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鄉農民舒綱舉盤活3個合作社的故事

湘潭在線 發佈 2020-01-02T19:43:03+00:00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致富路——湘鄉農民舒綱舉盤活3個合作社的故事湘潭在線1月2日訊秋冬季農業生產完成後,必須維修保養農機具,為來年生產做準備。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的致富路

——湘鄉農民舒綱舉盤活3個合作社的故事

湘潭在線1月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黃武平 通訊員 譚明輝)秋冬季農業生產完成後,必須維修保養農機具,為來年生產做準備。2019年12月20日,天氣寒冷,但正在對農機具進行拆卸、換機油、清洗或更換零部件的舒綱舉,額頭上還有汗珠。他是湘鄉市泉塘鎮雙江村建業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榮橋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樂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技術員兼農機手,更是當地村民讚賞有加的勤勞致富帶頭人。

返鄉創業,當新型職業農民

今年43歲的舒綱舉職高畢業後, 曾外出務工修橋6年,收入不低,但時常高空作業,危險係數大,而且離家遠,不便照顧家庭。2005年,他毅然辭工返鄉種田,立志去做心儀的種糧專業戶。那時候,農業機械化普及程度不高,耕地流轉率較低,各家各戶耕、種、收基本靠人工,勞動強度大、速度慢、效率低。他和家人夜以繼日地勞作,還種不了10畝田,收入低微。

「這樣種田只能解決吃飯的問題,必須依靠科技、依靠農機,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才能產生經濟效益。」這一年的生產實踐,讓舒綱舉長了不少見識。他虛心向湘鄉市、泉塘鎮農技人員學習技術經驗,了解「三農」政策以及新品種、新機械設備等,並通過電視、網絡、報刊書籍等各種途徑開拓視野,決心從2006年開始添置農機具,走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

當時,一台小型犁田機只要2000元左右,買兩三台問題不大; 但一台收割機要20餘萬元,政府補貼之後還要16萬多元,一般農戶買不起。怎麼辦?頭腦靈活的舒綱舉便動員附近幾個種田的好友一起買,一起學操作技術。

收割機每天能收割幾十畝,不僅很輕鬆地收完了幾個合伙人家裡的稻子,還能夠對外出租,賺回一些錢,估計兩到三年即可回本,大伙兒高興不已。嘗到甜頭後,舒綱舉的視野逐漸寬闊起來,購置的農機具逐年增加。周邊部分村民因為外出謀生不願種田,有些農戶沒有勞力種不起田,他便將這些田全部流轉過來,面積從幾十畝陸續增加到500餘畝;部分田不要租金,最貴的租金也只要每年200元一畝。與此同時,他嘗試開闢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全產業鏈,辦起了大米加工廠,在湘鄉城裡開了家米店,讓弟弟及其他親戚、朋友去經營。大家一起努力,一起賺錢,生產經營搞得有聲有色。

組建合作社,抱團取暖謀發展

隨著水稻種植面積的逐年遞增,耕、種、收、烘所需勞力增加,以及灌溉、治蟲、施肥等田間管理的難度也逐年增大,一個人搞自然力不從心。2013年,舒綱舉經過認真分析,與同村好友朱建軍等7人組織成立了建業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抱團取暖,分工合作。他們在本鎮雙江村、梁沙河村及棋梓橋鎮連雲村等幾個村,累計流轉耕地2000多畝,其中能夠種植雙季稻的田居多。合作社所產稻穀全部由舒綱舉認購、加工、銷售,除開湘鄉城裡的米店,他又在株洲市區開了一家,累計日銷量2000餘公斤。

這麼大的生產規模,僅靠原來這幾個股東的人力、財力、機械設備還不夠,運作起來比較吃力。2017年,舒綱舉又與村民陳榮橋等6人成立了榮橋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整合大家的農機資源和技術力量,在滿足「建業」自身生產需要的前提下,對外承攬有償農機服務。其中,無人植保機業務量最大,每年服務範圍達到2萬畝。目前,農機合作社擁有履帶式旋耕機8台、高速插秧機4台、無人植保機4台、大型聯合收割機8台、大型輪拖4台、單機日烘乾量20噸的稻穀烘乾機2台,其他機械設備20多台,總價值達400餘萬元。

去年,舒綱舉及其合伙人共同出資,打造了兩個循環式控溫控濕的智能集中育秧大棚,總面積300多平方米。這是目前最先進的早稻育秧設施,湘潭市範圍內寥寥無幾、屈指可數。

雙江村緊鄰漣水河,村內還有多條小江、溪流,水利資源豐富,歷來漁業興盛。2019年,舒綱舉聯合村民彭江,流轉到200多畝魚塘,註冊了農樂養殖專業合作社。現在,魚塘整修加固、渠道清淤等基礎工作已經完成,正在規劃魚苗投放及經營管理事宜。

產品品質提升,生產模式改變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行,糧食生產逐漸由追求產量向追求品質轉變。種得出、銷得脫、有錢賺環環緊扣,缺一不可,舒綱舉深諳其中道理。近幾年一直緊盯市場需求,有選擇性地種植優質稻,並實施「稻+油菜」「稻+綠肥」的輪作模式,提高耕地收益、增強耕地肥力。

2019年,舒綱舉的合作社與湘潭縣一家米粉生產企業簽訂了100畝糯稻生產協議,按每50公斤稻穀150元的價格回收,合作很成功,計劃明年增加到300畝;另外,合作社還與雨湖區一家種業公司簽訂了1000畝的某品種優質稻生產協議,由這家公司免費供種,並按每50公斤140元的價格回收。今年,合作社的耕種面積將擴大到3000多畝。

合作社計劃在去年種植優質一季稻的1500多畝田裡,碧綠的油菜長勢喜人;1500多畝雙季稻田裡,也鋪滿了作綠肥用的草籽油菜。

合夥牽頭人,3個合作社造福眾鄉鄰

從田間拱棚育秧、溫室集中育秧,到現在的循環式控溫控濕育秧;從操作小型犁田機、大型收割機,到操作無人植保機、掌控稻穀烘乾機等,以及所有這些農機具的維修保養,舒綱舉都親力親為。除非一些技術性非常強的故障需要請廠家專業人員到場,其他的事都是他自行負責。雖然在3個合作社中,他沒有「經理」「理事長」之類的頭銜,但他是實實在在的總負責人,生產、經營和管理都靠他安排調度,其他人員各負其責,遇事共同協商。

「他們幾個大股東每人每年純收入14萬元左右,而我最多,有40多萬元。」去年12月底,舒綱舉爽快地說。在場的股東們頻頻點頭,對這種多勞多得、共同致富的合作模式表示很滿意。

合作社的糧食加工、銷售業務整體打包給別人,安置10餘人就業所產生的工資、利潤等經濟效益,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另外,每年合作社耕、種、收、烘這一塊,需要在當地僱請20餘人做事,支付勞務工資近10萬元,其中有一半左右落在貧困戶身上。

不僅如此,近幾年來,舒綱舉的合作社堅持為當地20戶貧困戶免費育秧,以及機械插田、耕地、收割,如果按價收費,每年累計要3萬多元。有些條件相對較好的貧困戶過意不去,執意要出柴油錢,他們才適當收取一點。每年夏秋季節缺水,需要從漣水河、石獅江抽水,花費電費1萬元以上,全部由合作社支付,沿途村民散種的稻田可以免費取用。

經過這些年的打拚,舒綱舉實現了「種糧專業戶」的目標,並帶領周邊部分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他計劃成立正規的合作社聯社,目前正在籌建辦公兼倉儲用房,以便更好地發展壯大產業,為鄉村振興增光添彩。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