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媚"到"武曌",武則天是如何從后妃走上了皇帝位?

明浩說史 發佈 2020-01-18T18:42:50+00:00

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武則天從一名"才人"最終攀爬至權力巔峰,成為"唐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實在是令人驚嘆。

前言

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制國家,秦始皇自然也成為了第一位皇帝。到公元1912年,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宣告延續了2132年的封建帝制時代徹底結束。在這漫長的兩千多年歷史中,還曾經出現過一位女皇,並且是唯一一位,這便是武則天。

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一直不如男性,女性從政更是少之又少。通常只有太后或太皇太后可以通過垂簾聽政干涉朝政,普通女性則根本無緣接觸政治。況且歷代封建君主大多規定禁止後宮干政,以免外戚勢力集團坐大幹擾皇權。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武則天從一名"才人"最終攀爬至權力巔峰,成為"唐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實在是令人驚嘆。


初入深宮,侍奉太宗

首先要指出,武則天並非出身寒門,其父乃是唐帝國的開國元勛武士彠。武士彠因支持李淵,並與其一起起兵反隋,所以在唐帝國建立後不久就受封為應國公。《舊唐書·本紀·則天皇后》中對此曾有著相關記載:

"累遷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歷利、荊二州都督。卒,贈禮部尚書,諡曰定。"

其母楊氏為隋朝遂寧公楊達的後代。所以說,武則天實際上是貴族之後,甚至稱得上是皇族之後。

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進入洛陽後便傳召令武則天入宮覲見。在此之前,唐太宗就已經聽聞武士彠之女美若天仙,故而想一探究竟。在見到武則天后更是一見傾心,心生納入後宮之意。

唐朝的嬪妃制度主要分為八個級別,即八品。一朝設一皇后、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皆為一品。二品為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三品稱婕妤,共設九人。四品稱美人,共設九人。五品稱才人,共設九人。六品稱寶林,共設二十七人。七品稱御女,共設二十七人。八品稱采女,共設二十七人。

而武則天卻僅僅受封為五品才人,可見在當時並未得到唐太宗的過多重視,可能僅僅是因其美貌所以才一時興起將她納入後宮之中。史料中並未有過關於武則天侍奉唐太宗的相關記載,這可能也與她後來侍奉唐高宗有關。或許是唐高宗將這段歷史抹殺,也或許唐太宗真的並沒有給予武則天太多寵愛。

在進宮後的十二年里,武則天和唐太宗並未有過太多交集,反而與唐太宗之子李治一直保持著聯繫。公元649年唐太宗駕崩,作為大行皇帝之嬪妃的武則天因沒有子嗣,只能進入感業寺出家為尼。

次年,剛剛繼位的唐高宗李治來到感業寺,在為唐太宗上香祈福時與武則天再次相遇。回宮後的第二年就將武則天重新召回宮中侍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武則天回宮時已經懷有身孕,這樣也就坐實了李治在孝期內與太妃有染的事實。

聯合高宗廢后廢妃,掃除阻礙

因唐高宗李治對武則天十分寵愛,這便滋生了武則天想要上位的野心。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武則天應當還沒有想到稱帝,應當僅僅是想要登上皇后之位,所以她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王皇后拖下水。

武則天回宮後不久就誕下了李弘,是唐高宗的第五個兒子。於是武則天的地位也隨之提高,擁有了與王皇后和蕭淑妃一樣高的話語權。三人為了爭奪唐高宗的寵愛,不斷在暗地裡互相詆毀。但唐高宗對此心如明鏡,完全不聽信三人之言。

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不得不痛下狠手,不惜一切代價達成自己的目的。公元654年,武則天再次誕下子嗣,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在新生兒出生一個月後便來到武則天宮中探望。然而在王皇后剛剛離去之時,武則天就親手將安定思公主掐死在襁褓之中,並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等待唐高宗前來探望。

唐高宗到後,像往常一樣掀開被子準備看看自己的女兒,卻發現安定思公主已經死去,武則天藉機將此事栽贓給王皇后。唐高宗聽聞後勃然大怒,立刻詔來王皇后對峙,但此時的王皇后已經百口莫辯,二人的關係也漸漸疏遠,唐高宗也逐漸心生廢后之意。

安定思公主為唐高宗與武則天的長女,對唐高宗的意義自然十分重大。武則天正是抓住了皇帝的這個心理才將能夠將女兒之死成功嫁禍在王皇后身上,使其對皇后心生厭煩,最終達到廢王立武的目的。

公元655年,在武則天的鼓動下,唐高宗決意將王皇后和蕭淑妃二人廢為庶人。唐高宗念及舊情,不忍將二人殺害,只是將二人圈禁至深宮之中,只留下一個小洞遞送食物。又將二人在朝的全部親屬家眷盡數罷黜,流放到嶺南之地。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唐高宗廢后廢妃應當不僅僅是單純為了立武則天為後。唐高宗應是想藉此機會將以二人為首的外戚集團徹底根除,以此加強皇權。畢竟唐高宗自繼位以來,一直受到外戚集團和功臣集團的聯合制約,使許多事不能如自己心意。很明顯,武則天已經站在了唐高宗一方。再加上對武則天的寵愛,自然會產生廢后廢妃的舉動,對唐高宗來說等於一石二鳥。後來唐高宗的舉動可以印證這一結論。《新唐書·列傳·后妃》中有著相關記載:

"初,帝念後,間行至囚所,見門禁錮嚴,進飲食竇中,惻然傷之,呼曰:'皇后、良娣無恙乎?今安在?'二人同辭曰:'妾等以罪棄為婢,安得尊稱耶?'流淚嗚咽。又曰:'陛下幸念疇日,使妾死更生,復見日月,乞署此為'回心院'。'帝曰:'朕即有處置。'武后知之,促詔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釀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日死,殊其屍。"

可見,在已經除掉外戚集團的威脅後,唐高宗便想著恢復二人的位份,畢竟此時的王皇后的蕭淑妃對他再也沒有任何威脅。但卻被武則天搶先一步下手,殘忍地將二人殺害。

外戚集團已除,下一步便是除掉時常對皇帝掣肘的功臣集團,主要是以長孫無忌、于志寧等人為首。公元659年,唐高宗與武則天聯合起來,將這些功臣集團的成員盡數驅逐出京師,使其再也無法對皇帝產生制約。自此,皇權終於在自南北朝以來得到了加強並達到了巔峰,也有利於後來的武周之治和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

高宗病危,獨攝朝政

次年,唐高宗的身體狀況突然急轉直下,基本無法正常行走,只能躺在龍塌之上靜靜養病。然而朝政不可荒廢,所以從這一時期開始,武則天正式插手朝政,為她後來奪取政權奠定了基礎。

武則天在扳倒王皇后之前,處處迎合唐高宗的心意,深受皇帝喜愛。但自從被冊封為皇后,便在宮中橫行霸道,作威作福,引起唐高宗的強烈不滿。朝中大臣也對武后的行為無法容忍,推舉上官儀向皇帝諫言廢武后之位。唐高宗應允,命其起草詔書,但卻被武則天提前知曉。擔心皇后生氣的唐高宗只好"供出"是上官儀的主意,並將全部罪責推到臣子的身上。不久,上官儀便被下獄處死。

此後每當唐高宗在前朝議政之時,武則天都在一旁垂簾聽政。這種局面在中國古代史中著實罕見。通常來說,只有幼主親政前才可以破例允許皇太后垂簾聽政,皇后與皇帝同朝聽政之事則更加罕見。朝政甚至已經從"前朝出"改為"後宮出",一切的政令皆由武則天在後宮中發出。

公元683年,唐高宗的病情日益嚴重,已經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十二月,唐高宗於貞觀殿駕崩西去,第三子李顯繼位為帝,即唐中宗。武則天也順理成章成為嗣聖一朝的皇太后。《舊唐書·本紀·則天皇后》中曾經記載: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顯即位,尊天后為皇太后。既將篡奪,是日自臨朝稱制。"

然而次年李顯就因韋皇后一事被武則天廢除皇帝位,朝政再次落入皇太后之手。李氏宗親在得知後認為武則天大有謀權篡位之心,故而聯合起兵"清君側"。琅琊王李衝起兵才七天便兵敗,越王李貞在堅持了一個月後也被迫自殺。凡是參與"清君側"的李氏宗親基本上都沒有逃過一死,此後再也沒有宗室敢反對武則天的地位。

公元690年,武則天在三辭後正式稱帝,將國號由唐改為周,年號也改為天授,意為上天授予其位。同時大赦天下,賜姓李旦武氏,並大封武氏親貴。"李唐"從此改為"武周",武則天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被承認的女皇帝。


結語

從武則天的奪權之路來看,造成"李唐"變為"武周"的主要原因在於唐高宗對於武則天太過寵愛。武則天最早侍奉唐太宗,輩分自然高於唐高宗。但唐高宗為了一己私利,執意要將太妃納入後宮,甚至將原配皇后廢除,立武則天為後。並且在明知武則天有擅權之行時也不加以阻攔,將自己都無法解決的問題直接甩手丟給了新帝李顯。李顯雖為皇帝,但政治經驗和聲望皆不如武則天,必然會在爭權的過程中落敗。

在當時的背景下,武則天稱帝或許出乎了大多數人的意料。但歷史上不乏出現過諸多皇太后攝政並廢帝的情況,不過大多都會另擇新君繼承皇位,並沒有敢於自己稱帝的皇太后,但武則天卻做到了。雖然權力落在了女皇的頭上,但在武則天的治理下,"唐帝國"再次走向繁榮,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新唐書·列傳·后妃》

2.《舊唐書·本紀·則天皇后》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