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李白的小迷弟,杜甫還是小心地提出意見,反倒讓人遐想連篇

小珏說歷史 發佈 2020-01-02T03:08:32+00:00

在這些詩中,不僅有讚美李白才華的「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還有發泄無盡相思的「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但更讓人感興趣的是他刻畫了狂傲的李白形象:「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在中國歷史的詩壇上,李白和杜甫是一對閃耀千古的雙子星座。李詩的豪放瑰麗,杜詩的沉鬱頓挫,是唐詩最華麗的篇章,也讓無數後人如醉如痴。然而,他們在世的時候,雖然都懷才不遇,但兩人的影響力卻是完全不同的。

李白在當時就是全民偶像,唐玄宗親自宣召他入京,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汪倫對他敬仰萬分,從皇帝到平民,各個階層都膜拜他的身影,傳頌著他的作品。杜甫則不同,他的詩歌流傳並不廣泛,也不是眾星捧月的偶像,他沒有「斗酒詩百篇」的天賦,只能以勤能補拙,終成大器。杜甫的地位,那還是在他去世幾十年後,被元稹、白居易不斷推崇之下才樹立起來的。

幸好在那個時代,李白和杜甫不僅相識而且相知,而且還有過共游梁地的經歷,為後人津津樂道。他們的交往之中,杜甫自然是小迷弟,對名滿天下的李白充滿了崇敬之情。在現存十多首寫給李白的杜詩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詩聖的才華,更看到了詩仙洒脫豪放的形象。

在這些詩中,不僅有讚美李白才華的「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還有發泄無盡相思的「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夢李白二首(其二)》),但更讓人感興趣的是他刻畫了狂傲的李白形象:「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然而,對於李白的狂,寫得最為傳神的,寫得最絕的,還是這首七絕《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這首詩的開頭一句,就寫盡了兩人離別的慘狀——「秋來相顧尚飄蓬」。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告別了曾經寄託無限希望的官場。他與同樣不得志的杜甫在山東見面,並且結伴同遊。天寶四年的秋天,兩位大詩人在魯郡分別。杜甫感嘆就此分離後,就會如同飛蓬一樣到處飄蕩。

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是指杜甫認為沒有去求仙,是愧對了西晉那位煉丹大家葛洪。從表面上來看,這似乎格調不高,但實際上卻是為後面做好了鋪墊,我們等下可以繼續解析。

後面兩句,生動刻畫了李白的形象:他痛飲狂歌,狂放不羈,無比豪放,無比瀟洒。可是,杜甫卻用了「空度日」和「為誰雄」,提出了委婉的意見。他雖然崇拜李白,寫過無數詩歌讚頌他,但他卻也認為,這種終日醉生夢死的生活,放蕩不羈的態度,並不應該是李白的全部人生。

那應該是怎樣的呢?對偶像提意見,杜甫自然是小心翼翼的,他的主張就是第二句,那就是應該尋仙問道。從現在看來,這自然也是消極的人生,但是我們應該放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物命運中尋找答案。

與李白不同,杜甫是典型的儒家文人,他崇尚的理念就是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認為,雖然仕途已經斷絕,顯然不能顯達,但完全可以獨善其身。在這裡,獨善其身當然包括了隱居山林,過著陶淵明似的生活,也包括了尋仙問道,過著葛洪一樣的生活。

總之,杜甫是在規勸自己的偶像,並不該自暴自棄,還是應該在精神層面上修煉意志。這樣終日飲酒作樂,到頭來還不是白白消磨時光,遊戲人生,看起來洒脫,卻有什麼作用,到底為了誰呢?

杜甫的勸告,李白肯定聽得懂,可他肯定也沒聽進去。倒是「飛揚跋扈」這個成語,從此走紅。它並不是杜甫首創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唐高宗顯慶四年成書的《北史》之中:「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

在《北史》中,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侯景的桀驁和鷹揚,但在這首《贈李白》中,卻是褒義,它表現了李白的不守常規,狂放不羈。隨後這個成語火了千年時光,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貶義,但杜甫在此處,卻將李白的氣挾風雷的驕子形象,刻畫得生動無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