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驗血,怎麼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張銘濤兒科醫生 發佈 2020-01-18T01:20:29+00:00

從頭條問答中看到這麼一個問題,感覺蠻有趣的,其實很多時候,驗了血常規也沒法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從頭條問答中看到這麼一個問題,感覺蠻有趣的,其實很多時候,驗了血常規也沒法判斷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只能說,在門診一般的發熱患兒,在有一個初步感染部位判斷的前提下(比如是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小兒腹瀉病等等),或者有疑診疾病(比如懷疑急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川崎病等等),血常規檢查能夠幫助我們來協助指導用什麼藥,比如白細胞、中性粒細胞、CRP這些指標都增高,一般提示細菌感染,白細胞計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增高,一般提示病毒感染。但這些其實並不準確,有很多病例,血常規並不一定是這樣,比如最近冬季流行的甲流和乙流(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病原體都是病毒,血象變化是「白細胞計數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病例淋巴細胞計數明顯降低」(衛計委 流行性感染診療方案 2019年)。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發高燒,可疑流感的,查血可能會出現白細胞正常,但中性比例增高的現象,其實是由於淋巴細胞下降引起的。還有手足口病,此病好發於夏季,也是病毒感染,主要病原體是腸道病毒屬,CV-A6,CV-A16,EV-A71等都是手足口的常見病原體,在重症手足口病例早期識別中,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大於15*10^9/L,並除外其他感染因素。也就是說,重症手足口病例,會出現白細胞計數的增高。(衛健委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 2018版)。 血常規只是一個初步的協助判斷,因為它需血量少,相對便宜,速度很快(一般半小時出結果,如果不查CRP,5-10分鐘就能出結果),臨床應用很廣泛。我們很多時候,對於普通的發熱或者說感染類病人,我們對於查出他到底是什麼病原體的感染的需求並不高(目前是流感的流行季節,對於甲流乙流的篩查還是需要的),很多門診病人,在查體和血常規檢查之後,我們醫生就能給出一個疾病的初步的診斷和初步的治療方案,絕大部分的病人,在這種治療方案下,都可以「治癒」(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自愈的)。



其實,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現在的醫生都只會看檢查和檢驗,不開檢查和化驗就不會看病了」。這句話本身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它折射出了當今的一個醫療現狀,就是大量的檢查和檢驗。這是為什麼呢,本身在西醫的診療體系,或者叫做診療邏輯中,是基於三大方面的,症狀,體徵,輔助檢查,這三大方面是相互支撐,相互配合的。症狀和體徵靠問病史和查體獲得,「有什麼不舒服啊」,「發燒3天」,「咳嗽4天」,「拉稀2天」,這些屬於症狀。「肚子這長了個包」,「身上起疙瘩」等等的,或者查體發現心臟有雜音,腹部有壓痛,這些屬於體徵。另一大類臨床信息的獲得,就是靠輔助檢查,血常規、血生化、胸片、超聲波、CT、核磁、做完手術之後的病理檢查,這些都是屬於輔助檢查。輔助檢查的優勢在於很多時候是「客觀」指標,一個是指導治療,一個是評價治療方案(打官司和醫療鑑定),醫生有時候會進行防禦性的診療,就是為了抵禦醫療糾紛,這其實挺悲哀的,但是又是現實。一個孩子,發熱,白細胞很高,那我就加上頭孢,其實很多病毒感染,白細胞也可以增高,比如前面說的手足口病原,能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EB病毒,都能引起白細胞增高,至於他是細菌還是病毒呢,這件事重要嗎,在頭孢的治療下,他好了,燒退了,複查白細胞降到了正常,對於臨床工作,把病治好了,這就可以了,大家覺得呢?

現在我在臨床看門診的過程中,對於一些比較輕的病人,發熱程度比較低,全身狀態比較好的,如果我沒有打算給他開抗生素的人,我一般是不查血常規的,我會默認這是個病毒感染,即使是細菌感染,如果他一般情況好,燒退的時候吃喝玩都沒問題的話,說明他的身體靠自身的免疫功能是可以耐受這個疾病的,這時候,很多時候是不用藥或者只靠退燒藥就能解決問題。有的病人,持續高熱不退,全身狀態很差,食慾精神都不好,甚至有發紺,意識障礙,休克等表現的病人,肯定是優先收入病房,再進一步進行相對更多檢查,簡單的血常規已經不能支撐他的診療需求。其實,在臨床的門診工作中,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第一要務是能夠識別出危重的病人,其實這件事對於所有的醫務人員或者和病人接觸的人都很重要。不管是醫院的導醫,分診的護士,甚至做小兒推拿的技師,如果能早期識別出危重的病人,都能最快的讓危重患者得到治療。第二件事是保護好自己,一個是避免被傳染到特殊疾病,做好醫療防護,一個是避免醫療糾紛,其實絕大多數病人都是來治病的,來找事兒的是少數,在接診的時候,首先進行一個相對詳細一些的問診和查體,即使有的病人,你一看心裡就有譜,這種病人在臨床中很多見,其實基本上很多病人,在接診的三十秒里,從觀察病人的精神、面色、呼吸,問一下主訴,在醫生的心裡就已經有一個對病情的基本判斷了。當然,我這裡說的是我從事的兒科,有些科室的病人,複雜程度很高。但是基本的,發燒燒多高,燒多長時間,有沒有咳嗽流涕,吃的怎麼樣,有沒有吐,大便如何,尿的多不多,有沒有接種疫苗,家裡其他人有沒有生病,有沒有過敏的病史,有沒有發燒抽風的病史,這些都是要問的,查體心肺都要聽,囟門要摸一下,肚子要摸一下,口腔嗓子要看一下,這個流程要過一遍,即使可能很疲憊,心裡也覺得這些地方沒有特殊的,我也不會為一個咳嗽發熱的病人開消化道相關的藥物,但是這些基本的問診和查體還是要做的,給病人留下一個比較細心的印象。其實很多投訴,只是由於家屬覺得自己被怠慢了,「我們排隊3小時,到了醫生這裡,說了沒有三句話,孩子就聽了聽,就讓我們去化驗,檢查完回來,大夫已經下班了,再看病又得挂號,排隊,等再看完,一個退燒藥就給打發了」,這是經常遇到的情況,這種病人,如果後續治療很順利,那很多時候就過去了,但是如果一旦出現治療不順利,治了三天還發燒,那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投訴,如果更甚,後邊孩子出現病情重大變化,那可能就是一場醫療糾紛了。現在每天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病人,有的病人就屬於完全聽醫生的,你讓我驗血我就驗血,你讓我吃藥我就吃藥,你說住院我就住院。有的病人則屬於有一定的想法,你說查血,他說怕孩子受罪,你說查胸片,他說怕有輻射,「不開檢查就不會治病了」,不是不會治病了,開藥很簡單,各種抗生素,頭孢、阿奇黴素、紅黴素、阿莫西林等等,止咳藥,桔貝合劑、肺力咳、易坦靜、福爾可定等等,感冒藥,氨酚黃那敏、氨酚麻美、氨酚烷胺,還有中成藥就更多了,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藍芩口服液、清開靈、雙黃連、連花清瘟等等,這麼多都是可以應用在發燒咳嗽這類呼吸道感染疾病上的,如果再合併點便秘、腹脹、腹瀉等等的消化道症狀,那能選擇的藥物就又更多了,還有霧化、孟魯斯特、沐舒坦等等治療。我一般是怎麼選擇呢,一般來說,如果沒有查血(這裡涵蓋我覺得沒必要查和家屬拒絕檢查這兩類),我基本不會開頭孢、阿奇這類抗生素的,如果以39℃以上的高熱為主,在流感的流行季節,我會開上奧司他韋,如果痙攣性咳嗽很厲害,有點類似百日咳表現,我會讓家屬去買環酯紅黴素(我們醫院沒有這個藥)。如果合併耳朵疼,我會建議耳鼻喉科會診,如果有中耳炎,建議吃上阿莫西林。當然,也有家屬會自己要求抗生素,非要吃頭孢或者阿奇,他們會覺得,發熱一定是身體某個部分「發炎」了,發炎了就要用消炎的,要不病就好的慢。「上次生病,也是發燒,吃了一天頭孢就好了,」「每次生病不吃頭孢好不了」「我先不吃,但是我想備著點,要是燒的高了,我就加上點」。如果他們堅持非得要,在目前的條件下,我也是會開的,因為家屬現在買抗生素並不難,至少在廊坊的藥店,口服的抗生素很容易買到的(這件事其實是不好的,容易造成濫用,我在上海的藥店買抗生素是要處方的,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朋友是怎麼樣的)。我不給他開,他還是買的到。但是我會說清楚,「你這個病,現在的表現是不需要用頭孢、阿奇這些消炎藥的。」

其實我講這麼多,其實對於不驗血的臨床情況中,如果是發熱為主的呼吸道感染病人,首先默認是病毒感染,因為病毒感染在呼吸道感染中占絕大多數,8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病毒感染(人教版第9版兒科學)。如果合併中耳炎的情況、或者有猩紅熱表現的,發熱、身上紅疹子、草莓舌、扁桃體化膿的,在強烈拒絕血常規檢查的前提下,會考慮細菌感染,可以用抗生素。對於單純的化膿性扁桃體炎,其實有時候是細菌,有時候是病毒,但如果沒有血常規檢查,我也會加上抗生素。如果合併腹瀉,更傾向病毒感染。

講了這麼多,其實在臨床中,很多家屬現在已經能夠接受很多疾病是由於病毒感染引起的,很多情況下不必使用抗生素的觀念了。「但願世間皆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