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上樓」了,鄉村會所改建「文化客堂間」,留住鄉愁

上觀新聞 發佈 2020-01-18T01:05:40+00:00

閔行區梅富路601號,白牆黑瓦的集心村「文化客堂間」遠看就像一座精緻的農家小院。「一有配送或文化活動,公告欄一寫,人就滿了,不用作其他宣傳。」

閔行區梅富路601號,白牆黑瓦的集心村「文化客堂間」遠看就像一座精緻的農家小院。門口古色古香的信息欄里,負責人孫皓前兩天剛用馬克筆寫下最新通知:「1月19日,13點30分,集心村,迎春聯歡會。」聯歡會地點就在簇新的客堂間裡,滬劇、越劇、獨唱……20多台節目全部由村民演出。「一有配送或文化活動,公告欄一寫,人就滿了,不用作其他宣傳。」他的話沒錯。拐個彎出來,兩位包著頭巾的老太,手挽手散著步,方向就是文化客堂間。

為解決鄉村文化配送的「最後一公里難題」,2016年起,閔行區利用當地現有的鄉村「會所」,將之改建為「文化客堂間」,既開闢村史鄉情、風土民俗展示區域,也引入滬劇、滑稽戲等文化活動。截至去年8月,已建成開放25家,總面積達9394平方米。

閔行區文化客堂間外觀

滿是「鄉愁」的「客堂間」

「村民都『上樓』了,文化客堂間就成了大家的鄉愁所在。」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孫皓是集心村文化客堂間負責人,他口中的「上樓」,指的是村民現如今的居住地從原本的農村民宅變成了公寓樓。

村民們翻開老照片,指著舊地圖,回憶「劉家塘」「翁板橋」「老宅里」「姜家巷」等老地名所代表的含義。「2017年,集心村文化客堂間作為閔行較早一批客堂間建成開放,為的就是留住村民的鄉愁。」孫皓說。

集心村文化客堂間由村裡的老食堂改建,原先是舉辦紅白喜事的鄉村會所,後來逐漸被用作倉庫。推開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新中式」建築,雕花門窗古樸雅致。

環境優美的文化客堂間

客堂間裡邊,處處洋溢著鄉土人情的氣息。白牆上,懸掛著一幅幅集心村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幅,澄澈的池塘、臨湖的亭子與農家低矮的圍牆,構成優美的風景畫。孫皓請人把圖片放大,轉化成水墨風格後,直接用作客堂間的背景牆。仔細琢磨其他照片,有的記錄集心村大事件,有的展示老地圖,有的是文化名人的照片,環顧四周,儼然是小型的「村史展」。

客堂間裡還有一個小展廳,專門展示農家用具,有用於嬰兒取暖的「立藤」,用於盛放糧食的「申斗」,用於照明的「馬燈」,有名望的人家用來送飯的「木罩籃」等,都是現如今都市中難得一見的生活用具。「它們都是集心村3組、15組、16組等村民捐贈的,保存完好。」孫皓說,文化客堂間的運行秘訣之一是「自治」,展示品從村民中來,同時為村民尋回回憶。

文化客堂間最引人注目的要屬「修齊講堂」,講堂取「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之意,配置了桌椅、投影儀、茶座等,可容納300多人。既可用於名人講座,也是家門口的演出舞台,市區兩級配送的滬劇、村民自發的演出節目,都在這裡舉辦。「過去一年,客堂間舉辦了70多場活動。」孫皓髮現,登台演出的滬劇、滑稽戲、京劇、二人轉里,村民最愛滬劇,「後來配送演出都以滬劇為主,每每有演出,一傳十十傳百,場場爆滿。」

文化客堂間裡的文化活動

「鄉土文化」開花結果

鄉村是都市人「記得住鄉愁」的心靈歸處。在上海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百姓家門口的文化客堂間,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直達的「驛站」,也是「百姓民星」登台亮相反哺村民的舞台。「輸血不如造血,在送文化下鄉的同時,以客堂間為載體,我們更重視就地取材、激活存量,培育本地文化能人,促成鄉土文化開花結果。」閔行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集心村所在的梅隴鎮而言,就有行西村文化客堂間、曹中村文化客堂間、許涇村文化客堂間等,各有特色。其中,行西村文化客堂間有濃郁的田園氣息,庭院裡放置著風車、石磨等農家工具,牆上懸掛著一組組老照片;曹中村文化客堂間通過挖掘村史、鄉情故事等,製作了一批獨具特色的展板和窗花,再現了當地元宵節包湯糰、端午節裹粽子等民風民俗;許涇村文化客堂間裡設置了村民講吧、村民舞台等,同樣頗具人氣。

拔河比賽人氣十足

滑稽戲名家王汝剛曾應邀作客行西村文化客堂間,他在文章里回憶起這段經歷:「村民們不分老幼圍坐在八仙桌旁,談笑風生,暢所欲言,其樂融融……村民在講述故事時,不用提醒,工作人員就會及時記錄下來,提升為百姓口述歷史。」身為滑稽戲演員,他尤為關注鄉諺俗語,這恰好能在客堂間裡尋得。「金鄉鄰,銀親眷。麵筋裹餛飩,一塊土浪人。最近發掘的鄉諺俗語,更換張貼在標語牌上。看著這些言簡意賅的好詞句,我很感動。」

在集心村,文化客堂間被村民親切地稱為「自家的後花園」。有了這個舞台,村裡的「草根明星」金向華自髮帶頭組建了集心滬劇隊,每周五下午,雷打不動排練。「我姐姐從小就喜歡唱滬劇,耳濡目染下,我也從小聽,聽了就會唱,一直唱到現在。」他說。

寫完公告欄通知,孫皓又忙著為迎春聯歡會排節目單。他向記者展示了一份手寫的節目表,集心滬劇隊將演出《江南雨》《人盼成雙月盼圓》等經典選段。「就像正在展示的農村生產生活用具一樣,演出者、劇目也都是村民自己來。」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題圖來源:閔行區文旅局提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