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晚年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本後人說是昏庸,從這件小事可窺出

仔仔歡 發佈 2020-01-18T01:18:16+00:00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做的最昏庸的一件事,就是沒把自己「殺兄囚父」的事情給刪了,而是讓史官如實記載,編成《起居注》流傳後世。公元643年,即貞觀十七年,按照李世民的壽命(649年去世),這一年,李世民同志已經妥妥的進入晚年了。這一年,李世民做了什麼事情呢?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做的最昏庸的一件事,就是沒把自己「殺兄囚父」的事情給刪了,而是讓史官如實記載,編成《起居注》流傳後世。公元643年,即貞觀十七年,按照李世民的壽命(649年去世),這一年,李世民同志已經妥妥的進入晚年了。這一年,李世民做了什麼事情呢?

話說這一年的某日,李世民閒來無事在宮中閒逛,不知怎的就跑到了房玄齡的辦公室。老李看到房玄齡正在編修國史,就提出要察看的請求。須知,在古代,史官有權拒絕皇帝察看所載內容。李世民想看國史,房玄齡第一反應就是:拒絕。同一辦公室的諫議大夫朱子奢也勸皇帝,「國史內容枯燥乏味,還是不看的好。」房玄齡為什麼會拒絕李世民呢?

原因在於:如果皇帝做的對,史官恨不得將溢美之詞傾瀉而出;怕就怕,皇帝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史官也頗為難——如實寫吧,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怎麼能在背後罵人家?不如實寫吧,對不起頭頂這官帽。

儘管登上皇位之後,李世民虛心納諫、勵精圖治,使得大唐國力日漸昌盛,終成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可是,李世民「殺兄囚父」登上皇位,這是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污點,這件事,無論如何也繞不開。房玄齡作為李世民的肱股之臣,本就是以納諫(和皇帝辯論)出名,他要是真的拒絕,想必李世民也不會「霸王硬上弓」。可是,禁不住李世民「軟磨硬泡」,好歹人家也是皇帝,整個天下都是他的,看個國史有什麼問題?無奈之下,房玄齡打開國史,讓李世民盡情翻看。

李世民倒也乾脆,直接找到「玄武門之變」的相關記載,他想知道,這幫史官對於這件事究竟是怎麼記載的。讓李世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幫本該「君舉必書」(皇帝的一舉一動都要記載)的史官,這麼大的一件事,竟然含糊其辭地遮過去了。換言之,李世民做了錯事,史官替他擦屁股了!看到這裡,李世民心情應該是頗高興的,但是他不能表現出來。作為一介明君,他應該有大氣量。於是,李世民對房玄齡說:「史官記載歷史,是讓後人記住君王的得失,讓後人從中汲取教訓,怎麼能夠有所避諱呢?」

說完,就命令房玄齡「削去浮詞,直書其事」,即,將那些誇他的話刪去,把玄武門之變如實記載。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比之盛年,晚年的李世民雖然沒那麼兢兢業業,可是他的腦子仍舊清醒,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若不然,李世民令房玄齡將玄武門之變徹底刪去,此事又有誰知?同樣的事情,宋太宗趙光義做的就非常徹底,以至於現如今還有人對「燭光斧影」是否存在模稜兩可。

如此看來,李世民即便是到了晚年,也沒很多人口傳的那般「昏庸」。那麼,所謂的李世民晚年昏庸,究竟「昏」了哪些「庸」呢?

第一,李世民虛心納諫的次數減少。

第二,兒子們爭太子位,侯君集謀反。

第三,李世民將魏徵的功德碑撲倒。

第四,大興土木、建造宮殿。

可是,除了這些,從史書中還能找到什麼過呢?即便是上述的這些「昏庸」之事,真的能夠證明李世民晚年昏庸嗎?

李世民納諫次數減少,一方面是他個人原因,另一方面,那些納諫的老臣大都作古;臣子們要造反,他李世民能攔得住?魏徵在小本本里說李世民壞話,李世民只不過將他親筆寫的功德碑撲倒,有什麼問題?至於大興土木…借用《資治通鑑》對李世民的評價:

「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

功大過微,這種極致的溢美之詞,恐怕歷史上任何帝王都難承其重。可是,司馬光偏偏就將其安在李世民的頭上,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一生都以此話提醒自己,他一生的作為,也都遵此話而行。至於過失,還是讓後人去說道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