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采、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真如鐵 發佈 2020-01-18T21:55:52+00:00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解讀起來很簡單,很直白!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



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解讀起來很簡單,很直白!三十根輻條匯集於車轂而造車,有了其中的虛空,才發揮了車的作用;糅和陶土製作器皿,有了器皿內的虛空,才發揮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虛空,才發揮了房屋的作用!



老子給了三個比喻,到底想說什麼?

老子給出了答案,「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歷史上拜讀《道德經》的人很多,對《道德經》的解讀就更多了!如何解讀這句話?

我覺得可以這樣解釋!



人頂天立地,萬物之靈長!富有智慧,才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利用知識,創造了工具,有車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老子用了12字,說盡了生活。

我本人很喜歡經典,《道德經》《金剛經》兩本書讀的最多,感受最深。古人推崇智慧,認為智慧才是超越一切的力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記載著般若的重要思想,說"無相"而不說"空"。和《道德經》中的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些人把《金剛經》和《道德經》當成咒語念,賦予了神秘的色彩,認為這兩本書擁有神奇的力量,追根溯源,智慧本身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力量,是沒有錯的!



但是,空談玄學!卻是有些跑偏了!智慧從來就不是空談,而是實用!可惜,實用太難,空談隨口就來,古往今來,都嘴炮高手多,實幹家少!

老子早就預測到了這一點,為後人留下了解惑的答案:「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知識、智慧、精神力量是無相的,只有把知識、智慧和精神用在現實中,才會出現,有車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

真正的強者,就是利用知識,閃爍智慧靈光,堅韌不拔的創業者!

清代黃景仁的《雜感》有過一段話「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

可見,看書容易,獲得知識,利用知識,需要堅韌不拔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擁有大智慧。

老子說話向來簡單直白,從來不拐彎抹角,可是老人家太過惜字如金,他的話需要反覆推敲。

人生從來沒有定律,前人總結經驗,為後人提供行動的借鑑。有一點要清楚,沒有行動的思考,就是空想!沒有思考的行動,就是盲動。



尼采的人生,推崇三重境界! 初級境界像駱駝,卑微忍辱負重! 中級境界像獅子,忍耐到了極限,想自己主宰命運!高級境界像孩子!返本歸真,放下心中的牽掛,忘卻成功和失敗,追求新的領域。



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勇者境界,勇於探索一切未知世界;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行者境,面對任何困惑,對目標孜孜以求,無怨無悔!第三重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智慧境,豁然開朗,原來出路就在眼前。



禪宗的三重境界!宋代禪宗將參禪分為三個境界,是對佛教"空"這一概念的三種不同理解。第一境界,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芳跡?望著現實的世界,不知道禪為何物,四顧心茫然!第二境界,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擁有了一顆平常心,堅韌生活,砥礪前行!第三境界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豁然開朗,不是看透了生活,而是心中無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