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述諸葛亮

西凌詩社 發佈 2020-01-02T03:10:52+00:00

而三國時代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之時,對劉備的分析和預測的那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進行著,直至最後司馬氏取代曹魏建立了晉朝,結束了三國的內亂紛爭,走向統一。

《評述諸葛亮》文/衡茂

縱觀整個三國演義,其靈魂人物非諸葛亮莫屬。而三國時代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之時,對劉備的分析和預測的那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進行著,直至最後司馬氏取代曹魏建立了晉朝,結束了三國的內亂紛爭,走向統一。

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建立,其功績之大是無疑的。我們先來分析分析諸葛亮:當初的諸葛亮,雖然乃一介布衣,躬耕於南陽,但是其才華橫溢,已經是聲名遠播了。為什麼他卻沒有選擇輔佐曹操、孫權、袁紹、劉表等這樣一批權傾朝野,威震一方的諸侯?諸葛亮為什麼偏偏就選擇了當時被曹操攆的到處亂跑的劉備呢?竊以為,有如下幾點:

1、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時候,那是非常的狼狽。被曹操攆的到處亂跑不說,而且居無定所,老婆孩子跟著顛沛流離。雖然手下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萬人敵的當世武將跟隨,但是卻沒有一個真真正正拿得出手的謀士輔佐。即便是有徐庶的輔佐,事業剛有起色,有了自己一塊根據地。誰曾料到,曹操只是玩了一個陽謀,扣留了徐母,就讓以孝為先的徐庶,即使面對劉備的聲淚俱下、萬般挽留,也不得不揮淚離開劉備,投奔曹操。這種局面造成了劉備帳下多勇猛有加的武將,卻沒有統領將士,排兵布陣,具備謀略的帥才。攻城略地,不在話下,但是要想守住城池,穩定基業就成問題。即便在陶謙手裡得到了徐州,還是守不住,最終失去安身立命之所。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正當時,以其當世無二的謀略,一去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2、劉備當時雖然很狼狽,也至於被曹操攆得到處亂跑,自己連個棲身之地都沒有。但是劉備也算是屌絲逆襲的榜樣:他開始是賣草鞋的,但其一出道就打著讓「漢室中興」這一口號,同時把自己祖上的招牌打了出來(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要知道劉勝是一個風流倜儻之人,兒子就有120多個,即使想考證,也是無從下手)。後來經過轉彎抹角的扯上了皇家關係,漢獻帝為了培植心腹,對抗曹操,也就順水推舟,認下了這門皇親。於是乎,劉備居然成了皇帝的遠房叔叔,變成了讓人敬仰三分的劉皇叔。

3、劉備的皇叔美名和仁義美名,在當時人盡皆知,響徹雲霄。相比曹操、孫權(袁紹、劉表碌碌無能,諸葛亮根本不屑考慮)來說,劉備是漢室血脈,路數正統。只要豎起「匡復漢室」這一面旗幟,師出有名,自然就是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天下英雄,正義志士,就會匯聚在劉備帳下。諸葛亮雖然躬耕南陽,卻自比管仲樂毅,選擇劉備進行輔佐,名正言順,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形象。

4、諸葛亮名聲在外,曹操、孫權肯定有所耳聞,本著「網羅天下人才,盡為我所用」的理念,肯定也曾派人來請過諸葛亮,讓其出山為自己效力。只是不太重視,沒有多大的誠意。而且,曹操、孫權因為起點高,本身又是狂妄之人,遇見桀驁不馴的諸葛亮,難免會想:我狂就算了,你丫的,恃才傲物,比我還狂,這還了得。很有可能讓其坐冷板凳,晾在一邊。最讓諸葛亮看中劉備的是,當時的劉備非常的落魄,手下雖然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一批勇猛的、能征善戰的將軍,但是不懂排兵布陣,缺少一個統一指揮這些將軍打勝仗的帥才。而且,劉備相比於曹操、孫權來說,起點低,最不缺乏的就是誠意,遇見了諸葛亮,只會說:諸葛先生大才,我對你的景仰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於是親自上門,三顧茅廬)。

5、諸葛亮是聰明之人,懂得「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道理,要不然怎麼配得上他的才能。正是看到了象曹操、孫權、袁紹、劉表等這些大軍閥,當時都有一定的軍事、經濟實力與地盤。手下兵多將廣,自然也網羅了天下眾多謀士。人家手下都是人才濟濟,自己去的話,容易受到排擠,其才能容易遭到埋沒,沒有多大的發揮餘地。而且,即使給其發揮空間,也是競爭非常激烈,要想在眾人面前脫穎而出、嶄露頭角,肯定會受到打壓。要想混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肯定是非常的困難。何況這些人除了碌碌無為就是來路不正,大多都是只想多擴大點自己的地盤,多撈點好處罷了(曹操、孫權都是後來才有了野心的。)

6、諸葛亮的另外兩個兄弟,混得也不錯。一個是諸葛誕,當時已經在輔佐曹操。另一個是諸葛瑾,當時在輔佐孫權。諸葛亮是絕頂之人,知道伴君如伴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一旦功成名就、天下大定的時候,卸磨殺驢、過河拆橋的君臣事例,比比皆是。本著「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的理念,本著延續諸葛家族的理念,諸葛亮也不會去輔佐曹操或者孫權,只會選擇輔佐劉備。


但是當劉備真的是走投無路來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的時候,諸葛亮又懷疑起了劉備的誠意,怕自己所託非人。萬一劉備只是看中了自己的名聲,只是網羅旗下而不委以重任,那也沒有什麼施展抱負的機會。於是就來了個避而不見,讓劉備三顧茅廬,考驗其是否有誠意。(象曹操、孫權、袁紹、劉表至多是派了一個人來請,請不動就算了。)而劉備呢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誠意,當然只有自己親自出馬,每次都帶上結義兄弟關羽、張飛登門拜訪。諸葛亮看到了劉備的誠意,於是在其第三次光臨茅廬的時候,就和劉備見面了。


通過推心置腹的交談,劉備誠心誠意請其出山輔佐,成就一番大業,終於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也通過三顧茅廬對劉備的考驗,知道劉備對自己是真誠相待,自然感激涕零,一心一意跟隨劉備。於是諸葛亮就為劉備未來發展(其實也是諸葛亮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描繪了一個宏偉的藍圖:曹操、孫權、袁紹、劉表這些人中只有曹操和孫權最有實力,未來就是和曹操、孫權爭天下。然而曹操占據了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占據了地利,擁有江東六郡。而劉備呢,只有占據人和了。以「匡復漢室」為口號扯起一面大旗,以忠孝仁義為招牌接納各路英雄共圖大業。具體的做法就是:荊州乃富庶之地,劉表碌碌無能可先圖之。然後進攻暗弱的劉璋奪取西川,建立根據地,安撫南中少數民族地區,鞏固穩定的後院。再聯合江東孫權,共同抗拒北方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最後是枕戈待旦,積蓄力量,時機成熟就問鼎中原。


諸葛亮的這一番宏偉藍圖也打動了劉備,於是就對諸葛亮委以重任,全面掌管帥印,統一調度,指揮兵馬錢糧。後來的歷史進程也正如諸葛亮預測的那樣進行著,只是諸葛亮太能幹,太有才了。事事都想著要事必躬親,身體力行,以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劉備也正是看到諸葛亮太有才,太能幹了,也看到了兒子劉禪的無能,對其不放心。所以在臨終前首先挑明了,讓諸葛亮在必要之時候可以取代劉禪自立為王,只是不要忘記要「匡復漢室,讓漢室中興」這一遺願。還讓劉禪當著其他託孤重臣的面,認諸葛亮為相父,堵住了諸葛亮的退路,讓諸葛亮即使有取代劉禪的想法和能力,也沒有了藉口。

論人口、軍事和經濟實力,在三國當中,曹魏是最強大的,實力占據七成。孫吳其次,實力占據兩成。蜀漢最弱,實力占據一成。然而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諸葛亮連年征戰,既要討伐曹魏,又要防範孫吳。雖然有點窮兵黷武,但也是以攻代守,在夾縫中生存,為蜀漢政權爭取休養生息的時間。其實這就是他自己給自己劃的框框,既然當時隆中對的時候就打出了「匡復漢室」這一招牌,哪怕國力再不濟也只有硬撐著,以至於沒有很好的培養後備人才,導致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到了最後,諸葛亮也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劉備的知遇之恩。這,也就是諸葛亮的宿命了。

徜徉情感天地,品味詩與遠方

運營:衡茂

西凌詩社,專注原創,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