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局面是誰造成的?

心恬澹 發佈 2020-01-18T00:16:18+00:00

導讀:中平六年,何進聽從袁紹的建議,徵召董卓等外地將領進京來剷除十常侍。有的大臣看到董卓霸氣外露,害怕他到京城難以控制,就對董卓說「有詔卻兵」,意思就是皇帝已經下令,讓你們這些外來的兵馬退兵,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導讀:

中平六年,何進聽從袁紹的建議,徵召董卓等外地將領進京來剷除十常侍。董卓走到半路,京城裡就發生大亂,何進被殺,十常侍被滅。董卓聽到這個消息,下令讓軍隊加速向洛陽進發。

董卓是將東漢送上末路的重要推手,他出生在漢族和羌族雜居的隴西。據史書記載:董卓勇猛過人,善於騎射,性格非常好爽,和羌人的關係處得很好。

在進京路上,董卓遇到被貢閔護送的劉辯和劉協。此時,朝中不少公卿大臣也趕來接駕。有的大臣看到董卓霸氣外露,害怕他到京城難以控制,就對董卓說「有詔卻兵」,意思就是皇帝已經下令,讓你們這些外來的兵馬退兵,從哪裡來回哪裡去。

董卓聽後非常生氣,痛斥這些大臣說:「你們都是國家的重臣,卻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天下動盪,憑什麼讓我退兵。」董卓說得理直氣壯,樣子十分兇悍,嚇得這些大臣不敢再多言。

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董卓看到了控制朝政難得的機會,決定留在洛陽不走。那他做了哪些人神共憤的事招來十八路諸侯討伐他?

  • 收編了何進、何苗的舊部,使自己的實力迅速膨脹,取得優勢地位。
  • 迫不及待的廢掉劉辯改立劉協,派人毒殺劉辯和何太后。
  • 利誘呂布殺害丁原。

劉協即位,成為東漢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史稱「漢獻帝」。董卓因擁立有功,坐上太尉的位置,同時享受「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殊待遇。

董卓是個土軍閥、野心家,他把控朝政後,洛陽不少官員紛紛逃跑,地方上的實力派也紛紛串聯,謀劃討伐董卓。面對這些不利的局勢,董卓做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決定,就是遷都長安。

  • 洛陽面臨著聯軍的威脅,無險可守。長安有武關,函谷關等天險,易守難攻。
  • 長安離西涼更近,打不贏也可退守自己的老巢,在戰略上可進可退,比較主動。

遷都遭到許多大臣的反對,不過董卓要做的事,無人敢攔。他先讓劉協和群臣西遷,自己就在洛陽「善後」。所謂的「善後」就是殺人放火,燒搶掠奪,放任手下軍隊對洛陽進行大洗劫,繁華的洛陽城瞬間變成人間地獄。他還強制洛陽百姓西遷,許多人死在路途之中。蔡文姬就因此次浩劫被劫持後賣到匈奴的。

董卓將天子遷於長安後,自為太師,號曰「尚父」,與周武王時的姜尚相比,地位僅次於天子。

  • 自己的車馬、儀仗、服飾等與皇帝沒有多大差別。
  • 他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氣勢恢宏的府邸。
  • 大封親戚為官,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不僅加封弟弟,侄子,讓他們掌握實權,連不懂事的孫子也封為侯爵。
  • 大肆誅殺異己。他殺人時,先斷舌鑿眼,或砍去手腳,放在大鍋中烹煮,非常殘忍。即使對自己的老上級擔任衛尉的張溫,董卓也派人活活將其打死。

董卓的所作所為遭到群臣的憎惡,不過也只能敢怒不敢言。張溫的死加重了群臣的畏懼之心,有些大臣則認為與其等著被董卓所殺,不如想辦法除掉這個「惡魔」。此時,在眾大臣中司徒王允脫穎而出。

王允,字子師,是東漢末年的大臣。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門望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當地影響很大,威望頗高。王允自幼聰慧,心思通透,長輩們都喜愛和賞識他。因此,在家族與親人的薰陶下,他立志要在將來為國家、為東漢、為社會、為百姓作出有價值的貢獻。

王允為了實現自己偉大的志向,他沒有迷戀家族帶來的榮華富貴和奢侈生活。反而利用從小的優越環境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修養,廣泛閱覽書籍。在認真學文之餘,王允也堅持習武,逐漸成為一個文武雙全之人。

王允19歲便開始為官。為官之初,他就辦了一件令人叫好的案子。王允將一個由於有後台而在當地橫行霸道的人逮捕,並斬首示眾,這可謂是為百姓除去了一個禍害。事後,王允收穫了不少的稱讚和擁護,也更堅定了他要秉公為官的信念。此後,在刺史鄧盛的幫助與提拔下,王允被逐漸遷到中央朝廷為官,開始更好地實現自己偉大的政治抱負

王允性格非常耿直,初入仕途時得罪過大太監張讓和靈帝劉宏,因此宦海沉浮,幾次差點丟了性命。在官場上,經歷的事多了,政治上變得越來越成熟

  • 他一方面拍董卓馬屁,迎合董卓,得到董卓的信賴。
  • 一方面暗中組織和籌劃誅滅董卓。
  • 一方面暗中觀察董卓的破綻,等待時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人進入了他的視線,這個人便是董卓的義子呂布。呂布殺對自己有恩的丁原投靠董卓,並得到董卓的信任,收為義子並做貼身侍衛,有呂布在,一般人刺殺不了董卓。不過,呂布最大的特點就是見利忘義,賣主求榮。這也正是王允可利用的。

一次,王允去董卓府上奏事情,看見董卓向呂布發火,怒火衝天時,拔出手戟擲向呂布,呂布急忙躲閃,跪地謝罪後,董卓才肯罷休。王允看在眼裡,心中頓時生出一計。

此後,王允開始計劃如何接近呂布,很快二人的關係變得密切起來。在《三國演義》中,「東漢被董卓所操縱後,貂蟬表示願意為此而分憂,王允從而定下計謀,用貂蟬來離間董卓與呂布之間的關係。王允私底下將貂蟬許給呂布,之後又故意將她獻給董卓。嫁給董卓之後,貂蟬周旋於董卓和呂布之間,使得呂布對董卓的不滿日漸加深,最終被王允說服,共同剷除董卓。」此段故事非常精彩,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不過正史卻沒有這樣的記載。

雖然,沒有貂蟬的記載,不過,董卓和呂布反目確實也和女人有關。呂布是個美男子,英武有型,自然受到不少女子的垂青。也包括董卓府中的小妾。不知道誰勾搭誰,呂布和小妾的關係曖昧不清,呂布心知此事被董卓發現,他的下場會非常慘烈。經常提心弔膽,充滿焦慮。

一次,呂布在王允家喝酒,酒過三巡不由感慨,說董卓懷疑自己,恐怕自己活不長了。王允略帶試探:「既然如此,不如先下手將董卓殺掉。」王允的話,把呂布嚇了一跳,半天說不出話來,嘀咕道:「董卓是我的義父啊。」王允看出呂布對自己的提議並未堅決拒絕,於是,王允挑撥道:「你姓呂,他姓董,算什麼父子,況且他拿戟扔你時,他又顧及父子之情嗎?」這話說得很到位,徹底擊垮了呂布的內心,這註定了董卓的末日即將來臨。

劉協生了一場病,一直未見好,直到一個月後才痊癒。按照慣例,群臣要到未央宮去祝賀,董卓自然也要參加。王允覺得這是難得的機會,提前做了精心布置。讓呂布的手下李肅等人在北掖門護衛,伺機而動。又讓人寫了一封誅殺董卓的詔書給呂布。

萬事俱備只等董卓上鉤了。董卓的馬車進了北掖門,呂布向李肅使眼色,埋伏的護衛一擁而上,將長戟投向董卓。董卓知道自己得罪人多,處處提防,朝服里穿著軟甲,長戟並未傷到董卓。董卓一邊躲閃,一邊高呼:「呂布何在?」向呼叫呂布保護自己。

呂布出現在董卓面前,然而此次,並不是來保護他的,而是來誅殺他的。呂布拿出詔書對董卓說:「有詔在此,命討賊臣。」董卓做夢也想不到呂布會背板自己,不由對他痛斥一番。呂布怒不可遏,一戟刺入董卓胸口,不可一世的董卓就此一命嗚呼了。

長安城中老百姓聽到董卓被殺的消息之後高興極了,紛紛歌舞於道,不少人還喝酒吃肉,表示慶賀。董卓被暴屍於市,繼而屍體被焚燒。老百姓認為董卓一死,太平日子即將到來,卻不知隨之而來的是軍閥混戰空前爆發,一場更大的災禍即將來臨。

王允聯合呂布發動宮廷政變,誅殺了董卓,在清除董卓的過程中,王允能屈能伸,充滿計謀。王允沒將這份政治智慧繼續下去。董卓死後,王允取代了董卓掌握政權,王允和董卓也沒什麼兩樣,他開始居功自傲、剛愎自用、不講策略,把誰都不放在眼裡,以致下屬離心離德,在群臣看來僅僅是換了個把持朝政的人而已,白白將大好局面葬送。

我們來看看王允都做了那些愚蠢至極的事?

⑴許多曾經依附董卓的公卿大臣被他處死。

蔡邕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歷史學家。董卓對他還算不錯,他的官職不斷得到提升。對於董卓被殺,蔡邕心裡頗為複雜,不由得嘆息一聲。蔡邕不經意的嘆息,被王允聽見後勃然大怒,後果不敢想像,這聲不經意的嘆息竟為蔡邕惹來殺身之禍。

蔡邕嚇得夠嗆,沒想到自己不經意的一聲嘆氣會引來如此大的禍端,急忙為自己辯解。王允怒氣仍未消,蔡邕只能懇求王允高抬貴手,自己願意受罰,只求留一條性命將史書編寫完。

與蔡邕一起編著史書的太尉馬日䃅也站出來為蔡邕求情,他說蔡邕是曠世奇才,對大漢歷史非常了解,由他來修史,定會成為一部大典,何況他罪不致死,倘若殺他,恐怕會令天下人失望。群臣也紛紛站出來為蔡邕求情,王允那股勁上來,很難聽得進去別人的話,他下令將蔡邕投入大獄,不久蔡邕死在獄中。

蔡邕無論怎麼看,都不可能對王允構成威脅,對蔡邕的處置,充分體現了王允剛愎自用的一面,因此,也讓不少人對他感到失望。馬日䃅對此憤憤地說這完全是「滅紀廢典」,意思就是說殺掉罪不致死的賢才,阻斷歷史的記載,這樣做,註定不長久。馬日䃅之言代表大部分士大夫的態度。王允殺蔡邕此舉是愚蠢的,令廣大知識分子心寒。

⑵王允又犯了更大的錯誤是拒絕董卓舊部的投降。

董卓死後如何處置他的舊部就變成棘手的問題,董卓雖死,他的舊部實力依舊很強大。對於董卓舊部處置問題上,王允反覆無常,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舊部。如果是這樣處置的話,他可以得以善終,東漢也能維持一段時間。然而,不知什麼原因,王允又不願意赦免董卓的舊部。

董卓的舊部究竟是什麼情況呢?董卓的女婿中郎將牛輔統領軍隊駐紮在陝縣,他手下有幾個將領:李傕、郭汜、張濟等。王允不大看得上他們,他認為董卓死後,他們遲早會「樹倒猢猻散」。於是,他先下令讓牛輔等人投降,後又派李肅帶著文書去處死牛輔。

牛輔手下是西涼兵,聽說王允要殺他們,弄得人心惶惶,對王允的命令自然不會遵從。牛輔等人聽說蔡邕不過受到董卓的厚待,就被王允殺掉,他們跟著董卓殺人放火、打家劫舍、無惡不作,投降只能是死路一條,只能奮起反抗才能得以保全。

牛輔摔西涼兵迎擊李肅,李肅戰敗逃到弘農。李肅是呂布的同鄉和部下,因此,李肅戰敗令呂布感到很沒面子,呂布一怒之下將李肅殺了。於是,呂布親自率兵去攻打牛輔。聽說呂布戰力超強,牛輔軍中發生內亂,牛輔被自己的親兵殺死,首級被送往長安。牛輔死後,李傕、郭汜等人更覺得群龍無首,只好派人向王允求情,希望能夠得到赦免。

歷史又一次給王允一個機會,此時如果同意受降,將來再對西涼軍分化,危機就可得到很好的解決。

然而,在關鍵時刻,王允總是犯糊塗,他拒絕的理由竟是「正月已經大赦活一次,按照朝廷規定,一年之內不能大赦兩次」。不知王允是否是找藉口,如果不是藉口,只能說明王允太過於教條,而這次錯誤也直接導致自己死無葬身之地。

當李傕、郭汜等人聽到王允拒絕赦免的消息。最初反應是解散隊伍,返回涼州老家。就在此時,人群中站出來一個人。此人正是「毒謀」賈詡。他頗有謀略對李傕、郭汜等人說:「你們如果放下武器散夥,那麼一個小小的地方保長都可以將你們捉拿,不如打著為董太師復仇的旗號,帶著軍隊西進攻打長安,如果事成,可以號令天下,如果不成,再回涼州也不遲。」這些將領都是粗人,本來沒有主意,覺得賈詡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決定帶兵西進攻打長安。

王允聽說西涼兵西進的消息,派兩位在長安的涼州地方紳士勸說李傕、郭汜等罷兵。他對兩位紳士態度非常傲慢,結果兩位紳士一出城就叛變,不僅沒有勸說退兵,反而讓西涼兵加快西進。

李傕、郭汜、張濟又回合董卓餘部樊稠、李蒙等,軍隊迅速擴張到十萬之眾。很快圍攻長安城,打到第八天的時候,呂布手下士兵譁變,西涼軍湧入城內,呂布見大勢已去,帶領手下突圍,他一面將董卓頭顱綁在馬上,一面招呼王允一起走。

王允見大勢已去,王允在城門樓上對呂布說「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靈,能賜福社稷,保佑大漢王朝平安無事,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這一願望不能實現,我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以死來報效朝廷。皇上年紀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們來輔助他。國家遭受如此災難,如果棄下皇上,只顧自己逃命,我實在不忍心。況且,我身為重臣,不僅不能使國家平安無事,反而導致逆賊的反叛,我的責任重大,請你出城以後,多多鼓勵關東豪傑,要常常念及皇上。」

呂布看王允心意已決,只好自己突圍而出。長安很快陷落,王允被殺,他的屍體被遊街示眾。從誅殺董卓到自己被殺,前後僅兩個月的時間,王允計殺董卓,為民除害,立下大功。掌權後,居功自傲,剛愎自用,一錯再錯,不僅導致自己和家族遭到滅頂之災,也讓軍閥混戰的局面越發不可收拾。出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王允是有一定責任的。

結語:

東漢王朝大勢已去,無論誰上台,都不可能將政權交還劉氏皇帝。董卓、王允、後面的李傕,郭汜、曹操亦是如此。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奸臣董卓和忠臣王允的做法是一致的,都不讓皇帝掌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