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我談戀愛

insight視界 發佈 2020-01-19T04:03:48+00:00

教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學習談戀愛太有必要了!01自我覺察在斯坦福這門戀愛課上,我首先學到了,Know Thyself 。

文 | 段小蕾

From 我也不知道哇

《奇葩說》第六季有一個辯題:大學要不要開設戀愛必修課?

看到這個題目,我忍不住脫口而出:當然要!

教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學習談戀愛太有必要了!

我這樣說,是基於親身體會。我在斯坦福就上了一門戀愛課:《培養健康的戀愛關係》(Cultivating Healthy Romantic Relationships)。

本是偶然發現,好奇去聽,卻有非常驚喜的收穫。我學到的是處理關係的情商,並不限於戀愛關係,適用於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歸根到底,是與自己的關係。

這門課對我最重要的影響在於教會我停止自我評判,有效管理焦慮情緒,提升了幸福感。這方面的感悟值得另寫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本文主要寫戀愛關係吧。

01 自我覺察

在斯坦福這門戀愛課上,我首先學到了,Know Thyself (了解你自己)。

原來了解自己的脾氣秉性、價值觀、需要和不要,對健康的親密關係如此重要!

在課上,老師帶著我們做了一個練習:說出讓你一碰就炸的「敏感按鈕」是什麼。同學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說,別人遲到一點點,他就怒不可遏。有的說,如果發現伴侶抽菸,必須分手。有的說,要是短消息24小時沒有回覆,就會拉黑對方。

老師又讓我們進一步去想,為什麼這個點如此敏感,不可觸碰。

聽了同學思考之後的解釋,原來「遲到」被解讀為「對方不重視自己」,「不被重視」是最痛的,源於上中學時被在意的人視而不見,在心裡紮下一根刺;「抽菸」被解讀為「沒有自制力」,而「沒有自制力的」抽菸酗酒鬧事的父親,曾給她的原生家庭帶來無限傷痛。

每個敏感點的形成,都不是沒來由的。我們曾經無數次被有意無意地按到「敏感按鈕」,像只受傷的小獸,對外表現出憤怒、攻擊性,用過激的反應試圖讓對方也嘗嘗痛的滋味。回想一下,我們有沒有因此,傷害了親人、愛人、朋友,破壞了你珍視的關係,甚至留下人生遺憾?

然而我們可能從未意識到自己有「不可觸摸之痛點」,更沒有去想過背後的原因,遑論主動告知和解釋這個敏感點,防患於未然,避免去觸發按鈕。

課上這個練習,幫助我們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覺察是第一步,意識到之後能夠把它開誠布公地說出來,是脫敏的開始,那麼這個「敏感按鈕」帶來的痛楚可能會越來越弱。

比如,你覺察到,自己對遲到過於敏感,是因為中學時被某個人忽視對待。一個人的行為邏輯並不能代表所有人。如果對方遲到,你沒有了解原因,就直接斷定對方是輕視你,這個判斷合理嗎?如果對方並不是輕視你,你是否會暴怒呢?想清楚這些,下次碰到遲到,也許就不會觸發過激反應了,慢慢地遲到這個「敏感按鈕」可能會脫敏,不會再傷害你。

比較一下這兩個場景:

場景一:A和B是戀人,A發現B正在抽菸。

A: 你竟然抽菸!太沒有自制力了!連煙都戒不了,你還能幹什麼?你這輩子都不會有出息的。

B: 我熬夜加班太累了,抽根煙提提神兒而已,有那麼嚴重嘛?我這麼拚命工作,還不是為了我們倆的未來?你跟我扯什麼沒出息!

A: 不管什麼理由,抽菸都是不對的。我早跟你說了不許抽菸,你就是不聽。聞到煙味兒我就噁心,你根本不顧我的感受,總是這麼自私,我們分手吧。

B: 抽根煙就要分手,真是不可理喻。看來我們確實不合適,那就分手吧。

場景二:C和D是戀人,C發現D正在抽菸。

C: 親愛的,你平時不抽菸呀,今天發生什麼事了嗎?

D: 寶貝兒,我熬夜寫工作報告,腦子轉不動了,抽根煙提提神兒。

C: 嗯嗯,知道你工作很辛苦,我們一起去陽台透透氣,休息一會兒再寫吧。

D: 好的,是不是煙味兒讓你不舒服了?我們去陽台呼吸新鮮空氣。

C: 你知道嗎,煙味兒會讓我想起爸爸,他抽菸酗酒家庭暴力,讓我的童年充滿了不堪的回憶,現在一想起來我還會不由自主地打哆嗦,所以我特別不想聞到煙味兒。

D: 寶貝兒,對不起!我不會再抽菸了,因為我不想讓你不開心。我會努力的,讓你跟我在一起的日子都是甜甜的。

C: 謝謝親愛的理解我,好愛你!

這兩個場景的差異,不僅是溝通層面的問題,更是覺察層面的問題。

同樣是要男友別再抽菸,C清楚知道煙味兒是自己的痛點以及痛的原因,她表達的是」煙味兒讓她難過」,而不是」男友抽菸做錯了」,C提出的需要是「不想聞到煙味兒」,得到了男友的理解和行為改變,兩人建立了情感連結,增進了親密感和信任感;而A缺乏自我覺察,她沒有意識到不想聞煙味兒是她的痛點而不是男友的錯誤,要解決的問題是滿足她「不想聞煙味兒」的需要,但她卻認為問題出在男友是個沒有自制力而且自私的人。A沒能讓男友感同身受她的痛,男友感受到的是無理取鬧,給這段關係造成深深的裂痕。

02 非暴力溝通

在關係中,自我覺察和有效溝通,缺一不可。

關於溝通,推薦大家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作者是馬歇兒·盧森堡博士。

我可能也會寫篇文章,介紹一下非暴力溝通的理論和實踐框架。

「非暴力溝通」是相對「暴力溝通」而言的。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出口傷人,語言暴力並非出於本意,卻損害了關係。

簡單來說,非暴力溝通的語言框架包括兩方面:一是誠懇地表達自己,二是感同身受地(empathically)傾聽對方。這兩方面的表達都包括四個部分:觀察(observations)、感受(feelings)、需要(needs)、請求(requests)。

非暴力溝通的典型句式是:1. 說出觀察到的客觀事實 + 2. 說出自己的感受(與對方建立情感連結) + 3. 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 + 4. 提出具體的行為請求。

仍以前面的抽菸場景為例。

1. 說出觀察到的客觀事實:「我看到你在抽菸。」這是事實。如果說「你太沒有自制力了」,這是妄加的評判,超越了事實,會造成聽者的逆反心理,進入防禦或反擊狀態。

觀察到事實,如果感到困惑,可以主動詢問對方原因或感受,而不是自行腦補和評判。比如「我看到你抽菸,你平時不抽菸的呀,今天是發生了什麼事嗎?」這種詢問表達的是關切,而不是質疑,有利於建立情感連結。

2. 說出自己的感受:「我看到你在抽菸,這讓我想起非常不愉快的童年經歷,心裡很難過。」表達感受,可以激起對方的感同身受,更容易建立情感連結。那麼,對方的回應不太可能是「我抽菸怎麼了,你還亂花錢呢,買一大堆沒用的東西,我還沒說你沒有自制力呢?」對方更可能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感受上,試著去理解你為什麼難過。

3. 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我不想聞到煙味兒」。溝通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去評判、批評、強迫對方。清楚地告訴對方自己的需要,問題可能不止一個解決方法。關注點應該是通過溝通找到解決方案,如果用極端的語言評判對方的人格,就模糊了焦點,既滿足不了自己的需要,又引發矛盾傷害關係。

4. 提出具體的行為請求:「你以後可不可以不要在我面前抽菸?」是請求,不是命令。「你要是加班累了,我幫你揉揉肩,泡杯茶,咱們不抽菸啦,好嗎?」有關行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越可行越好。在建立了情感連結、理解了你的需要的基礎上,對方會更傾向於合作——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滿足你的需要。

03 了解你自己

關於了解自己,我在這門戀愛課上還學到,想要擁有一段健康快樂的戀愛關係,必須要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傾向性,了解和明確說出自己的要和不要。

1. 了解自己的身體

有一堂課專門講性。老師給了多個框架和長長的問題列表,引導學生去探索自己的身體,思考自己的要和不要,並且建議我們把答案寫下來,在需要時可以回來查看,提醒自己。

比如,在性愛中,哪些姿勢、語言、行為是我不能接受的。不要就是不要!身體的哪個部位不可以觸碰,或是在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觸碰。什麼是我願意與伴侶一起嘗試探索的,但前提是伴侶必須先詢問並得到我的許可。相應的,哪些是我希望伴侶做的,會讓我感到快樂。

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清楚地表達出來,要求對方的尊重。快樂的、互相尊重的性愛,是健康的戀愛關係的基礎。

2. 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傾向性

還有一堂課,探討了多元的戀愛關係,包括開放式關係、非異性戀、變性者的婚姻等等,並邀請了嘉賓現身說法參與討論。

有位同學分享了他的故事。他的女朋友在高中時有穩定男友,到了大學又被他吸引,於是這個姑娘跟兩位男生說,你們兩個人我都愛,不想失去任何一個,你們倆可不可以同時做我的男朋友。結果這兩位男生都同意了,於是這段關係中有三個人。這位同學說,剛開始答應時,他也有些擔心,畢竟跟「正常的」一對一的戀愛關係不同,但是他願意嘗試,且到目前為止,沒有大問題。

這種討論沒有正確答案。目的在於引入不同視角,提供更多信息,鼓勵個人獨立思考,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每個人都在某些方面與眾不同,右撇子並不比左撇子更「正常」。對多元性的包容,給了個體做自己的勇氣和自由。

當然,不是所有環境都像斯坦福的課堂一樣包容。這種對多元性的討論,也引導我們去思考,不同的價值觀、文化因素對戀愛關係以及其他類型的關係的影響。

04 多角度思考愛情和婚姻

作為一個走腦多過走心的人,我非常喜歡(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的爽感 ^^)這門課上,對戀愛關係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經濟學等多個角度綜合思考。

愛情與性慾分別是什麼?

為什麼依然相愛的兩個人,性愛的激情也會退卻?

什麼誘發了性慾?什麼時候你覺得愛人最性感?

那些滋養愛情的因素——陪伴、互惠、保護、擔心、責任感——為什麼有時又是性慾的殺手?

愛人之間性慾的維持,關乎調和人類兩種最基本的需求:一種是對於穩定性、安全感、可預測性、可靠性、永恆的需求,這些都是「家」帶來的;另一種是對於新奇、冒險、神秘、驚喜、未知的需求,所以我們喜歡旅行、出遊(以及出軌)。在一種關係中同時滿足看似矛盾的兩種需求,也就是所謂「有激情的婚姻」,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現代社會中,我們對婚姻的要求很高。我們對配偶的要求不僅是財產權、名分,以及共同撫養孩子,我們既要惺惺相惜的友情,又要忠貞不渝的愛情;既要神秘感又要親密感,既要安穩又要刺激。這些是理所當然應該具備的能力嗎?如果婚姻中無法同時滿足這些,你的需求排序是怎樣的?

思考這些問題,了解相關理論,明白自己的優先需求,對維持婚姻關係的穩定,對婚姻中期望值的管理、幸福感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05 有毒行為破壞關係

下面這四種破壞關係的有毒行為,不要做:

1. 批評

批評本身並不一定導致關係失敗。有些批評是建設性的。

有毒的是過分、極端、持續的批評。比如,使用「從來不」、「總是」這類絕對、極端的詞語。舉例:「你從來不考慮別人,只想著你自己。」或者「你這個人總是很自私!」

在親密關係中,說出你的擔憂或抱怨沒什麼不對,需要注意的是表達方式。

把重點放在你的感受,即伴侶的行為如何影響到你。比如,「當你太晚回家吃晚飯時,我感到孤獨。」描述具體的行為,以及給你帶來的負面感受,而不要上綱上線地攻擊伴侶的品性:「你根本不顧家不愛我,就知道自己在外面享樂」。再比如,「你做這個計劃沒有讓我參與,這讓我感覺被忽視。」 是較妥當的表達;不要說「你這個人太不體貼了,做計劃從來不考慮我的需求」。

還要注意的是,表達的是自己的感受,不要去解讀揣測對方的感受。比如,「我感到孤獨」,這是自己的感受。「我覺得你不愛我」,這是揣測對方的感受。

每個人都不同。同樣的行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動機和感受。想知道對方怎麼想,需要問對方。比如前面的例子裡,D主動問C的感受:「你是不是不喜歡聞煙味兒?」D的詢問讓C感到關心和體貼,而C剛好有機會向D訴說討厭煙味兒背後的故事。自行解釋(腦補)對方的行為,揣測對方的感受,則很容易造成誤會,破壞關係。

2. 蔑視

蔑視是批評的升級版,意味著對你的伴侶不尊重、居高臨下、厭惡,表現為刻薄的諷刺挖苦、嘲弄奚落、頤指氣使、翻白眼兒、辱罵等。我在課上看到的學術研究顯示,蔑視是婚姻關係的第一殺手。

在關係中,蔑視常常跟人格貶損聯繫在一起,會傷害對方的價值感和自尊,是一種殘忍的情感暴力。

與其糾結於伴侶的缺點,不如去想他/她的優點,以及你最欣賞的地方。其實你可以在一張紙上寫下伴侶的優點和你喜歡的那些閃光點,時不時拿出來看看,提醒你更全面客觀地看到一個完整的人。

3. 防禦

當一個人感覺自己被批評或攻擊時,就會進入防禦狀態,會給自己找藉口以避免承擔責任,甚至會倒打一耙,攻擊伴侶的不是。如果你聽到自己說「這根本不是我的錯」,或者當你的伴侶抱怨時,你反過來批評他/她其他事情做得不好,那你就要問問自己是不是在防禦,提醒自己保持客觀。

防禦的問題在於,你讓伴侶覺得你沒有認真在聽,或者沒把他/她說的話當回事兒;甚至會激化矛盾,讓伴侶感覺被你攻擊,也進入防禦狀態。

你有沒有過那種體會:當你向伴侶(或其他人)抱怨一件事,如果對方的第一反應是辯解,你會覺得他/她根本沒有在聽你說的問題本身,只想著推卸責任,於是你更加氣惱,用更嚴重的語言和語氣去強調對方有錯,對方繼續找藉口,甚至翻舊帳說你曾經也犯過錯誤…你的氣惱進一步升級,說著說著兩個人大吵起來,都忘了這次對話為什麼開始。

一方有抱怨時,要耐心地傾聽伴侶的話,認真地交流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就事論事,敢於擔當,負起該負的責任。一個簡單真誠的道歉會避免一場衝突,甚至幫助兩個人建立更深的信任,有益於健康的關係。

「你根本沒有在聽我說什麼!」談過戀愛的人對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傾聽相當重要,也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實踐的技巧。這篇文章夠長了,另文再敘吧(如果我能克服懶癌的話^^)。

4. Stonewalling(迴避、隔絕)

這個詞我沒有想到信達雅的中文翻譯。字面意思是豎起一堵石頭牆。就是物理上或情感上,疏離、隔絕伴侶。比如,沉默以對,或者玩消失。

Stonewalling對關係的破壞性在於,讓對方感到被拋棄、被拒絕。

戀愛關係中冷戰很常見,冷戰就是一種Stonewalling。當A想跟B溝通解決問題,B緘默不言,甚至拒絕目光交流,無視A的存在,那麼可能的結果要麼是A升級情緒,表達更強烈的憤怒或者委屈;要麼是A放棄主動溝通,也保持沉默,拒絕交流。沒有溝通,問題永遠解決不了。

兩個人鬧矛盾時,如果你需要獨處的時間或空間做深呼吸,整理情緒,想清楚自己的需要,就告訴你的伴侶:我現在情緒有點激動,擔心會說出非本意的話傷害我們的關係,所以我需要一點時間和空間自己想一想,當我準備好了就會回來跟你溝通。這樣做,你的伴侶會明白你是在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在拒絕他/她。

06 情商需要學習

快樂的戀愛需要學習,健康的關係需要情商。

高智商的人,生活中也經常一地雞毛;職場上的勢不兩立,常常由莫名其妙的小事引起。

回想我在斯坦福之前,念了二十年書,上過無數門課,做過數不清的試卷,竟從沒有學過如何處理關係,如何管理情緒。我們的教育體系,對智商和知識的推崇不遺餘力,而對情商和情感卻幾乎完全忽略。

很樂意分享我在斯坦福的戀愛課上學到的有價值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或多或少有所幫助。人生不易,願他人不是地獄,願我們是自己的天使。

本文系授權發布,作者:段小蕾,畢業於斯坦福商學院、杜克大學、清華大學。曾任科技創業公司CEO、知名華語媒體的主持人,也曾在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工作,具有跨文化、跨行業的教育和職業經歷。對世界充滿好奇,相信科技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歡迎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