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詳細官僚體制和官員品級科普

書迪讀書 發佈 2020-01-18T02:26:43+00:00

基本制度早年朱元璋沿用元朝中書省制度,相當於中央宰相府,設左右丞相。同時罷丞相制,並下諭後世不得復立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

基本制度

早年朱元璋沿用元朝中書省制度,相當於中央宰相府,設左右丞相。胡惟庸謀反案發後,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其政務分給六部。 同時罷丞相制,並下諭後世不得復立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

二十八年敕諭群臣:「國家罷丞相,設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務,立法至為詳善。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

朱元璋經過一系列改革,將權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很多官職間互不統屬,分隸屬於不同系統內,並且權力大小不一,職責範圍內的,七品管四品也是常有的事。不在職責範圍內的誰也管不了誰,最終只能請示皇上定奪。大臣的族親不得任職科道官員,若為僚屬同族需要以下避上,不得在同一部門任上下級關係。

先講行政機構、監察和司法機構、軍事機構三大塊,這是明朝能夠正常運轉的基礎,內閣、宦官、皇親國戚之類的拎出來放在後面講,像僧道官、太醫院等不太重要的官職略過。

行政系統

中央行政機構——六部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中書省和丞相制,直接由皇帝管理六部,即"兵刑工吏戶禮」六部。六部的一把手是尚書,副長官為左右侍郎。 各部下又設清吏司,分司辦事,各部清吏司數量不一。

早年,六部中以吏部、兵部、戶部權力最大 。在這其中,吏部又比其他五部更甚。

吏部

一把手為吏部尚書,六卿之一,掌管天下文官的選拔、封勛、考核等事務,以甄別人才,從而輔佐皇帝治理天下。 自古吏部尚書作為百官之首,位高權重,禮遇無可比擬。

吏部設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內設司務廳,設司務二人,從九品。

下設文選、驗封、稽勛、考功四個清吏司,每司各設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洪武三十一年增加文選司主事一人)。

司務廳掌管催促督察、稽緩(古時制度,各種公文要在時限內處理完)、勾銷、官署文書等庶務 ,相當於秘書處。司務雖為從九品,但十分重要,上呈下達均經其手,也是尚書與下各清吏司間關係的紐帶。

文選清吏司,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主要負責文官的選拔,協助尚書處理官員的升遷、改調等事務。明朝官階文官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一共十八級。連從九品都算不上的稱之「未入流」。 雖然官職權力有大小,但官員的升遷還是按照品階來的。

驗封清吏司,用來協助尚書處理官員封爵、世襲祖蔭、褒獎與封贈、以及相關校對核算等事務。 官員初到任時,還會授予散官。文散官共四十二階:

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升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從三品,初授亞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請大夫。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從五品,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從六品,初授承務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幹出身授宣德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幹授宣議郎。從七品,初授從仕郎,升授正仕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郎。從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職佐郎。正九品,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從九品,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婦之號九。公曰某國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後稱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因其子孫封者,加太字,夫在則否。

稽勛清吏司,用來協助尚書處理官員勛級、名籍、喪養等事務。文官勛級分為十等。正一品,左、右柱國。從一品,柱國。正二品,正治上卿。從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資治尹。從三品,資治少尹。正四品,贊治尹。從四品,贊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從五品,協正庶尹。凡是父母年滿七十,無兄弟,可以退休歸家供養。凡到守喪期間,解職回鄉守孝,並查處那些喪期未滿而做官、隱瞞喪事、居喪時間不足的官員。

考功清吏司,用來協助尚書處理官員的考核、升職貶黜等事務。凡內外官員一經任用,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並自請九年通考,奏請綜合官員稱職、平常、不稱職決定升貶,擬定去留意見並請示皇上裁定。升職不超過二等,降職不超過三等,情節嚴重的便罷免、處罪。 王官、欽天、御用等內監官員不必考察。 正統十一年增加考功司主事一人。

文選司和升遷除授有關,被人稱為喜司;驗封司和襲蔭褒贈相關,人稱為樂司;稽勛司和丁憂病故相關,稱為哀司;考功又涉及降職罰俸,被戲稱為怒司。從這些戲稱裡面,就可以大致看出吏部四清吏司的主要職能。


戶部

一把手為戶部尚書,六卿之一,掌管全國戶籍人口、土地、稅賦(包括鹽稅、船稅、茶稅等)、徭役、寶鈔、倉儲等事務。

戶部設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內設司務廳,設司務二人(從九品)。

下設浙江、江西、湖廣、陝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十三個清吏司,每司各設郎中一人(正五品,宣德後增設山西司郎中三人,陝西、貴州、雲南三司郎中各二人,山東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宣德後增設雲南主事七人,浙江、江西、湖廣、陝西、福建、河南、山西各司主事二人,山東、四川、貴州各司主事一人)。

十三清吏司分章各省之事,同時兼領所劃分的兩京、南直隸北直隸的貢賦,包括各司、衛所俸祿,糧餉、倉儲等事務。

照磨所(稽查文書出入數目),置照磨一人(正八品)、檢校一人(正九品)。

轄管寶鈔提舉司,設提舉一人(正八品),副提舉一人(正九品,後革除),典吏一人(後革除)。同時設有鈔紙局、印鈔局、寶鈔廣惠庫、行用庫,各設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至二人(從九品),負責寶鈔的印刷、存儲、回收等事務,後部分官職被革除。


禮部

一把手禮部尚書,六卿之一,掌管掌天下禮儀、祭祀、宴饗、貢舉等政務。

設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內設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

下設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個清吏司,每司各設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

正統六年儀制、祠祭二司各增設主事一人。後儀制司又增設主事一人,專門用來教習駙馬儀制之事。弘治五年增設主客司主事一人,用來提調監督會同館——朝廷接待賓客的機構。

鑄印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萬曆九年革一人)。

儀制清吏司,輔助尚書管理各種禮文、宗親封賞、貢舉、各種學府等事務。

祠祭清吏司,協助尚書管理祭祀典禮、天文、帝後喪葬、廟諱之事。所有天文、地理、巫師、僧道等登記在冊,一旦造謠被查罪無赦。

主客清吏司,輔佐尚書處理各番國(不是藩國,指外國)朝貢接待以及給賜等事。

精膳清吏司,輔佐尚書處理宴饗、食品餐具、美酒膳食等事。


兵部

一把手兵部尚書,六卿之一,掌管軍籍、軍隊訓練、軍官選拔、升遷調配等事務;

兵部設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內設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

下設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個清吏司,每司各設郎中一人(正五品,正統十年,增設武選、職方郎中各一人。成化三年,增設車駕郎中一人。萬曆九年全部廢除)、員外郎一人(從五品。正統十年增設武選司員外郎一人。弘治九年增設武庫司員外郎一人,後都廢除。嘉靖十二年,增設職方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正六品。洪武、宣德間,增設武選司主事三人,職方主事四人。正統十四年,增設車駕、武庫主事各一人,後革除。萬曆十一年,增設車駕主事一人)。

兵部下轄會同館(明代會同館有郵驛職能),會同館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大通關大使、副使各一人(俱未入流)。

武選清吏司,負責衛所士官選拔任命,升遷調配、世襲、功賞等事。武官勛級分六品十二等:正一品,左、右柱國。從一品,柱國。正二品,上護軍。從二品,護軍。正三品,上輕車都尉。從三品,輕車都尉。正四品,上騎都尉。從四品,騎都尉。正五品,驍騎尉。從五品,飛騎尉。正六品,雲騎尉。從六品,武騎尉。

武散官,共三十階

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從二品,初授鎮國將軍,升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正三品,初授昭勇將軍,升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升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正四品,初授明威將軍,升授宣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從四品,初授宣武將軍,升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正五品,初授武德將軍,升授武節將軍。從五品,初授武略將軍,升授武毅將軍。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從六品,初授忠顯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職方清吏司,掌管地圖、軍隊制度、城池疆土守衛、簡選訓練、征討等事。

車駕清吏司,掌管鹵簿、儀仗隊、禁衛、驛站、馬匹等事。

武庫清吏司,掌管兵器、符契、軍籍、武學、柴薪及皂隸等事。


刑部

一把手刑部尚書,六卿之一,掌管天下刑法、罪犯服役、勾覆、關卡禁令等事務;

設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內設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

下設浙江、江西、湖廣、陝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十三個清吏司,每司各設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正統六年,十三司各增設主事一人。成化元年增設四川、廣西二司主事個一人,後革除。萬曆中,又革湖廣、陝西、山東、福建四司主事各一人)。 十三司各掌其所轄區域刑獄之事,兼領京府、直隸的刑獄之事。

設照磨所,置照磨一人(正八品)、檢校一人(正九品)。 照磨所照對印刷文卷、記錄賊贓贖金。

設司獄司,司獄六人(從九品)。 司獄負責統率獄卒,管理囚犯。


工部

一把手工部尚書,六卿之一,掌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務。

設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內設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

下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個清吏司,每司各設郎中一人(正五品,後增設都水司郎中四人)、員外郎一人(從五品。後增設營繕司員外郎二人,虞衡司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正六品。後增設都水司主事五人,營繕司主事三人,虞衡司主事二人,屯田司主事一人)。

下轄營繕所,所正一人(正七品),所副二人(正八品),所丞二人(正九品)。

文思院,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

皮作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後革)。

鞍轡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從九品,隆慶元年,大使副使俱革)。

寶源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嘉靖年間革)。

顏料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後革)。

軍器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從九品,後革一人)。

節慎庫,大使一人(嘉靖八年設)。

織染所、雜造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從九品)。

廣積、通積、盧溝橋、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大使各一人,副使各一人。

大通關提舉司,提舉一人(正八品,萬曆二年革除),副提舉二人(正九品),典史一人(後來副提舉、典史都革除)。

柴炭司,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從九品)。

營繕清吏司,掌管土木興建等事務。 所有宮殿、陵寢、城郭、壇場、祠廟、倉庫、官舍、營房、王府邸第的工程,聚集工匠會聚材料,按時監督工程。

虞衡清吏司,掌管山澤採集捕獵、制陶冶煉的事務。

都水司掌管橋樑道路修整、車船製造修理、織造、券契、度量衡等標準的制定等事務。

屯田司掌管屯墾、抽取賦稅、薪炭、夫役、墓碑的制定等事務。


翰林院

一把手翰林學士,掌管各種文書相關之事,包括講讀經史、編纂史書、皇帝實錄、玉蝶等,作為皇帝的顧問,評議和制定詳細的制度和文書。

學士一人(正五品);

侍讀學士二人(從五品)、侍講學士二人(從五品侍讀)、侍講二人(正六品),負責講讀經史之事。

《五經》博士九人(正八品,都為世襲),各自負責專門一經的講讀,後來特別賜予聖賢先儒的後世子孫世襲,不管理院中事務。

典籍二人(從八品),侍書二人(正九品,後不常設),掌管皇帝文書以陪侍天子;

待詔六人(從九品,不常設),等待皇帝詔命以備應答;

孔目一人(未入流),掌管文移之事; ;

史官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負責修撰國史。凡是天文、地理、皇室宗族、禮樂、兵刑各種大政事,以及詔敕、書信檄文,批答王言,都登記並謄錄,以預備編纂實錄之用;

庶吉士(無定員),在翰林院讀書,由學士一人教導他們,萬曆以後,由吏、禮二部侍郎二人教授,從他們的教導員就可以看出庶吉士註定前途無量。三年試學,留下的會充任翰林官,作為天子近臣。沒有留下的,也會授予給事中、御史,或州縣官等官職。

明朝獨創內閣制度

講完翰林院,接下來就可以介紹明朝最重要的內閣制度。因為早年朱元璋從翰林院中選出一些優秀的文臣充任華蓋殿(後為中極殿)、文華殿、謹身殿(後為建極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的殿閣大學士(都為正五品),充當皇帝顧問。 朱棣時期開始讓翰林大學士預機務 ,常侍天子殿閣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閣。 早期閣臣繼續署理翰林院事,公文的稱呼也為翰林院,後稱內閣並專值內閣事務。

內閣做什麼的?已經有六部了,為何要設立內閣?朱棣的話說的最明白:

六卿理政務,翰林職論思。

廢除丞相制後,將宰相的政務分於六部,但無法完全代替宰相,因為六部負責的只是其中的具體某一個方面,各自為政,互不統屬,缺少能統籌和決策的人,這樣所有的事都壓在皇帝一人身上了,朱元璋的勤政也是出了名的,但並非所有的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樣有過人的能力和旺盛的精力。

所以朱棣時期開始讓翰林大學士開始參與軍機要務,思考治國方略等。而原本六部繼續處理日常的政務,作為權力的具體執行層。更多的扮演的是決策和統籌的角色。後有六部尚書侍郎或詹士兼大學士入內閣者,其地位也在六部之上。

具體職務涉及提出好的政策方案、廢除陳規、規諫皇帝、查核奏章、票擬批答,草擬詔書、史書編纂等,保證各部門事務正常運作。

後期皇帝越弱,對於內閣的依賴也就越強,閣臣的權力也就越大。嘉靖以後,朝位班次,在六部之上。 特別嚴嵩和張居正時期,壓制六卿,儼然已是真宰相了,只不過有實無名而已。

英宗開始,內閣擁有「票擬」的權力,即將全國往來奏章寫好批閱建議,皇帝照著用紅字抄一遍就可以了,稱為「批紅」。後期怠政、懶政的皇帝太多,「批紅」的權力也交給司禮監,雖然宦官不能隨意更改「票擬」內容,但旨意生效必須要批紅才可以,所以後來形成了閣臣和宦官互相制約的局面。

由於內閣的淵源與獨特性,很多點都可以獨立成一篇論文了,這裡不展開,以後在其他問題中詳細作答。

三公三孤

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為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用來輔佐皇帝治理國家,位高權重,無定員專授。 但明朝沒有設置職事,也沒有設置下屬和辦公的地方,只是作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宣宗之後基本上是虛銜。 下面這段小故事直接說明了這一點:

正統七年,翰林院落成,學士錢習禮不設楊士奇、楊溥公座,曰「此非三公府也」,二楊以聞。乃命工部具椅案,禮部定位次,以內閣固翰林職也。

中書科

中書舍人二十人(從七品),入值文華殿東房中書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書舍人,內閣誥敕房中書舍人,制敕房中書舍人(都為從七品,無定員)。

中書舍人負責寫誥敕、制詔(皇帝詔令分為制、詔、誥、敕等,此處不展開)、銀冊、鐵券等事務。

行人司

跟名字一樣,是個專門跑腿的機構。像頒行詔赦,冊封宗室,撫諭諸蕃,徵聘賢才,與夫賞賜、慰問、賑濟、軍旅、祭祀、遣送囚徒等事,奉旨而行。

設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司副各一人(從七品),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


通達下情的主要部門——通政使司

通政使司,又名通政司,一把手為通政使,位列九卿。朝廷內外奏章都要先送達通政司,然後再上呈給皇帝。 不過先要由通政司進行初次篩選歸類 ,並謄寫副本 ,有問題的駁回,機密或要事文書則立即上奏 。包括天下臣民陳情和建言,冤假錯案,或者各種不法之事,都可以先寫好文書呈遞給通政司,由通政司謄寫記錄訴告緣由,然後再上呈皇帝。

設通政使一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一人、謄黃右通政一人(正四品),左右參議各一人(正五品)。

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通政使只負責收轉文書,但承擔起丞相拆分、整理、遞交各類奏章給皇帝的工作,權力也不小,五軍、六部、都察院的奏章,包括機密要事在內,都要先蓋通政司的印信才得以上奏。 商議重要政事、審理重大案件以及會推文武大臣時,通政使也必會參與。


地方行政系統——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設立承宣布政使司,又稱布政司,長官左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行政事務。 另設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獄、都指揮使司掌軍政。這樣一省中就有布政司、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統稱為「三司」,三司互不統屬、各自直接歸屬中央的部門,來分管一省的行政、司法和軍事等事務,遇大事由三司會商。

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從二品),左、右參政(從三品),左、右參議(無定員,從四品)。參政、參議分守各道,以及派遣管理糧儲、屯田、清軍、驛傳、水利、撫民等事務。

下設經歷司,經歷一人(從六品),都事一人(從七品)。經歷、都事掌管收發公文,審查巡按、巡鹽御史的文書,都是使用的經歷印章;

照磨所,照磨一人(從八品),檢校一人(正九品)。照磨、檢校掌管校勘清理卷宗。;

理問所,理問一人(從六品),副理問一人(從七品),提控案牘一人。理問掌管刑罰之事;

司獄司,司獄一人(從九品);

庫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

倉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

雜造局、軍器局、寶泉局、織染局,各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

省下為府,一把手是知府,掌管一府的行政事務。遇大事,需報告巡撫、巡按、布政使、按察使,得到許可才能採取行動。

設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無定員,正五品),通判(無定員,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同知、通判分別掌管一省的清軍、巡捕、管糧、治農、水利、屯田、牧馬等事務。沒有一定的職責,各府所掌管不同,如璽塞、延堡同知又兼管民事,邊疆府通知有多達六七人的。推官主管一府刑罰之事;

其屬,經歷司,經歷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負責收發上下公文;

照磨所,照磨一人(從九品),檢校一人。負責校勘六房卷宗檔案;

司獄司,司獄一人。

府下是縣,一把手是知縣,掌管一縣的行政事務。

設知縣一人(正七品),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屬,典史一人。縣丞、主簿分掌糧馬、巡捕之事。典史負責收發文書。縣丞、主簿,設置革除不統一,但如果編入戶籍的平民達不到二十個里的都裁革。

另設州,一把手知州,掌一州的行政事務。

設知州一人(從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無定員,從七品)。未滿三十里(110戶為一里)的州,同時沒有屬縣,裁減同知、判官,有屬縣的裁減同知。下屬,吏目一人(從九品)。

州分兩類

一為直隸州,視同為府,相當於「省轄市」。

一為散州,視同為縣,相當於縣級市。

不過直隸州和散州的品級都為從五品。

順天府

朱棣遷都北京後,順天府作為首都,和其他府不太一樣,一把手為府尹,掌管京府的政務。

順天府設府尹一人(正三品);府丞一人(正四品),京府二把手,兼領學校事務;治中一人(正五品),協助府尹和府丞管理府中事務;通判六人(正六品,嘉靖後革三人),分別管理糧儲、馬政、軍匠、薪炭、河渠、堤壩的事務;推官一人(從六品),專理刑獄訴訟,並考察下屬官吏;儒學教授一人(從九品),訓導一人。

下設經歷司,經歷一人(從七品),知事一人(從八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從九品),檢校一人。

轄官宛平、大興二縣,各知縣一人(正六品),縣丞二人(正七品),主簿無定員(正八品),典史一人。

司獄司,司獄一人(從九品),都稅司,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

宣課司,四個:正陽門外、正陽門、張家灣、盧溝橋;稅課司,二個:安定門外、安定門。各設大使一人(從九品)。

稅課分司,兩個,崇文門、德勝門。各設副使一人。遞軍所、批驗所,各設大使一人。

在大明府、縣這兩級的政府裡面,具體政務的執行機構叫作「三班六房」。知府和知縣是流官,干幾年就會調走,但三班六房的職位往往為本地胥吏所把持。

里甲是明州縣統治的基層單位。明朝採用里甲制,以戶計,以鄰近的110戶為1里,從中推丁多田多的10戶每年輪流充當里長, 餘100戶分10甲,每甲10戶,輪流充當甲首。輪值的人戶,稱為"見(現)年",不當值的九戶,則稱為"排年"。


監察和司法系統

監察系統包括監察和司法兩大塊

中國古代監察和司法制度自產生之日起就有一個如何定位的問題,在歷朝的權力體系中,君權作為權利頂層,下面一層就是決策、軍事、行政和監察權力,雖然各朝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沒有朝代將司法權緊靠在君權之下的,更多的司法是隸屬於行政部門。如明朝刑部歸在六部內,歸屬於行政系統內,大理寺的地位就更低了。

但司法權作為民生的重要部分,統治者也非常重視,但相比之下更注重監察權。所以立法者希望監察權屬於司法,但又期望其高於司法,這樣的設計方案雖然看起來很矛盾,但也是受時代所限。

了解了這一點之後,接下來的介紹才更容易理解,下面將監察系統和司法系統分開來講:

監察系統

中央監察系統(主要監察中央百官)——六科給事中

六科,即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明代設置諫院 ,六科不再隸屬於其他單位,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

各科一把手為都給事中,專門負責監察六部百司事務,防止六部權力濫用。 各司奉旨處理的事務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並在給事中處五日一註銷,核查是否按時完成。 六科雖然對應六部,但重大事務都可以通奏,不過事情屬於某一科,則以某科為首。

另外作為皇帝近侍官員,有規諫、補闕、拾遺等言諫的職責和權力。 六科同時掌「封駁」權,皇帝的詔令有錯誤過失的地方,直接封還執奏;下臣上奏的奏章,駁正其錯誤的地方。 如果由宦官傳旨一定要先覆奏,再次得旨後方可行動。 廷議大事、大臣廷推、大案會審,六科都會參與。

六科,各設都給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都 給事中各一人(從七品),吏科給事中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都為從七品,後人數增減不一)。


最高監察機關(主要監管地方百官)——都察院

長官是左都御史,又稱總憲,和六部尚書並稱為七卿。主要負責糾察彈劾百官,辯明冤枉,提督各道官員,充當天子的耳目風紀的部門。凡是奸臣弄權、結黨營私、擾亂朝綱、貪污受賄、學術不正、上書陳言亂改祖宗法制等的行為,一律上奏彈劾。 凡御史犯罪,罪加三等,凡貪贓受賄從重論處。

設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僉[qian]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

經歷司,經歷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

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檢校一人(正九品)。

司獄司,司獄一人(從九品)。


地方監察官——十三道監察御史:

都察院將全國分為十三道(宣德十年罷原置交阯道),設立十三道監察御史,計有浙江(10人)、江西(10人)、河南(10人)、山東(10人),福建(8人)、廣東(8人)、廣西(8人)、山西(8人),雲南(11人)諸道,共置御史一百十人;均為正七品。

十三道監察御史負責監察彈劾內外文武百官違法失職之處,或當面彈劾,或寫奏章彈劾。

十三道監察御史中選出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鹽、茶馬、巡曹、巡關、攢運、印馬、屯田等御史,帶天子巡視地方政務、軍隊數目、鹽、茶、馬等相關事務。

十三道監察御史因與六科給事中地位和職責相近,被合稱為「科道官」。

都察院總領朝廷法紀,所見所聞皆要糾察,可以風聞言事;六科給事中側重中央監察,主要針對六部;十三道監察御史側重地方監察,主要針對各府,彈劾要講究真憑實據,不得亂寫虛文詆毀別人。


中央臨時派出地方監察官——巡按

明朝開始正式確立御史巡按制度,從十三道監察御史中選派巡按御史。選派巡按御史十分嚴格,每名巡按御史的產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選出兩名候選人,引至皇帝面前,請皇帝欽點一名。十三道監察御史平時歸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職能時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對皇帝負責。

巡按御史職責是代天子出巡,代表皇帝行使監察權,「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視地方,一般不理其他事務,專門負責監察地方政務,權力極大。 在一些文學作品中被稱為「八府巡按」,來塑造巡按御史的威風形象。

巡按沒有固定駐地,要巡視遍歷各地,但各地都設有一座「巡按察院」作為辦公室。


地方臨時派出官職——巡撫(後常駐)

都察院還設立了一個臨時外派的制度,即為巡撫制。

一省「三司」職責分明,互不統屬,互相制衡,但遇事互相推諉,缺乏一個統籌的角色,所以設置巡撫來協調、統領三司,撫政安民,這也是取「撫」字的含義。巡撫原為都察院臨時派遣,後來發現地方矛盾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宣德年間成為了常駐的地方大員了。

一般左職在朝,右職在外。所以一般外派到地方的都為都察院的右都御史或右副都御史、右僉都御史。加派的職銜有總督,有提督,有巡撫,有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及經略、總理、贊理、巡視、撫治等。

巡撫可以解決一省之事,兼要處理軍務加提督銜。設有總兵的地方加贊理或參贊銜以協管軍務。轄管地方多事務重要的時候,加總督銜。其他還有整飭、撫治、巡治、總理等官銜,都是因具體事務而臨時加派。

辦公室場所被稱為「巡撫都院」。


司法系統

提刑按察使司

三司之一,長官提刑按察使,負責審查一省的刑罰事務,平反冤獄,懲罰貪官污吏,從而澄清吏治。 遇大案與其他二司一起會商,並報告給巡撫和巡案,聽命於刑部和都察院批示。

按察使一人(正三品),副使(正四品),僉事(無定員,正五品);

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正八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正九品),檢校一人(從九品);

司獄司,司獄一人,從九品。

因為明朝不能越級上告,訴訟必須由下至上,事情急迫的,可以擊打聞鼓。所以,我們從下往上介紹。

百姓一般出現矛盾了,要先找鄉里里老進行解決,解決不了才能告到縣衙,縣衙解決不了才能告到知府那,知府解決不了才能告到提刑按察使司那。越級上告不但要挨板子,而且還會發回上級審理。

提刑按察使司是省一級的司法機構,其長官提刑按察使掌管全省的刑名案件,其審理權限僅僅限於徒刑以下(包括徒刑)的案件,徒刑以上的案件必須報到刑部審理。

還可以告到巡撫和巡按那裡,但如果案件不涉官,他們不會親自審理,還是轉給上級單位。

凡是軍隊、官吏和宗室、勛戚等犯法的,按照法律條文知罪並請皇上定奪。昭獄必須依據爰書來定罪,不得逢迎皇上旨意。

凡是死刑、處決和秋後問斬的,必須三次覆奏。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的死囚,每年都要審查。每五年會派官員,審查冤案和積案。

中央司法系統——三法司

再往上就是三法司了,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機關組成三法司,會審重大案件,稱為三法司會審;遇有特大案件,則由三法司會同各部尚書、通政使進行「圓審」;皇帝親自交辦的案件,由三法司會同錦衣衛審理。死刑只有三個部門一致同意了,再請皇上勾決了才能執行。

與唐宋不同,大理寺專管覆核而不掌審判,最高審判權歸於刑部。三法司的分工如《明史·刑法志二》所說:「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


司法覆核機關——大理寺

一把手大理寺卿,位列九卿。大理寺對已經審判定案的案件進行最終的覆核。 有問題的駁回再審,一直有異議的最後會九卿進行會審,最後還有異議的則請旨發落。 是各類冤假錯案的最後一道門檻。

設卿一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寺丞各一人(正五品)。

內設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

下設左右二寺,各有寺正一人(正六品),寺副二人(從六品)、評事四人(正七品)。

左、右寺設定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事覆核之事。


軍事系統

中央最高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

朱元璋為了制約軍權,將大都督府一分為五,是為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統稱為五軍都督府。各都督府掌軍隊相關事務,統領各自的都司和衛所。

每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賞功臣掛的虛銜)。 擔任都督銜的基本上都是公侯伯,由老將擔任的非常少。

內設經歷司,掌握往來文移之事,經歷一人(從五品),都事一人(從七品)。

總兵官,遇征伐則臨時任命,後為常駐,具體由實授或暫時署理的三等都督(左右都督、都督同知、和充任都督僉事的公侯伯)擔任。

遇到大型征討的時候,武將們掛各種封號的將軍、大將軍、前將軍、副將軍印,帶兵出征,回來後歸還軍權。

武官的選授、升遷調配等,都由所在部門先上報都督府後,再移交兵部,兵部決定後,移交都督府,再下達到都司和衛所。首領官員的選授,則交由吏部負責,具體流程同上。

總兵官、副總兵、參將、游擊將軍、守備、把總,無品級,無定員。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御、領班、備倭等名。

明朝重文官輕武官的現象非常嚴重,五軍都督府內受兵部、吏部壓制,外受制於監軍和督撫,到後期都督元帥像走卒一樣受人驅使。即使總兵官這樣總領一方兵務,見了兵部的人,都要下跪行禮。

地方軍事機構——都指揮使司

都司下設衛指揮使司、千戶所、百戶所。每衛5600人。每千戶所1120人,每百戶所112人。各衛所平時屯守,戰時奉命攻守。


京城防衛

中、東、西、南、北五城兵馬指揮司。各指揮一人(正六品),副指揮四人(正七品),吏目一人。

指揮,巡捕盜賊,疏理街道溝渠及囚犯、火禁之事。凡京城內外,各畫境而分領之。境內有遊民、奸民則逮治。凡親、郡王妃父無官者,親王授兵馬指揮,郡王授副指揮,不管事。

京營

京師設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嘉靖時改三千營為神樞營,由總督京營戎政統領。

京衛指揮使司

又稱京衛,設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

鎮撫司,鎮撫二人(從五品);

其屬,經歷司,經歷(從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從九品),倉大使、副使各一人。所轄千戶所,多寡各不等。

京衛分為上直衛和非親軍衛之分。

上直衛親軍指揮使司,又稱上直衛,共二十六個,由各指揮使統領並直接聽命於皇帝。

非親軍衛並且歸五軍都督府管的一共三十三個。

非親衛軍中不歸五軍都督府管的十五個,其中歸工部管的三個,還有其他非親衛軍十個。

武學

京衛武學,教授一人(從九品),訓導一人。衛武學,教授一人,訓導二人或一人。掌教京衛各衛幼官及應襲舍人與武生,以待科舉、武舉、會舉,而聽於兵部。其無武學者,眾武生則隸儒學。

京營和京衛歷代皆有變動,且涉及到京畿布防的變化,以後在其他文章中畫圖詳細作答,這裡只重點講下,屬於上直衛中的錦衣衛。

皇帝直屬近衛——錦衣衛

原為拱衛司,最終定名為錦衣衛。負責儀仗、侍衛、巡察、緝捕、審理欽犯等事務,由都督、都指揮使統領,不同於其他京衛。 常由勛戚擔任都督來統領,因恩蔭寄祿掛銜的官員沒有定數。

凡是朝會、巡幸,便準備好鹵簿儀仗,率領大漢將軍(明朝廷殿衛士的稱號,早年稱天武將軍,共1507人)等侍從隨行。作為皇帝儀衛隊,衣服華美,遇到祭典等大型活動,身著飛魚服,配繡春刀,侍衛皇帝左右。夜間輪流午門外值班,遇盜賊等行跡可疑之人,秘密緝拿審訊。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

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

鎮撫司,原掌本衛刑名之事,兼理軍匠。朱棣時增設北鎮撫司,專治詔獄,改原來的鎮撫司為南鎮撫司,專理軍匠事務。下設將軍、力士、校尉,千戶,百戶,總旗等官職。

錦衣衛為了邀功請賞而羅織罪名,並且經常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犯人被屈打成招後牽連者甚廣。朱元璋知道後直接廢除了錦衣衛,但朱棣時期又重新開始啟用。


明朝五大寺

明朝的五大寺,不是寺廟,而是衙門。分別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太常寺

一把手太常寺卿,小九卿之一,掌祭祀禮樂之事,管理下屬各管,聽命於禮部。

太常寺設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寺丞二人(正六品);

其屬,典簿廳,典簿二人(正七品),博士二人(正八品),協律郎二人(正八品,嘉靖中增至五人),贊禮郎九人(正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三人,後革二人),司樂二十人(從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九人,後革五人);

天壇、地壇、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帝王廟、祈谷殿、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顯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各設奉祀一人(從七品),祀丞二人(從八品);

犧牲所,吏目一人(從九品)。

太常寺下提督四夷館。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譯書之事。


光祿寺

一把手光祿寺卿,小九卿之一,掌管祭享、宴勞、酒醴、膳羞之事,聽命於禮部。

設光祿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正五品),寺丞二人(從六品);

下設典簿廳,典簿二人(從七品),錄事一人(從八品);

大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各署正一人(從六品),署丞四人(從七品),監事四人(從八品);

司牲司,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一人(後革);

司牧局,大使一人(從九品,嘉靖七年革);

銀庫,大使一人(從九品)。


太僕寺

一把手太僕寺卿,小九卿之一,掌管牧馬之事,聽命於兵部。

設太僕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正德十一年增設一人),寺丞四人(正六品);

下設主簿廳,主簿一人(從七品);

常盈庫,大使一人;

所轄,各牧監,監正一人(正九品),監副一人(從九品),錄事一人(後監正、監副、錄事俱革);

各群,群長一人,後革。


鴻臚寺

一把手鴻臚寺卿,小九卿之一,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外朝百官朝見,外藩諸國上貢等,都由鴻臚寺引奏。

設鴻臚寺卿一人(正四品),左、右少卿各一人(從五品),左、右寺丞各一人(從六品);

其屬,主簿廳,主簿一人(從八品);

司儀、司賓二署,各署丞一人(正九品);

鳴贊四人(從九品,後增設五人),序班五十人(從九品,嘉靖三十六年革八人,萬曆十一年復設六人)。


小九卿

翰林學士、太常寺卿、光祿寺卿、太僕寺卿、鴻臚寺卿、苑馬寺卿、國子監祭酒、尚寶司卿,詹事並稱為小九卿。

國子監

國子監又稱太學,是中國古代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一把手為祭酒,小九卿之一。朱元璋最初設立國子監的目的,一來明初人才匱乏,二來為了防止勛戚大臣等貴族子弟整日遊手好閒,沉迷於享樂,進而為禍一方。將他們送入國子監,學習明體達用之學,即通過對六經、歷史的學習,學會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從而為國所用。那些不遵守教導的,用荊條抽打他,不悔改的,直接流放。

祭酒一人(從四品),司業一人(正六品);

其屬,繩愆廳,監丞一人(正八品);

博士廳,《五經》博士五人(從八品);

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助教十五人(從八品),學正十人(正九品),學錄七人(從九品);

典簿廳,典簿一人(從八品);

典籍廳,典籍一人(從九品);

掌饌廳,掌饌二人(未入流 )。


尚寶司

一把手為尚寶司卿,小九卿之一,掌管寶璽、符牌、印章等。

設卿一人(正五品),少卿一人(從五品),司丞三人(正六品,吳元年但設一人,後增二人)。

東宮大臣

初設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來輔佐和教導太子。並設太子賓客(正三品),來規範太子禮儀,規勸教誨過失。無定員專授。 原為兼官,永樂後都為虛銜,和太子的輔佐教導職責沒有干涉。 後來太子的教導指責主要由詹事府負責。

詹事府

一把手詹事,小九卿之一,統領掌管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經局的所有事務,用來輔佐教導太子。

詹事府設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正四品),府丞二人(正六品)。

下設主簿廳,主簿一人(從七品),錄事二人(正九品),通事舍人二人。

設左春坊,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左庶子一人(正五品),左諭德一人(從五品),左中允二人(正六品),左贊善二人(從六品),左司直郎二人(從六品,後不常設),左清紀郎一人(從八品,不常設),左司諫二人(從九品,不常設)。

右春坊,設官和左春坊對應。

司經局,洗馬一人(從五品),校書二人(正九品),正字二人(從九品)。

左春坊、右春坊和思經局的官員與詹士一起,每日與太子講讀《尚書》、《春秋》、《資治通鑑》、《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等,並以朝中各種軍國大使教授太子,從而學會如何處理政務。兩坊一局的事務由於和翰林院的職能相近,所以經常兼理兩處官職。


皇親國戚

親王郡王

除太子外,皇帝的兒子封為親王,府內設官署,冕服車旗邸第,為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遇到親王都要伏而拜謁,沒有可以與之分庭抗禮之人。親王嫡長子十歲立為王世子,長孫(不一定是嫡孫)立為世孫。

親王的其他兒子年十歲的時候,封為郡王,嫡長子封為郡王世子,嫡長孫授為長孫。

郡王的其他兒子封鎮國將軍,孫子封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封鎮國中尉,五世孫封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的都封為奉國中尉。

這些宗親們出生後要請名,年長後請婚,終生授祿,並給予喪葬費用。

公主郡主

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皇帝的姐妹稱為長公主,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

親王的女兒稱為郡主,郡王的女兒稱為縣主,親王和郡王的孫女稱郡君,曾孫女稱縣君,玄孫女稱鄉君。

駙馬儀賓

駙馬都尉,地位在伯上。凡是婚配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的,都稱駙馬都尉。

其餘婚配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的,都稱為儀賓。

駙馬都尉和儀賓都不能參與政事,不過在明初,駙馬都尉有出任鎮守和掌管府部事務的,不過都為臨時任命。除了恩親侯李貞,永春侯王寧,京山侯崔元,因為恩澤封侯,不在制度之列。

宗人府

皇帝宗室由宗人府來進行管理。設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都為正一品)。負責皇族的族譜——玉牒,定期更新修編宗室子女的嫡庶關係、名封、嗣襲、諡號、婚喪嫁娶等事。 剛開始宗人府由親王管理,後來由勛戚大臣統領,不專門設官,管轄的事情都交給禮部處理。

下設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五品),掌管收發公文等事。

通過宗人府來發掘宗室中有才能之人,並記錄宗室的罪責過失。宗室所有請求訴求由宗人府代為向皇帝轉述。

所有王府內官員不得外調,王室姻親不得授予內廷職位,百官對於宗室藩王,稱官名而不稱臣。只有王官對他的藩王稱臣。

功臣外戚

公、侯、伯三等,專門用來封給功臣和外戚。

功臣授予鐵券(即為免死鐵券,諷刺的是這些手握免死鐵券的功臣及其後代,最終還是被朱元璋弄死了)。封號四等:輔佐朱元璋定天下的,稱開國輔運推誠;幫朱棣篡位成功的,稱奉天靖難推誠(朱棣造反打著就是靖難的口號,給這個封號得有多諷刺);三等稱奉天翊運推誠,四等稱奉天翊衛推誠。武臣稱宣力武臣,文臣稱守正文臣。

功臣和外戚中有才幹又賢能的,充任京營總督、五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南京守備,或者出京擔任鎮守總兵官,否則只是食俸祿陪侍上朝而已。嘉靖八年規定,除非特別恩賜,外戚封爵者不世襲。


欽天監

一把手欽天監監正,負責觀察天文、定農曆、預測天氣、推算天象曆法等古代天文相關諸事,古代天文往往和占卜相關,往往會按天象來定吉凶。

設監正一人(正五品),監副二人(正六品);

下設主簿廳,主簿一人(正八品);

春、夏、中、秋、冬官正各一人(正六品)、五官靈台郎八人(從七品,後革四人),五官保章正二人(正八品,後革一人),五官挈壺正二人(從八品,後革一人),五官監候三人(正九品,後革一人),五官司歷二人(正九品),五官司晨八人(從九品,後革六人),漏刻博士六人(從九品,後革五人)。


女官

設六局一司,六局下又掌管二十四司。 皇帝的衣食住行都有專人負責。

六局:尚宮局、尚儀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寢局、尚功局。

尚宮局。設尚宮二人(正五品,下各局品級同),負責協調中宮行政事務,所有六局收發文書簿籍,都要經尚宮局簽署蓋章。宮外徵用辦事的,由尚宮局負責協辦相關手續。

尚儀局,設尚儀二人,掌管禮儀起居相關的事務。

尚服局,設尚服二人,掌管皇帝穿衣服飾、儀容儀表等相關事務。

尚食局,設尚食二人,掌管皇帝膳食的品種和數量,進奉給皇帝的事務,由尚食先行品嘗。

尚寢局,設尚寢二人,掌管皇帝睡眠就寢相關事務。

尚功局,設尚功二人,掌管督促女紅相關的事務。

一司:宮正司。宮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二人(正七品),女史四人。掌管糾察宮闈、戒令、責罰、貶謫之事。大事則奏聞。女史負責記錄功過。

二十四司

尚宮局下掌管四個司:司記、司言、司簿、司闈。

尚儀局下掌管四個司:司籍、司樂、司賓、司贊。

尚服局下掌管四個司:司寶、司衣、司飾、司仗。

尚食局下掌管四個司:司膳、司醞、司藥、司饎。

尚寢局下掌管四個司:司設、司輿、司苑、司燈;

尚功局下掌管四個司:司制、司珍、司彩、司計。

司記司,設司記二人(正六品),典記二人(正七品),掌記二人(正八品),女史六人。司記司負責宮內各司文書簿籍,登記後簽署蓋章,然後交付執行。(二十四司、典、掌的品級都相同,下不贅述)

司言司。設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宣讀傳達上奏。

司簿司。設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管宮人名籍及俸祿和賞賜。

司闈司。設司闈六人,典闈六人,掌闈六人,女史四人,掌管宮內的鑰匙。

司籍司,設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掌管經籍、圖書、筆札、案幾等相關事務。

司樂司,設司樂四人,典樂四人,掌樂四人,女史二人,掌管音樂相關事務。

司賓司,設司賓二人,典賓二人,掌賓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見、宴會、來賓的賞賜等相關事務。

司贊司,設司贊二人,典贊二人,掌贊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見、宴會、司儀贊唱引導等相關的事務。

尚儀局內設彤史,有彤史二人(正六品),掌管宮闈起居相關事務,了解後宮佳麗們的生辰八字、性格和經期等,從而更好的為皇帝安排臨幸的禮儀和時間,並記錄臨幸的後宮佳麗、時間和場所等。

司寶司,設司寶二人,典寶二人,掌寶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寶璽、符契。

司衣司,設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首飾等相關事務。

司飾司,設司飾二人,典飾二人,掌飾二人,女史二人,掌洗浴、盥洗用具等相關事務。

司仗司,設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凡是朝賀率女官擎執儀仗。

司膳司,設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管烹調相關的事務。

司醞司,設司醞二人,典醞二人,掌醞二人,女史二人,掌管酒醴和侍奉飲酒相關的事務。

司藥司,設司藥二人,典藥二人,掌藥二人,女史四人,掌管醫方藥物。

司饎司。設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掌糧食薪炭相關事務。

司設司,設司設二人,典設二人,掌設二人,女史四人,掌管床上用品的清潔和鋪墊相關事務。

司輿司,設司輿二人,典輿二人,掌輿二人,女史二人,掌車轎、傘扇相關事務。

司苑司,設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四人,掌園囿中花果種植。

司燈司。設司燈二人,典燈二人,掌燈二人,女史二人,掌燈光燭火相關事務。

司制司,設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掌管衣服裁製縫紉相關事務。

司珍司,設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六人,掌管金玉珠寶。

司彩司,設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六人,掌管繪綿絲絮等各種布料。

司計司,設司計二人,典計二人,掌計二人,女史四人,掌管統計衣服、飲食、柴炭花費的事務。

永樂之後,女官的職務都移交給宦官了,只留下尚服局四司。


宦官

宦官又叫中官,現在北京的中關村,就是因為中官村(太監村)名字不雅,才改名為中關村。因為貫穿明朝的始終,而且隨著太監權力逐漸的擴大,人員的增多,權力滲透到明朝的方方面面,是明朝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們放到最後來講。

這裡主要講下十二監、四司、八局、東廠和西廠。

十二監:

朱元璋設置的舊制:每監各太監一員(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員(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員(正五品),典簿一員(正六品),長隨、奉御(無定員,從六品)。

後來皇帝們的改制:

司禮監

設提督太監一人,掌印太監一人,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無定員。

提督太監掌管皇城內所有的儀禮刑名,並管理長隨、當差、聽事等人員,關防門禁,催督光祿供應等事。掌印太監負責內外章奏以及在皇帝面前核對符契。秉筆、隨堂負責章奏文書,照閣票批硃。掌司各自負責所在部門。典簿負責記錄奏章及諸出納號簿。

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力極大,奏章文書均過其手,內閣的擬票要其批硃了才生效,權力如同當朝首輔,後來張居正也要處處討好太監馮保,以便自己的政策能夠有效實施。

內官監

設掌印太監一人,總理、管理、僉書、典簿、掌司、寫字、監工無定員,掌管木、石、瓦、土、塔材、東行、西行、油漆、婚禮、火藥十作坊,及米鹽庫、營造庫、皇壇庫,凡國家營造宮室、陵墓,並銅錫妝飾品、用具以及冰窖等事。

御用監

設掌印太監一人,里外監把總兩人,典簿、掌司、寫字、監工無定員。凡御前所用圍屏、床榻諸木器,及紫檀、象牙、烏木、螺甸等玩器,負責督辦。又有仁智殿監工一員,掌武英殿中書承旨所寫書籍畫冊等,進獻給皇帝。

司設監

設掌印太監一人,總理、管理、僉書、典簿、掌司、寫字、監工無定員,負責掌鹵簿、儀仗、帷幕諸事。

御馬監

掌印、監督、提督太監各一人。騰驤四衛營各設監官、掌司、典簿、寫字、拿馬等人員。象房有掌司等人員。

神宮監

設掌印太監一人,僉書、掌司、管理無定員,負責太廟各廟洒掃、香燈等事。

尚膳監

設掌印太監一人,提督光祿太監一員,總理一員,管理、僉書、掌司、寫字、監工及各牛羊等房廠監工無定員,掌御膳及宮內食用和筵宴等事務。

尚寶監

設掌印太監一人,僉書、掌司無定員,掌寶璽、敕符、將軍印信。只要是要用寶的時候,外尚寶司以揭帖赴監請旨,至女官尚寶司領取,監視外司用完,存號簿後上交。

印綬監

設掌印太監一人,僉書、掌司無定員,負責古今通集庫,並鐵券、誥敕、貼黃、印信、勘合、符驗、信符諸事。

直殿監

設掌印太監一人,僉書、掌司無定員,負責各殿及廊道掃除的事務。

尚衣監

設掌印太監一人,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無定員,負責御用冠冕、袍服及屨舄、靴襪之事。

都知監

設掌印太監一員,僉書、掌司、長隨、奉御無定員,從前負責各監發文、通知、驗對符契之事,後惟隨駕前負責清道,驅走閒雜人等。

四司:

朱元璋舊制: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從五品)。

後來皇帝們改制:

惜薪司,掌印太監一員,總理、僉書、掌道、掌司、寫字、監工及外廠、北廠、南廠、新南廠、新西廠各設僉書、監工,俱無定員,負責所用薪炭之事。

鐘鼓司,掌印太監一員,僉書、司房、學藝官無定員,掌管出朝鐘鼓,及內樂、傳奇、過錦、打稻各種雜戲。

寶鈔司,掌印太監一員,僉書、管理、監工無定員,負責製造粗細草紙。

混堂司。掌印太監一員,僉書、監工無定員,負責沐浴之事。

八局:

舊制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從五品)。

兵仗局,掌印太監一員,提督軍器庫太監一員,管理、僉書、掌司、寫字、監工無定員,掌製造軍器。火藥司屬之。

銀作局,掌印太監一員,管理、僉書、寫字、監工無定員,負責負責打造金銀器飾。

浣衣局,掌印太監一員,僉書、監工無定員。凡宮人年老及罷退廢者,發此局居住。惟此局不在皇城內。

巾帽局,掌印太監一員,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無定員,負責宮內使帽靴,駙馬冠靴及籓王之國諸旗尉帽靴。

針工局,掌印太監一員,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無定員,負責造宮中衣服。內織染局,員同上,掌染造御用及宮內應用緞匹。城西藍靛廠為此局外署。

酒醋面局,掌印太監一員,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無定員,負責宮內食用酒醋、糖醬、面豆諸物。與御酒房不相統轄。

司苑局。掌印太監一員,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無定員,負責蔬菜、瓜果。

提督太監,掌印太監一員,掌班、領班、司房無定員。

東廠

朱棣篡位時很多大臣不服,通過重啟錦衣衛制度來整治這些人,但也知道朱元璋廢除錦衣衛的原因,所以為了防止錦衣衛權力濫用,設置了東廠由宦官來進行監管。但是後期形成了錦衣衛和宦官的「廠衛」體系,變成了比之前的錦衣衛更可怕的存在。

東廠,提督東廠一人(全名「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排名第二或第三的人擔任),權力如同總憲,被尊稱為廠工。掌印太監一員,掌班、領班、司房(無定員)。貼刑兩人,由錦衣衛千戶百戶擔任,負責刺探緝拿刑獄之事。

西廠,提督西廠一人,西廠存在時間短,只有汪直、谷大用擔任過。

南京官職

南京官職不羅列了,因為相比於官職的介紹,整個遷都前後的歷史變遷更有意思,以後在其他文章中詳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