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情懷與阿Q精神

jerry劉 發佈 2020-01-18T18:21:21+00:00

​《葉問》的第四部已經上映有段時間了,這部凸顯武林魂的影片,無疑是讓許多人內心異常亢奮。因為,《葉問》系列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傳武的氣魄打出了亞洲,並預示著中國人民的超級英雄誕生,他赤手空拳,打遍天下無敵手,幾乎把世界各國的武者都痛扁了一頓,掀起了一陣詠春熱浪,把傳武推向神壇,佇立在


《葉問》的第四部已經上映有段時間了,這部凸顯武林魂的影片,無疑是讓許多人內心異常亢奮。因為,《葉問》系列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傳武的氣魄打出了亞洲,並預示著中國人民的超級英雄誕生,他赤手空拳,打遍天下無敵手,幾乎把世界各國的武者都痛扁了一頓,掀起了一陣詠春熱浪,把傳武推向神壇,佇立在象牙塔的頂端。所以,不管怎樣,這都算是一件舉觴稱慶的事情。

但令我納悶的是,《葉問》電影系列到底算不算是虛構出來的故事呢?如果這部電影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做了大量的捏造與篡改。那麼,《葉問》的熱映想必就是為了滿足廣大石樂志群體的臆想與所謂的民族自信,實施的一種以扭曲事實為基礎的降維打擊了。最讓人受不了的是,這部電影已然是超越了葉問老前輩本身的主題了,毫無節操地將葉問老前輩遺留的威望被大眾娛樂和利用,這是對葉問威名最大的侮辱。這個行為雖然談不上可恥,但也稱不上光榮!

這不禁讓人惋嘆,我們所謂的民族自信難道只能從電影橋段中去獲取嗎?倘若如此,我們給予「葉問」的民族情懷就與塞萬提斯筆下的悲劇人物堂吉訶德差不多了。畢竟,堂吉訶德這個小說人物也是為了獲取所謂的「騎士精神」,整日裡沉溺在騎士小說之中,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堂·吉訶德·德·拉曼恰」,拉著鄰居桑丘·潘沙來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做了許多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結果四處碰壁。就不同的是,他最終從夢幻中甦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再進一步看,堂吉訶德是幸運的,雖然他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但是他最終也算落葉歸根了。這於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而言,就有太多的不同了。兩者顯而易見的區別在於貴族精神與小農意識。



堂吉訶德的真正名字在小說中有所提及,他原名應為「哈羅那」,另一處叫「吉哈諾」,那麼他又如何喚作「堂吉訶德」的呢?在小說中他以騎士自居,自稱為「堂·吉訶德·德·拉曼恰」,他覺得這樣可以表明自己的籍貫,並且以地名為姓是為了給家鄉爭光。


而阿Q的姓名則模糊的多了。魯迅在文中說道:有一回,阿Q似乎姓趙,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時候,鑼聲鏜鏜地報到村裡來,阿Q正喝了兩碗黃酒,便手舞足蹈地說趙太爺是他本家,可第二天阿Q被趙太爺差地保來「請」了去,趙太爺暴跳如雷地給阿Q一個嘴巴,問他怎麼會姓趙,哪裡配姓趙,從此連姓什麼的權利也被剝奪了。在《阿Q正傳》序里:聽別人叫阿Q為阿Quei,因找不到字與之對應,所以就簡略為阿Q了。


堂吉訶德尚且有自我命名的權利,而阿Q的名字既不是自己的命名,就連自己姓什麼的權利都被限制了,兩個人的差異便由此分化而來。



阿Q的遭遇倒與當下高呼「情懷」的群體頗為雷同,因這個群體是最容易被情緒支配的群體。這就好比你沒有主公命,卻患有主公病。這個群體凡遇見如《葉問》、《戰狼》、《無名之輩》等濫用情懷的影片或者是文章時,總把「情懷」二字掛在嘴邊,並含淚述說自己的感想。譬如,此文真實,情懷可見,看到一半就淚目了,我為此生吶喊,我感到自豪;再譬如,這部電影結構雖然一般,但我為劇情中的情懷買單,因為我看到了民族崛起,我看到了人民未來的希望。

不過「情懷」一詞的確成為了當下許多人的時髦口號,凡是到講不通的地方,請「情懷」先生出來,就沒有什麼講不通的了。這正好又與精神勝利法不謀而合,於情懷黨們而言,這是一種典型的逃避現實的行為。情懷黨們獨有的自尊、自負與自輕,是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的表現形式。而《葉問》的橫空出世必然是給予了情懷黨們許多想入非非的念頭,讓他們被情緒支配,從而出現了排斥異端的錯覺。這就猶如阿Q的怒目而視的怒目主義和「在肚子裡暗暗咒罵」的腹誹行為一樣,處處充斥著人性的矛盾面。

曾經網絡上有這麼一段話:能力有限,財力不足,只能以情懷為名傲立人前。那麼,《葉問》電影的捏造和誇大,便是增強了阿Q精神的固化,定會讓情懷黨們閃現出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來安慰自己內心的不安。這就不難解釋,《葉問》的上映為什麼會引起諸多「愛國人士」的響應了。並過度誇張強調詠春拳的神奇,醜化歐美壯漢的無能,這兩股頗具懸殊的勢力一旦相遇,詠春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就被無限放大了。

這就如上世紀60年代好萊塢影片醜化中國人一樣。不同的是,歐美人醜化中國人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故而在那個時代的好萊塢電影裡面,中國人都被塑造成面黃肌瘦的「太監」形象,以此來襯托美國人的開明及強壯。《葉問》電影則非常過分了,它不僅醜化了世界各國的人,並且在不遵從歷史真相的前提下,把葉問老前輩也推向了風口浪尖。這無疑就是一場自己扇自己耳光的鬧劇。



其實,正因為匱乏,才會用情懷來掩蓋。我們從古至今,不僅是物質匱乏,精神更匱乏。故而缺乏民族自信心。直至娛樂至死的來臨,「情懷」便是許多人炫耀的資本了,人一旦覺得自己有了情懷,本質上就感到自己非常牛叉了。而那些真實可靠的事情在情懷面前就一文不值了,因為真實的總會讓人揪心,只有那些被情懷黨捏造與杜撰的內容,才會讓人賞心悅目,甚至是出現昂首挺胸的假象。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即便是狗吠聲響徹雲霄,它終究還是一隻狗,不會是虎豹,更不可能是人。外表的變化是靠不住的,是無法彌補內核本質的。這就像阿Q一樣,雖然他也去革命了,但他終究不知道為什麼要革命。只是覺得大家都懼怕革命黨,於是也就覺得自己跟著鬧革命,大家也就懼怕他了。



至於《葉問》這部影片,它的商業炒作的確是非常成功。它在人文匱乏的今天,抓住了愛國情懷、民族自信的大眾需求,讓我們為之買單。但就單純從人物傳記而論,它的確是修辭得太過,並一二三再而三的利用葉問的名號收割暴利。如果說,這僅僅只是一部以葉問老前輩為原型的功夫片,我認為大可不必取名為《葉問》,只需要將電影名字修改成《葉答》便可。畢竟,你用了真人真名,甚至還稱用了葉問老前輩的事跡。那麼,就更應該尊重葉老前輩的時代背景。否則的話,就有些言過其實了。

過去,奴隸主總要要踩著奴隸的背上車。其實,踩著凳子跟踩著人,有多少區別嗎?沒有。但對於某些情懷黨而言,以情懷之名踩著別人前進,自我滿足感要強得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