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前沿|唐都醫院高國棟 王學廉團隊聯合電刺激防止海洛因復吸臨床預實驗結果發表在Brain Stimulation

神外前沿 發佈 2020-01-18T02:43:48+00:00

學術前沿第41期 神外前沿訊,近期,空軍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原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高國棟教授(訪談連結)、王學廉教授(演講整理)團隊在《Brain Stimulation》(腦刺激雜誌)上發表了題為《Long-term results after deep brain

學術前沿

第41期

神外前沿訊,近期,空軍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原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高國棟教授訪談連結)、王學廉教授演講整理)團隊在《Brain Stimulation》(腦刺激雜誌)上發表了題為《Long-term results afte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nucleus accumbens and the anterior limb of the internal capsule for preventing heroin relapse: An open-label pilot study》(腦深部電刺激伏隔核和內囊前肢防止海洛因復吸的長期結果:一項開放性臨床預實驗)的文章。

成癮治療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脫毒治療,二是防止復吸,而後者是成功治療的關鍵。傳統戒毒方法在脫毒方面是顯效的,但對防復吸療效不佳,目前缺乏能夠維持長期戒斷的治療措施。

文章連結:https://www.brainstimjrnl.com/article/S1935-861X(18)30308-5/fulltext

源於1960年代的外科手術——腦部毀損成癮相關的核心結構——成為成癮治療新的、探索性治療措施。該團隊2000年首次將伏隔核(NAc)毀損術用於戒毒,術後5年的隨訪結果顯示長期戒斷率顯著高於傳統治療措施。但因毀損術的破壞性、不可逆性,在戒毒的同時,核團相關的正常功能也被影響,部分患者出現如淡漠、動機缺失、記憶力下降等併發症。近些年來,腦深部電刺激(DBS)技術的發展、成熟,讓研究者能夠更安全地探索手術戒毒的可行性。

基於既往多年的毀損手術戒毒經驗,該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伏隔核和內囊前肢聯合電刺激戒毒理論。與以往用於帕金森病的腦深部電刺激系統不同,戒毒腦深部電刺激系統能夠在一根電極上負載兩組完全不同的刺激參數,同步調節伏隔核、內囊前肢兩個腦結構。這就為成癮防復吸治療提供了新的解決措施。

圖一.伏隔核和內囊前肢聯合電刺激戒毒示意圖

研究結果表明:納入的8例受試者中,5例保持了3年以上的未復吸,2例操守6月後復吸,1例失隨訪。保持操守的受試者,對毒品渴求程度的VAS評分顯著降低。同時,伏隔核/內囊前肢聯合電刺激改善受試者的生活質量,緩解抑鬱、焦慮等伴發的精神症狀,提高以前額葉控制功能為主的相關神經元的葡萄糖代謝水平。

研究結果還發現:伏隔核/內囊前肢聯合電刺激實際上刺激的是伏隔核和走行於內囊前肢的內側前腦束的上外側支(slMFB)。聯合刺激後,大部分(6/8)受試者出現刺激誘發的急性反應,包括情緒提升、精力增加、愛笑、說話增多、易激惹等。這些患者大部分(5/6)都保持了未復吸,而未出現刺激急性反應的2例受試者最終都復吸(1例復吸、1例失訪)。提示聯合刺激急性反應的是否出現可能成為預測長期療效的指標

研究推測:伏隔核/內囊前肢聯合電刺激戒毒的機制:電刺激糾正成癮造成的腦組織異常的病理狀態、從而促進受試者保持長期未復吸。具體可能通過改變受試者對毒品異常敏化的動機,調節負性情緒狀態,提高面對毒品誘惑時的自我認知、抑制性控制/決策等功能實現。

伏隔核/內囊前肢聯合電刺激戒毒的臨床療效仍然需要大樣本、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驗證。目前,一項多中心的隨機、對照、雙盲試驗正在該團隊的牽頭下進行,有望回答這一問題。

主要作者

高國棟 空軍軍醫大學唐都腦科醫院院長,全軍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40年來以嫻熟的顯微神經外科技術治療了大量藥物成癮、疑難複雜的顱內和脊髓內腫瘤及血管病病人。在微電極引導定向手術治療帕金森病、微創定向手術戒毒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診治、顱面部血管病和高血運顱內腫瘤栓塞與手術切除的綜合治療等領域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全軍「九五」、「 十五」重大科級成果獎各1項、全軍醫療成果一等獎2項(手術戒毒是其中一項)、二、三等獎各2項、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全軍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及實用專利5項;承擔國家「863」「973」「十一五」支撐計劃、國科金重點、教育部創新團隊及軍隊科研課題30餘項、發表論文400餘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70餘篇;主編參編專著12部,培養博、碩士生140餘名、博士後3名。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獲國家特殊津貼、全軍育才金獎、基層建設標兵、科技銀星等榮譽。

名單| 中華醫學會神外分會功能神經外科學組換屆 組長高國棟

"芳·華"視界| 專訪唐都醫院高國棟:手術已近極限 膠質瘤治療的突破在於新藥和新技術研發

功能神外| 專訪唐都醫院高國棟: 探索DBS治療成癮性腦病 啟動多中心臨床試驗| 張建國點評

[第178期專訪]唐都醫院高國棟: 從小科室到西北地區最大 唐都神外這二十五年做對了什麼

王學廉 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唐都醫院)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擔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功能神經外科學組、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委員會等學術組織的副主任委員、副組長、委員等職務。從事立體定向治療功能性腦病工作20多年,擅長: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扭轉痙攣、痙攣性斜頸、梅傑氏綜合徵)、抽動穢語綜合徵、藥物成癮、藥物難治性癲癇等疾病的神經調控治療。近5 年來,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863」計劃子課題1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課題1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課題7 項,軍隊臨床高新技術課題及陝西省課題10 餘項,累計獲得各類課題資助經費1500 余萬元。「手術戒毒技術」獲得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功能神外| 唐都醫院王學廉:內側前腦束在DBS治療精神疾病中的機制研究和前景研究

[研究]擴散張量成像在運動障礙性疾病腦深部電刺激術中的應用 | 陳宇昆 王學廉

鳴謝:本文資料整理和編譯:陳磊,空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唐都醫院)神經外科博士,主要從事功能性腦疾病:成癮性腦疾病、運動功能障礙、精神障礙等方面研究。

學術前沿 | 2019年瑞金醫院功能神外SCI論文30篇摘要 厭食症研究獲Neurosurgery年度最佳論文

學術前沿| 系統闡釋藥物成癮是否應外科治療 瑞金醫院孫伯民團隊在NSR發表文章

學術前沿| 天壇醫院趙繼宗 張東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闡述國人出血型煙霧病自然病史 發表在Stroke學術前沿| 從側枝循環入手 段煉團隊提出煙霧病新分級系統 發表在Stroke雜誌學術前沿| 清華大學與天壇醫院的一項動脈瘤血流動力學影像研究 登陸Neurology封面學術前沿| 劉福生團隊發現可提高腦膠質瘤化療效果的新型基因載體 發表在國際期刊學術前沿 |陶英群團隊- 陶氏DBS手術評分法發表在World Neurosurgery 填補本領域國際空白學術前沿| 為何膠質瘤復發常累及腦室壁及腦室旁區域 301神外在國際率先發現GBM復發新機制

學術前沿| 發現CAR-T治療膠質母細胞瘤潛在靶點CAIX 美國NIH與華山神外合作研究成果發表學術前沿 | 馮華團隊合作研究發現ATRX缺失腫瘤生長機制 奠定腦膠質瘤特異治療重要基礎學術動態| 宣武醫院張鴻祺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闡釋脊髓動靜脈畸形自然病史 論證早期外科干預價值

學術前沿| 發現FUBP1缺失可致低級別腦膠質瘤發生 康奈爾大學與華山神外合作研究成果發表[學術前沿]探索AVM病因宣武醫院張鴻祺與阜外醫院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證實KRAS/BRAF通路突變在AVM中的核心作用[學術前沿]DC疫苗治療腦膠質瘤臨床試驗結果積極有效 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發表相關研究成果[學術前沿]天壇醫院江濤和港科大王吉光團隊在《CELL》發表以腦膠質瘤惡性進展機制為基礎的藥物I期臨床試驗結果[學術前沿]天津總醫院張建寧團隊首次證實他汀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有效 系中國神外在國際上第一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成果[學術前沿]通過影像技術預測腦幹膠質瘤H3 K27M基因突變機率 清華廖洪恩和天壇張力偉團隊建立人工智慧模型[學術前沿] 探索免疫治療 天壇醫院江濤團隊證實HLA-DR評分與腦膠質瘤侵襲性密切相關[學術前沿]研發乾細胞移植治療腦卒中 北京協和醫院王任直團隊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並舉行項目啟動會[學術前沿]南昌大學一附院洪濤團隊基於內鏡手術在國際上提出顱咽管瘤新分型 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

[學術前沿]重度強迫症手術治療的神經環路機制何在 瑞金醫院孫伯民團隊聯合中科院神經所研究揭示[學術前沿]腦膠質瘤診療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介紹-江濤尤永平王偉民等 | 2017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學術前沿]下丘腦錯構瘤治療新突破 SEEG微創毀損療效優於手術 宣武醫院趙國光單永治團隊在國際上首發相關研究成果[學術前沿第9期]天然蠶絲蛋白「變身」顱骨固定系統 華山醫院毛穎團隊與上海微系統所陶虎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發表[學術前沿第8期]術前如何預測功能障礙發生幾率 天壇醫院江濤團隊首次發現膠質瘤與腦功能區定量位置關係 <6mm是高風險因素[學術前沿第7期]人腦島葉「兼顧」感覺與情緒功能 清華大學王小勤團隊發布論文首次揭示[學術前沿第6期]左耳與右耳"不一樣「 301醫院余新光團隊在"Neuroscience「發文揭示大腦處理聽覺信息偏側化特徵[學術前沿第5期] 腦功能保護要從"區域"升級到"網絡" 解放軍總醫院余新光團隊腦連接組學研究將為腦腫瘤腦外傷癲癇等提供新視角[學術前沿第4期]卒中和TIA復發風險預測又有了新指標 天壇醫院潘岳松 王伊龍 王擁軍團隊連發兩篇力作[學術前沿第3期]探索膠質瘤免疫治療 301醫院余新光 陳凌 劉天懿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利用GBM外泌體構建DC疫苗 獲得可喜進展[學術前沿第2期]探秘腦功能研究制高點 余新光及陳霖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精準重建記憶環路 並發現人類存在海馬腹側聯合等可能性[學術前沿第1期]功能磁共振定位準不准?江濤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膠質瘤與運動區位置關係對於功能磁共振定位的影響 距離4mm是分水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