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百貨大樓

紀錄片人陳欽 發佈 2020-01-18T23:51:53+00:00

北京市百貨大樓在改革開放中的變遷,成為一代人的集體消費記憶。王濤,生於1961年,北京市百貨大樓陶瓷櫃檯導購員,曾於200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滿足老百姓的購買需求,1955年一座大型的百貨商店在北京王府井建成開業,這就是北京百貨大樓。

北京市百貨大樓在改革開放中的變遷,成為一代人的集體消費記憶。

王濤,生於1961年,北京市百貨大樓陶瓷櫃檯導購員,曾於200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滿足老百姓的購買需求,1955年一座大型的百貨商店在北京王府井建成開業,這就是北京百貨大樓。它是由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投資興建、自主經營的第一座大型國營百貨商店,一直享有"新中國第一店"的美譽。

在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上,有一座老建築靜靜地矗立了將近六十年。王濤可以說是北京市百貨大樓的老員工了。從一名普通的售貨員,到全國勞動模範,幾十年來,百貨大樓見證了王濤的成長,王濤也見證了百貨大樓的發展和變遷。在王濤小的時候,他就已經是百貨大樓的常客了。那時在孩子們的眼中,百貨大樓可是他們的樂土。

王濤小時候在那樣打爬著玩,一進大樓看到有點馬賽克,很好看,家人有時候領著把他擱到中間,拽著走很氣派的。他就願意上樓,三樓不知道二樓,記不清楚了,因為那裡有顧客休息室。

顧客休息室有大拼椅子旁邊有一種東西,就是汽水。那個時候可能是北冰洋汽水。就百貨大樓汽水覺得是最好喝的。那個顏色特別好,那個瓶子泡在冰水裡,拿到手麻麻的涼,帶布紋的那種瓶子,玻璃的,特別豪華。喝的那個嘴裡辣辣的,特別新鮮,王濤印象是特別深刻。喝上那麼一口汽水,覺得可幸福的。就覺得他要呆著是這個很舒服的地方,很好玩的地方,多好啊,因為什麼都有啊,尤其到了玩具櫃檯。這是王濤小時候的印象。沒想到多少年以後他就成為這裡的一名員工。

1987年,王濤成為了北京百貨大樓的員工。在正式上崗之前,新員工都要學習百貨大樓的企業文化,由老師傅帶著進行崗位培訓。在跟老師傅們學習的過程中,王濤了解了許多百貨大樓早年間的故事。

王濤聽老師傅們說,這裡的樓梯扶手,都是當年蓋人民大會堂時,剩下的大理石做成的。他們都特別愛談百貨大樓開業時的情景。他們告訴王濤說是1955年9月25日,大樓就開業了。開業以後當時人多啊,一開門人山人海的就擁進來了。人挨人、人擠人的,擠丟了的鞋,師傅們說就撿了兩大筐了。那個時候正好趕上建國6周年,正好百貨大樓開業,也給建國6周年獻上一份厚禮。

那個時候顧客真多,因為這是在首都北京,咱們一家大型的百貨商場開業,就是國家第一家大型的商場開業,所以說吸引了好多顧客。師傅們說連盤點都忙不過來,到最後點錢都分著堆點,非常忙,因為業務非常忙,沒想到賣這麼多。

到最後盤點都不好盤。開業當天,他們的商品就已經達到1萬多種,第二年就達到2萬多種。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那個時候什麼東西都火,什麼東西都在賣。無論是從這個手錶啊,這些高檔商品,以至於針頭線腦都賣的很好。

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經濟水平比較落後,很多商品也比較匱乏。在一段時期內,憑本憑票購買生活用品是老百姓購物的一種方式。

當時在計劃經濟年代,人們買東西所使用的一些票證,有工業券。一般就是買工業用品。比如說像買自行車、買手錶,得需要工業券。還有糧票,既有本市糧票,還有全國糧票。你要是去外地呢,你得把本市糧票換成全國糧票,才能買到食品。

還有購貨本、煤證。當時買東西都要憑本、憑票的。拿著票心裡還特別自豪,別人沒有我有,老有那麼一種心理,完了到那以後拿著票先驗票。驗完票以後再去交錢。當時一些票一些證甚至比錢都值錢,你有錢沒地找去,所以顧客丟失以後相當著急,但是著急也沒法再去補啊!

儘管許多商品需要憑本憑票才能購買,但在北京百貨大樓依然每天都擠滿了顧客。不僅櫃檯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甚至樓梯上都擠滿了人。如何提高賣貨速度,減少顧客的等待時間,成了擺在售貨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就是說當時客人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張秉貴張師傅厲害。那時候叫"一抓准","一口清"。你要多少?說一兩。他就抓上放秤上一放準是1兩。說2兩,準是2兩。這樣的話,能夠減少顧客等待時間。他的"一口清"就是算帳說你買多糖,糖稱完了這帳也算完了,就這麼快!

張秉貴不僅練就了"一抓准"和"一口清"的技藝。他還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們售貨員胸中要有一團火,溫暖顧客的心"。1979年張秉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成為了新中國商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在他生前,慕名而來的顧客總是把他的糖果櫃檯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如今在北京百貨大樓,還設有張秉貴糖果專櫃。張秉貴的兒子張朝和接下了父親的班,他也繼承了父親的絕技。

上世紀70年代,雖然老百姓物質生活條件還不算優越,但是一些有限的、簡單的消費,還是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歡樂。那時候準備結婚的小兩口,都希望自己的小家庭能置辦上"三大件",條件好一點的人家,還會再添一個收音機,合起來湊成"三轉一響"。那時候"三大件"的地位幾乎相當於今天的房子和汽車。

70年代那時候還是三大件,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來說對於人當時來說,看時間必不可少。只有通過這麼一種方式最便捷,看手錶,再有自行車是交通主要工具,縫紉機,那時候人們受生活條件所限,家裡孩子也多,縫縫補補的事情也多,就成為很搶手的商品。

手錶最有名的是上海表。也有進口表,但是因為檔次高啊,價格太貴了。那時候也有梅花的,也有英格的,當時來說,大眾消費還都是上海表叫東風的,北京的是雙菱,那時候手錶是特別有名氣的。再有就是自行車,自行車鳳凰的、永久的、飛鴿的。縫紉機那會兒都是無敵的,再有就是叫燕牌,北京的燕牌都是相當好的。

那個時候北京有四大商場:北京百貨大樓、西單商場、東安市場和東四人民市場。但是要說商品最齊全的,還得屬北京百貨大樓。這裡也成為了新婚夫婦採購結婚用品的最佳選擇。大到"三大件",小到針頭線腦、日用賣貨,只要進了北京百貨大樓,就都能給置辦全了。

一對年輕人要成家,進了百貨大樓不用去第二家店,全把自己結婚用的用具都置辦齊全。尤其帶喜字的賣的都特別好,結婚這塊。再有帶花卉的,帶這個龍鳳的,都賣的很好。尤其這大樓那時候都賣緞子背面,家裡做被窩,尤其年輕人的結婚,家裡給做緞子被子,都跑大樓來買綢緞,這塊賣的最火了。

再有就是王濤銷售的陶瓷這塊,帶喜字的臉盆,那是賣的很火的。還甭說這,就賣玻璃那片賣的玻璃杯子都是帶龍鳳的,就是漱口杯子,那時候他們這賣的,都銷售特別好。以至於後來那些老顧客回憶,他結婚的時候什麼東西都在這買的,包括過日子的生活用品等等都在大樓買。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到了上世紀8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購買力都得到了一定提高。老"三大件"已變得不再稀奇,人們的消費熱潮開始向電氣化轉移。結婚"三大件"也隨之演變成了冰箱、彩電和洗衣機。

電冰箱那個時候來說,最早的品牌我認為應該是萬寶,後來還有雪花的,比較有名氣。彩電之前是黑白電視機,那個時候有崑崙的,有凱歌的。那時候都很有名氣,後來時間很短,就變成彩電了,彩電最有名的就是牡丹彩電。後來又陸續有創維了,什麼長虹了。洗衣機在北京有白菊和白藍。那個時候也是排隊搶購這些商品,那個時候買一件東西,大樓一關門就跟這排隊。完了以後呢,一排就是一宿,那時候這都成一景了,王府井一景了,百貨大樓排隊買這些三大件。

在改革開放以後,除了結婚"三大件"發生了改變,人們對待消費的觀念也發生了很發大的變化。這時的北京百貨大樓也開始嘗試在經營理念方面進行改革。1986年,百貨大樓將餐飲和娛樂引入零售商場,在四層建起了餐廳、舞廳、酒吧、遊藝廳等設施。這在當時的北京還沒有第二家。百貨大樓的這一舉措立即引起了時髦青年們的追捧。

大樓的舞廳,它是用真正的樂隊來伴奏,還有歌手唱歌來伴舞。那個時候每天都是爆滿,而且他們的樂隊還不停地在換,吸引了很多顧客。那個時候北京娛樂場所還不是很多的,大樓那時候就有的,人自然都奔這來了。

那個時候剛開始就是迪斯科,王濤記得什麼蝙蝠樂隊,還挺有名的呢。還不停地他們還在換。迪斯科流行一陣子,緊接著就跟上了霹靂舞,那時候都有,都跳霹靂舞的。什麼樣的舞都有,那時候太空步什麼都有。就是後來的街舞的雛形啊,那時候都有的,很前衛的。

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人們對商場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以前人們到商場只求能買到需要的商品。漸漸地,人們也開始關注起商場的硬體設施和服務水平。有一部電影《瞧這一家子》,陳強演的角色去書店買書,遭到售貨員冷遇,這一段情節就反映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某些售貨員糟糕的服務態度。

王濤他們都知道有紀律,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說怠慢顧客。做帳或者做其他事,理貨等等。說顧客問了半天,他認為他的工作重要,所以他不理顧客。在紀律里,就專門規定不能因為理貨啊、做帳啊,怠慢顧客。再有比如說像聊天,聊天的時候聊得很投入。顧客來了,都不理睬。

為了提高員工的整體服務水平,百貨大樓定期組織學習張秉貴"一團火"的服務精神。王濤說,張秉貴事跡給了他和同事們很多啟發。

比如說張師傅,有的小孩哭了,媽媽抱著,張師傅提前先給一塊糖給孩子。完了以後,等接待這個顧客稱糖的時候,他再把那塊糖減下去,當時這個孩子就不哭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了幾年的改革開放,國家逐步實行了市場經濟。憑本憑票購買的方式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然而習慣了憑票購買商品的人們,最初還顯得有些不太適應。

那個時候取消肉票,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去買肉囤起來。怕肉都搶沒了,結果肉票取消了以後,肉供應很充足。那個時候都上大樓來,買白布都給買空了,櫃檯都給買空了。再有就是撤票以後,大家沒有票了,反倒不知道怎麼去應付了,不習慣了。什麼事兒都有過程。

其實人們的這種不適應,很快就消失了。但是整個上世紀80年代,百貨大樓內搶購風潮卻從來沒有停息過。對於那些以前從沒用過的新奇商品,比如各種小家電和健身、保健產品,老百姓們總希望能第一時間買到。

王濤印象最深的就春花吸塵器,排隊很多的人。因為那時候地毯進入家庭了,得有吸塵器。人們就開始排隊搶購。他們組織人力去維持秩序,各部門出人維持秩序去。

王濤記得有意思的一件商品,九十年代的,叫月球車,這是一種按摩器,就是現代按摩器,是一種塑料的。因為按摩器底下有個小軲轆,手在上頭去推動這按摩器。推動軲轆,可以根據高低不同進行調整。幾個軲轆來回來去地走動,人覺得特別舒服,叫三晶牌月球車。搶的很厲害,就在他們百貨部門搶,繞了一圈一圈去買這商品。樓梯當年立了大功,樓梯的稜角都被人群踩踏給磨圓了。

正是這段時期,王濤開始進入到北京百貨大樓工作的。剛開始站櫃檯的時候,面對顧客,他有些手足無措。

來了顧客不知道跟顧客說什麼好了。還甭說說話,就連站那都不自在,手腳都不知道往哪放在。跟顧客的溝通,老師傅幾句話就能跟顧客能夠溝通上聊上,王濤呢,看著顧客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慢慢地經過一段時間揣摩,看師傅們怎麼做,完了以後不明白就問,再一個勤於實踐,通過一段時間,他就適應櫃檯工作的。

慢慢適應了櫃檯工作後,王濤開始細心留意起顧客對商品的喜好和選擇。而對於如何售賣商品,他也頗有心得。

顧客一走近櫃檯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是迎上前去,您買點什麼?後來慢慢地就不行,這個顧客發生變化了。人家來不光是買東西,有的就是收集信息、獲取知識等等,有的乾脆就是休閒。人家看商品剛走到櫃檯前,王濤問您買點什麼,顧客說我不買我看看行不?扭身就走了。

如今百貨大樓里售貨員與顧客之間的那一道櫃檯,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

1996年以後,經過一次大的商品調整,他們櫃檯就沒有了。開架售貨,顧客自己自主的去選擇商品。原來有櫃檯的時候,他們感覺到跟顧客溝通挺方便的,沒櫃檯了,反倒不方便了。

沒有櫃檯應該離顧客更近了,但是他們感覺距離遠了。顧客剛來到櫃檯前,如果他們您想看點什麼?顧客轉身就走了,因為這時候有顧客不需要你去打擾。

上世紀90年代,北京陸續新開了許多大商場,商品的種類、檔次也愈加豐富。百貨大樓里蜂擁搶購的隊伍漸漸地消失了。來到百貨大樓的顧客,也由單純地購物變成了購物加休閒。以前與顧客打招呼的老說辭已經不再適用,在這種情況下,王濤開始琢磨,怎樣才能更人性化地為顧客服務。

這個時候,王濤就觀察顧客,怎麼跟顧客進行很好的溝通。有幾種情況比較典型,一個是顧客看完商品以後抬頭找。這時候趕快迎上前去問,需要幫助嗎?您有什麼事兒嗎?顧客說你給我講講這個,這是很好的方法。

再有就是顧客兩人正聊天的時候,別先著急跟顧客打招呼。在顧客對商品產生興趣的時候,再跟顧客打招呼。顧客一邊走一邊打電話,到貨區了拿個東西看看放下了,也不能跟顧客打招呼,這樣會打攪對方。還有一點,顧客背著售貨員的時候,千萬別跟顧客打招呼,打招呼會嚇顧客一跳。

對於一些老北京人,北京百貨大樓給他們留下了太多的回憶。許多人的腦海里,或許還保留著炎炎夏夜合家在百貨大樓里遛彎的記憶。

裝中央空調以後,購物環境有很大改善。不光顧客買東西涼快了,就連他們周邊的居民,晚上也愛到大樓里來逛,因為大樓里有空調了,很涼快了,都上大樓里來。廣場上人都特別多,什麼時候都是,有的時候都把通道都給擋上了。尤其是夏天,大樓的正面涼快,都席地而坐。甭說台階,台階都沒地方,只要有個空地就坐。

如今的北京百貨大樓,在改革開放中不斷發展壯大,已經變身為王府井百貨集團,並在國內各地開設了多家王府井百貨分店。而2005年王濤也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作為全國勞模,他經常在各分店之間來回奔波,向分店的員工們講授他的工作經驗和"一團火"的服務精神。用他的話來說,北京百貨大樓的商品在變,顧客在變,"一團火"的服務精神永遠不會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