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中最奇特的古畫,主題全部是「水」,卻讓人百看不厭

小珏說歷史 發佈 2020-01-02T03:08:27+00:00

然而,在故宮博物院參觀,您可能會有幸看到一套非常特別的組畫,它一共由12幅單獨成圖的畫組成,全部的主題都是「水」,讓人驚訝不已。在歷代的畫作之中,水雖然是常見的元素,也是畫作中經常見到的景物,但一般來說都是配角,頂多起到烘托氣氛,渲染環境的作用。然而,這套組畫卻完全不同,它幾乎是

國畫藝術源遠流長,題材廣泛,人物、花鳥、建築、山水皆可以入畫,也都可以成為主題。然而,在故宮博物院參觀,您可能會有幸看到一套非常特別的組畫,它一共由12幅單獨成圖的畫組成,全部的主題都是「水」,讓人驚訝不已。

在歷代的畫作之中,水雖然是常見的元素,也是畫作中經常見到的景物,但一般來說都是配角,頂多起到烘托氣氛,渲染環境的作用。然而,這套組畫卻完全不同,它幾乎是唯一的描繪對象,自然也是唯一的主題,這也引起了眾多文博和書畫藝術愛好者的極大興趣。

這是南宋著名宮廷畫師馬元的絹本山水畫作品,完成於嘉定五年即公元1212年前後。它分為十二個部分,即十二冊頁,我們在此略作說明。

第一頁沒有圖名,而且缺少了一半的畫幅,是一片殘頁。從僅存的部分來看,它所繪製的應該是金秋時節的湖面,遠處的水波輕緩,近處則是密密麻麻的細小浪花。

第二頁叫做洞庭風細,顯然是春和日暖的洞庭湖。波浪柔和細膩,層層推進,最後消失在遠方,形成水天一色的景象。萬頃碧波,浩渺無垠,實在是令人神往。

第三頁叫做層波疊浪,畫面上的波浪洶湧,是奔騰不息的巨浪。第四頁的畫風陡變,它叫做寒塘清淺,畫面是溪水潺潺,迴旋起伏,極富有流動感。

第五頁叫做長江萬頃,刻畫的是長江中下游的奇景。畫面既壯闊又細緻,從大局來看,江水浩浩蕩蕩奔赴大海,無可阻擋,從細節來看,浪花都是同一個方向打著卷,向遠方逐漸虛化。

第六頁的畫面則更具有震撼力,它叫做黃河逆流,繪製的是母親河最壯麗的一刻。黃河疊著巨浪,翻滾咆哮,既向前抬壓,又向後逆涌。這幅畫面氣勢逼人,被公認為最佳之作。

第七頁秋水回波出現了為數不多的其它元素,在浩渺無邊的湖面上,白鷺幾乎貼著微波飛行,讓畫面顯得柔和動人。第八頁雲生滄海也出現了另一個元素——雲。波浪前傾,雲蒸霧繞,仿佛都能聽到退潮時的浪花聲。

第九頁叫做湖光瀲灩,這個湖面與洞庭風細、秋水回波有所類似,湖面依舊比較平靜,只有微波輕輕蕩漾,波光粼粼之中,顯示出世間的安詳靜謐。

第十頁叫做雲舒浪卷,那是在雲霧之下,前浪被後浪簇擁著,中間的波浪最為明顯,這也是滄海洪波的生動刻畫。第十一頁是夕陽西下的湖面,湖面金光蕩漾,一片寧靜祥和。第十二頁細浪漂漂顧名思義,細浪層層,水波不驚,湖面平淡唯有幾隻沙鷗驚起點點漣漪。

後人分析,這很可能是馬遠在宋寧宗時期供職於宮廷畫院時的作品。當時,他每完成一幅畫,都要送去給楊皇后題名。這十二幅《水圖》也不例外,我們看到的名字,除了第一幅有所損毀外,都是當年楊皇后親筆所書。而且,這套組圖很可能是馬遠根據自己的生活感受,繪製的臨摹範本,交給楊皇后賞析臨摹所用。沒想到歷經百年時光,它不但成為了藝術珍品,而且意外打開了一扇門,讓水這個主題得以大行其道。

可以很明顯看出,馬遠根據自己的觀察,結合各種場景之下的「水」所表現的嬌媚姿態,將「水」刻畫得生動形象。這種將情感融入到線條中的高超技法,讓後世讚嘆不已。歷代收藏家都將這幅作品奉為珍寶,包括耿昭忠、梁清標等等在內著名收藏家都曾留下印鑑。明朝首輔李東陽除了在卷首以篆書題寫標題「馬遠水」,更是留下了題跋:

右馬遠畫水十二幅,狀態各不同,而江水尤奇艷。出筆墨蹊徑之外,真活水也。

到乾隆時期,這幅名作進入清朝內務府,成為故宮舊藏。在清末民初,它流出皇宮,最終被朱光先生。後來,故宮方面出面,以清初四僧之一漸江名作《秋山雙瀑圖》將其換回,也算是物歸原主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