作用

那麼話說回來,除了奢氏和安氏土司,西南其他大大小小響應奢安的土司力量,難道就這麼好騙,給點小利或是散播一些謠言,就能罔顧後果,不顧一切跟隨奢安起兵嗎?

奢安的拉攏手段只是其一,明朝攻滅播州楊氏後採取的改土歸流政策也是眾土司決意一搏的另一要素。

土司這種存在,表面上聽朝廷的號令,可以看作是帝國內部的人,實際上卻擁有自己的獨立王國,這種勢力根深蒂固。明朝與西南土司的關係,從開始就不是那麼和諧,彼此存在著合作、防範和猜忌。

如果把土司們看作是一個個軍閥,可能更容易理解一點。軍閥們有自己控制的地盤,有自己的軍隊,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央政府的節制。但哪個大一統王朝,也不願意一直容忍軍閥的存在,對帝國政府來說,只要有機會、有力量,就要想法子抹去這些軍閥,把土地納入自己直接統治之下,比如明朝平滅楊氏後所做的那樣。

明朝對待這些土司的政策,除了沿用唐宋延續下來的羈縻政策之上,也在不斷尋找時機進行瓦解和吞併。

比如明英宗時期的麓川思氏土司,勢力龐大,明朝在洪武年間出兵將其擊敗後,由於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沒有實行改土歸流,採取了「析麓川地」的策略,在原本麓川的屬地上劃出五土州府和五長官司進行控制。

周邊的土司得到了實際的好處,後來麓川思氏再次強大並反叛,明朝派出王驥三征麓川,徵調了不少西南地區的土司兵參與作戰,這些土司有實際好處可拿,當然也樂於出兵,幫明朝打仗,相當於幫自己打仗。

果然,思氏被擊敗後,麓川的土地被瓜分,木邦、孟密等土司都得到不少好處。

這是對大土司的分化瓦解。

播州楊應龍叛亂被剿滅後,明朝改變了政策,不再在原地設立土司,而是直接把播州拆解,併入自己直接控制的省份。

播州土司被事實上消滅了。



對於明朝的這一招,土司們相當不滿意。

站在土司們的立場上來考慮,這其實也不難理解。都是世代統治的世襲制,看到播州楊氏的結局,難免會兔死狐悲,誰也說不準繼楊氏之後,下一刀要砍到誰的頭上。

在奢崇明看來,下一刀很可能就落到自己頭上。

奢崇明是永寧宣撫使司,他這個職位,得來不易,幾經周折,為此鬧得奢氏家族內部大打出手,並擊敗前來干涉的官兵。

直到萬曆三十一年,奢崇明才被「送之永寧,(奢)世續遺之氈馬,許出印給之。」

此後,與奢崇明爭奪職位,躲避到永寧宣慰司的奢氏其他族人由於交出印信的問題,又和明朝的官員發生衝突,發兵交戰。

這檔子事,已經從萬曆九年奢效忠去世開始,鬧騰到了萬曆三十五年。

奢崇明夾在中間裡外不是人,四川官府要他發兵攻打永寧,貴州官府卻不許他這麼做,更有吃了虧的官員時時號稱要「改土歸流」,像播州楊氏那樣,一勞永逸解決永寧這個麻煩。

改土歸流並不是說說,之前播州楊氏的滅亡已經讓土司們看到了活生生的例子。如果不是有這個原因,奢崇明也未必有膽子,敢於在天啟元年借援遼之事和四川巡撫徐可求發生衝突的機會,舉兵叛亂。

明朝的態度,其他土司也都看在眼裡。

所以,在勢力最大的奢氏、安氏起兵之後,其他大大小小的土司群也蜂擁而起,加入了對抗中央的行列。



而且,這時候還有個背景,萬曆末期以來,遼東戰局日益吃緊,明朝的軍力重心始終在遼東。要在遼東和西南兩線同時開戰,對明朝的兵力和財力都是個絕大的考驗,土司們起兵的時機,也把握得恰到好處。

這樣的軍事行動,目的並不是要滅亡明朝,而是通過戰爭給明朝帶來的打擊,謀求自己獨立的地位,或是通過戰果逼迫明朝坐到談判桌上,增加自己的籌碼,以免重蹈播州楊氏的覆轍。

於是,經過長達17年的混亂,奢安之亂才被最終鎮壓下去。這場戰役,明朝耗費了極大的兵力和財力。

《明熹宗實錄》有過統計:

「除去戰爭間隙,平均計,鎮壓著安事件,十年間應耗兵560萬人次.運夫45O萬人次,日用銀12000兩,日用米7200萬石;集中大將、偏稗將、撫按司道印官上千員。」

明朝的選擇

花費這麼多精力,好不容易平定奢安。看上去,應該和播州一樣,借戰爭機會,把奢氏和安氏土司轄地也改土歸流。

但是,明朝並沒有這麼做,因為明朝也有苦衷。

上文已經說過,在播州歸流後,開始是讚譽一片。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質疑這個政策的人越來越多,因為收不到實際的利益,反而耗費兵力和錢糧。

如朱燮元就上疏稱:

「蜀自遵義郡縣以來,不以得土為利,翻以養兵為累。故談及改流,輒多蹙額。」

福建御史余文火曹也說:

「嘗見遵義郡縣其地,近者三十年,則壤所賦幾何?有無補於公家?而城郭宮室官僚守衛之費,先已不資,安在廣地之不荒,而遠略之足勤也?」

地方官的意見很實在,播州改土歸流以後,收益沒見到多少,還要派兵鎮守,靡費糧餉而所獲不多,成本倒掛。

考慮到實際情況,在奢安被擊敗後,如果再堅持改土歸流,以崇禎時期的國力,恐怕是難以為繼。

並且,在改土歸流的刺激下,難保其他土司不再叛亂。在朱燮元等人建議下,朝廷權衡之後,還是決定延續土官政策,把水西和永寧的土地分給當地土官和有功將領治理,「酋長及有功漢人,咸俾世守」。

在保持土官政策的前提下,朱燮元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舉了番州土官的例子:

「(番州)止彈丸小州耳,為長官司者一十有七,乃二三百年未聞有反者。非他司好逆,而定番忠順也,蓋地大者跋扈之資,而勢弱者保世之策也。」

總結起來,就是分而治之的意思,大土司勢力強大,一旦叛亂容易裹挾眾多小土司,現在把大土司的土地拆解成若干小塊,分給不同的小土司,他們就沒有力量掀起大的叛亂。

朝廷予以採納,貴州和四川最強大的土司也消失了。



小院之觀

奢安之亂之所以爆發,除了明朝末期吏治的腐敗、奢安土司的野心之外,播州之役後實施的改土歸流,是促發其叛亂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長遠來看,改土歸流是國家統一的必然趨勢。不過,在明朝晚期的國力下,強行推行改土歸流是個得不償失的政策。

它產生的副作用,使得奢氏和安氏可以聯合眾多心懷狐疑的小土司,從貴州到四川左衝右突,當地地形複雜,又缺少得力土司兵援助,明朝跨省調兵困難,這使得奢安之亂能延續十七年之久。

這場長期的戰爭,嚴重耗空了明朝的國力,對遼東戰局的惡化,起到了進一步推波助瀾的作用。

所以,平滅奢安後,朝廷也意識到此時的明朝無力再推行改土歸流,只能暫時延續土司制度,換回西南邊境的片刻安定。

可見,改土歸流雖然是大勢所趨,如果不顧國力推行,反而會動搖統治力。到了清初統一後,統治還不是十分穩固,康熙也始終沒敢大規模改土歸流,而把這個擔子留給了兒子雍正。這時候,西南最大的幾個土司:思氏、楊氏、奢氏、安氏等,經過明朝的打擊,已經滅亡或沒落,雍正的工作就好做了許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