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何解決不了藩鎮割據?

雲端的世界 發佈 2020-01-18T02:17:14+00:00

歷史上李唐王朝是一個極其強大的王朝,唐王朝的文化在世界上也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門閥黨爭,農民起義。


歷史上李唐王朝是一個極其強大的王朝,唐王朝的文化在世界上也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但是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一蹶不振。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門閥黨爭,農民起義。這些原因使唐朝分崩離析,走向滅亡。其中藩鎮割據最為致命,為何強大的唐王朝偏偏解決不了藩鎮割據呢?

一:唐朝初年,統治集團對藩鎮問題的疏忽。這是因為當時的藩鎮問題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

在中國歷史上,加強皇帝的權力和加強中央的權力一直是政治制度演進不變的目標。唐朝的藩鎮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權力過重,朝廷無法對它進行有效的制約。

遠在漢朝就出現過藩鎮割據。西漢初年的王國問題,其實也是一種藩鎮割據。漢武帝採用主父偃的建議,通過頒布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下定決心要解決王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明白王國實質上就是漢王朝的「國中之國」。王國擁有封地,還擁有建立武裝,設置官員,以及徵收賦稅的權力。這對於中央的威脅是致命的。漢初的「七國之亂」就說明了這一點。

唐初藩鎮問題沒有引起統治者高度重視是因為唐初藩鎮僅僅管轄所屬地區的軍隊。朝廷還委派刺史掌管行政,同時管理一部分軍隊。另外任命一位按察負責考查官吏,安撫民眾視察受災的地區,讓度支管理地方財政,經營主持屯田,轉運使主持調轉糧食。這些官員的設置,將地方權力分開有利於各個官職之間相互牽制。有效的防止地方權力聚集在一個人或某一個集團身上,大大的削減了地方威脅中央的能力。由於唐初藩鎮問題不是過於突出所以並沒有引起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唐初不突出的藩鎮問題,以及統治集團的疏忽也造成了「姑息養藩」。然而當統治集團開始重視藩鎮的時候已經不能很好的控制這些藩鎮了。從唐王朝幾百年的統治來看,「姑息養藩」是不能解決藩鎮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唐朝中後期,藩鎮問題十分嚴重。藩鎮長官不聽中央命令,統治者解決藩鎮問題力不從心

從唐朝統治歷史來看,對於藩鎮問題統治者並不是放任不管,任由其生長。讓它像一顆毒瘤一樣不斷危害唐朝這個肌體。統治者的初心其實是想讓強大的藩鎮勢均力敵相互牽制保持平衡。關內外諸鎮勢均力敵,這樣國家就會穩定。但是這也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一旦這些藩鎮強大起來,朝廷用什麼來鎮壓他們。用諸侯的部隊來鎮壓的部隊,一時之間可行,如果諸侯聯合起來又該怎麼辦呢?唐朝在後期征伐逆反軍鎮的戰爭中經常徵調這些藩鎮的軍隊。但是末期隨著軍鎮長官權力的擴大,朝廷對軍鎮也就失控了。唐末,黃巢叛亂出現了普遍的割據藩鎮。

在這之前其實唐代的帝王對藩鎮的治理都有行動,但是顯得力不從心。一方面朝廷內鬥,黨爭內耗嚴重,中央無法集中力量解決藩鎮問題。對於藩鎮也是剛柔並濟,不趕盡殺絕,所以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唐憲宗繼位後,他看到地方的藩鎮勢力危及到中央集權後,就採取了不少措施進行削藩。唐憲宗是一個有為的君主,他削藩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他派裴度和李愬攻打淮西節度使對淮西地區的用兵。朝廷的部隊勢如破竹,大敗淮西軍,攻入蔡州快速異常。順利的解決了淮西的叛亂,這次平叛給各地藩鎮極大的震撼。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宣武節度使韓弘無不望風而降。

唐憲宗任用裴度,李絳,武元衡為宰相。這些人都很有才能而且他們都是主張削藩的強硬派。朝廷的平叛有效的震懾了各地藩鎮。創造了一個「中興」的局面。

然而唐憲宗的削藩並沒有從根本上削藩,治標不治本。唐憲宗只是在一時壓制住了藩鎮,他並沒有改變軍鎮制度,沒有用先進的制度,有效的法律,合理的官職設置來解決藩鎮問題,這樣的威懾只是一時的。

唐憲宗統治後期,朝政敗壞。唐憲宗自以為建立了不朽的功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漸漸驕奢。他任用奸臣皇甫鎛罷免裴度,信奉神仙和佛教,想求長生不老之藥。除此之外他親近宦官,大臣們又陷入牛李黨爭。朝廷內外烏煙瘴氣,對藩鎮的削弱自然不能提上日程。憲宗之後連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或者實力強大的藩鎮說了算,這兩股勢力自然不允許威脅他們的因素存在。唐王朝的削藩自然也就失去了領袖,沒有一個有為的領袖主持削藩,削藩自然也就寸步難行。所以在唐憲宗以後的帝王在削藩這個問題上力不從心幾乎沒有什麼進展。

三:隨著形勢的變化以及統治的需要唐朝藩鎮數量激增並且越來越難控制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賀拔延嗣被任命為涼州都督,河西藩鎮成為唐朝的第一個藩鎮割據。唐玄宗統治時期,由於均田制不適合唐王朝所面臨的局面,朝廷開始實行募兵制。朝廷大量擴充軍鎮,增設節度使,共設置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開元元年(713年)設置幽州節度使和朔方節度使。開元五年(717年)設置劍南藩鎮節度使。開元六年(718年)設置安西四鎮節度經略使。至玄宗天寶年間,增加至九個節度使和兩個經略,兩個守捉。這樣唐朝的藩鎮就有這些: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嶺南節度使,嶺南五府經略使,長樂經略,東萊守捉,東牟守捉。為了穩定邊疆地區,邊地屯兵四十九萬士卒和八萬匹戰馬,這些軍隊全都歸這些節度使管理。

藩鎮的激增,以及節度使權力的擴大使得地方擁有和朝廷抗衡的實力。中央集權也就成了無稽之談。在玄宗時期就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軍鎮制度擴展到了內地。安史之亂以後,河北,河東,劍南,嶺南依然要駐兵戍守,而西北多戰事。軍隊不僅不能削減還要增多。為了維持地方安定全國設立大大小小許多軍鎮。期初這些軍鎮聽朝廷發號施令,後來不聽命令了也就成了一方割據勢力。

四:藩鎮長官的任命,從中央任命變為藩鎮自己任命。藩鎮長官軍政權力的合一對中央權力權力的挑戰。

藩鎮的權力不是從一開始就那麼大,它的權力有一個變化軌跡。唐初的節度使並沒有太大的權力,他的權力是分散的。唐初節度使只有節制軍隊的權力,至於行政權,財權都有專門的官員掌管。節度使沒有太多的權力,造反的可能性很小。

玄宗時期由於形勢的變化,為了邊境防禦節度使的權力一步步的提了起來,軍權,財權,行政權漸漸的被節度使掌握。起初,節度使軍政大權兩者是分離的。玄宗時期,安祿山利用唐玄宗的寵信實現兩者權力的合一,就這樣安祿山把河北道變成了自己的地盤,擁有了和中央抗衡的實力。軍政大權合一,讓節度使大權在握,自然增大了造反的可能性。尤其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朝廷為了平叛又擴大了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權力的集中和擴大自然增加了他們造反的頻率。

起初節度使的任命來自於朝廷,但是漸漸地這個就被改變了。在憲宗時期,各節度使挑選精銳士兵組成牙兵,這些牙兵只聽命於節度使,屢次發動兵變廢棄舊主立新主。牙兵本來只是充當了節度使使私人衛隊這麼個角色,但是後來勢力急劇擴張,變成一股可怕的力量。從田悅世襲節度使開始,節度使的任命就發生了變化。田悅是田承嗣的侄子,田承嗣將節度使的位子傳給他,開啟了藩鎮世襲之先例。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平盧節度使王玄志去世,他的部將李懷玉殺了王玄志的兒子,擁立自己的親戚侯希逸為平盧節度使,並且得到了朝廷的默認。朝廷的縱容遷就更加助長了牙兵們的囂張氣焰。漸漸地節度使的任命自然也就不出自朝廷了。藩鎮們群起效仿。節度使的任命由軍士們說了算,他們想立誰就立誰。也就出現了兩種任命情況,節度使或者世襲或者由牙兵擁立。

尤其是憲宗後期,朝中的大權漸漸落入宦官手中,宦官和節度使們相互勾結。唐後期,河朔三鎮節度使57人,由朝廷委派的只有寥寥幾人。朝廷在這個問題上也是軟弱妥協的。

五:唐後期帝王對於藩鎮的妥協是解決不了藩鎮問題的關鍵原因

唐初帝王們沒有認識到藩鎮問題的嚴重性,導致這個問題越來越棘手。唐初藩鎮問題不是特別嚴重,玄宗之後開始顯露。儘管唐朝中後期,有憲宗這樣的帝王但還是沒有成功解決這個問題。

唐中後期的帝王,大多軟弱。他們沒有下定決心來改變這個局面,只乞求短暫的和平。唐德宗等帝王對待藩鎮的態度是姑息縱容的,導致藩鎮的勢力越來越大。

他們的縱容姑息的「綏靖政策」也是沒有解決藩鎮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說是關鍵原因。

參考文獻:《新唐書》《資治通鑑》《大唐帝國的興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