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步宏教授:智能化、雲端化是未來病理必然趨勢

動脈網 發佈 2020-01-02T05:39:43+00:00

在數字病理與精診診斷論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病理科步宏教授帶來了以《未來病理:智能化&雲端化》為題的演講,本文對其精彩內容進行了整編。

12月20日—22日,由動脈網主辦,以「生命的新增量」為主題的2019未來醫療100強大會在北京·九華山莊盛大啟幕。

在數字病理與精診診斷論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病理科步宏教授帶來了以《未來病理:智能化&雲端化》為題的演講,本文對其精彩內容進行了整編。


以下為演講實錄 (有刪減):

智能化和雲端化是未來病理必然的趨勢。智能化是基於人工智慧介入病理,更進一步的發展成果;而雲端化意味著病理工作的模式,由個體,向群體協同的方式轉變。

病理診斷正朝著基於臨床治療的專科病理髮展,分子病理、數字病理更是病理診斷的發展方向。今天,我們強調病理不是一個個體的經驗性活動,其規範化甚至比對組織形態的認識還要重要。以前認為病理醫生需要更多的形態感悟,實際上,病理診斷是可以規範、重複、量化和標準化的領域,這是它能發展為智能化的基礎。

病理目前存在很多的問題和不足,其中「用戶體驗」不理想是一個重要方面,這包括:報告的時間、報告的形式、報告的內容、內容的規範等。

病理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

在我看來,智能化和雲端化的病理的發展階段可大致分為:

第一階段:技術創新、遠程病理。全玻片數字化掃描是數字病理的開端。

第二階段:應用普及、數字化病理科。病理科全面數字化及數字病理應用普及。

第三階段:未來憧憬、智能病理。人工智慧化,數據化精準病理的融入。

智能病理要踏實地走過這三段歷程,實際上這幾年的實踐證明很多醫院還處在第一個階段。目前很多人工智慧的初級產品還不能在病理行業應用,主要原因是病理AI產品的應用需要合理的工作場景,病理科需要數字化的基礎,我們還沒有經過這一階段,所以智能病理的落地就很難實現。

顯然,病理數據沒有充分實現數字化,要進入第三階段的智能病理就不可能。有不少病理科醫生表示現在確實有很多好的軟體了,但是為了一個診斷再重新去掃片子,這對於醫生來說耗時耗力。有經驗的病理科醫生通常依靠經驗只花幾十秒的時間就基本解決問題了,智能病理就沒了用武之地。

沒有動力、沒有場景,沒有數字化的基礎,病理智能化目標就難以實現。

因此,抓緊發展病理科的數字化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智能化&雲端化是病理的必然趨勢?

作為一個病理人,我認為至少有五個理由來佐證這是必然的趨勢。如下:

一、人員不足的解決方案

人員不足是病理行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被有效解決。今年統計的病理行業大數據顯示,人員不足在未來還將持續。

數據統計,全國病理科的數量為4900餘個,醫生的數量17000餘人。病理科技師人數13000餘人。

從職稱情況統計來看,病理科醫生正高級職稱占比9.8%、副高級占比19.5%、中級及以下占比70.7%,其中絕大多數是剛剛踏入門檻的初級人員;病理科技師高級職稱占比4.5%,中級及以下占比95.5%。

從學歷數據來看,病理科醫生學歷中,博士生占比11%,碩士研究生占比33%,本科及以下占比56%。而在病理科技師學歷中,博士僅占比1%,碩士研究生占比8%,本科及以下的學歷占比91%。

病理科人員中真正具備新時代病理科所需的人才數量是不理想的。加上病理科工作量的日益增長,未來形勢還會非常嚴峻。

二、專科化的解決方案

目前,絕大多數基層病理科平均人數在3人左右,這種情況下推廣專科化是很困難的。而不實行專科化,註定病理科將作為一個二級學科來面對臨床已經向四級學科和亞方向的細分現狀會一直很被動,難以滿足臨床需求。

專科化的問題如何解決?我想未來一定要靠協同、靠大家資源的共享,也就是用「雲概念」才能夠實現。

三、運行框架的必然需求

我習慣把運行框架分為大概三個層面:國家級團隊和國家區域中心醫院、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這種框架本來是可以均衡地承擔各方面的任務,而現狀是上面的人「累死」,下面的人「餓死」。當然,這樣的方案靠雲模式才能夠得到解決。

未來,中國病理科的格局或者基層病理科的發展應該是什麼樣的模式?我們設想可能是是以三甲醫院病理科為主導、一縣一科為底線、第三方實驗室協同發展,形成跨區域協作的格局。

四、技術方法的日益進步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包括5G技術等,智能化和雲端化的支撐技術會比我們想像的發展更快。

五、前期實踐的充分證明

近十年的實踐證明,智能化&雲端化的初級應用是成功的和有效的。早期傳統的病理醫生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現在已經在慢慢成為現實。中國已完成超過100萬例的遠程病理診斷、成功實現了遠程病理首診和術中冰凍診斷、遠程病理的亞專科診斷也開始發揮了積極作用。

智能化和雲端化未來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

如果沒有夢想就沒有發展,沒有未來。智能化&雲端化未來願景應該是追求:智慧病理、幸福病理;專科化和質量的提高;報告速度和效率的不斷提高;自我糾錯防錯能力;自動整合預分析功能;分級診斷結構的均衡和公平發展。

今年我在全國病理年會上提到,病理應該是「智慧的病理」和「幸福的病理」,大家都覺得還比較遙遠,其實真的也不遙遠。

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的病理由於雲端化和智能化以後,一個病理醫生早上起來可能不用急著開著車經歷擁堵的城市交通到醫院工作,而是在家打開計算機,查看前一晚經過智能化處理的數據及初步報告,做進一步確認就可以完成診斷。經雲端發出後,智能工具幫助檢查錯誤、整合報告、提出臨床規範意見,格式化的報告就產生了。我們坐在海邊曬著太陽,為病人服務的日子一定會到來。

現在很多技術之所以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是我們忽略了它需要最後落地的工作場景,而這個工作場景需要病理醫生來參與。技術可以由工程師來做,但是場景一定要由病理醫生來加以完善。

未來的病理應該不是只對自己生產的數據加以解釋應用,還應該是對整個疾病領域產生數據的解釋和整合。這是未來病理的景象。或許未來病理診斷系統將會是一個更完整、更系統化的整合系統,而不是今天傳統病理的思路和框架。

病理科還在發生很多變化,這些變化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智能化和雲端化的幫助,只有走到了這兩步,未來的變化才可以順利的實現。


實現智能化和雲端化的病理,今天該做些什麼?

當下可從這六大方面著手實現病理的智能化和雲端化:一、樣本的良好保存;二、取材製片的標準化;三、染色和非染色方法創新;四、智能和雲端技術的不斷改進;五、診斷方案和理論的不斷進步;六、醫生和病人體驗的不斷提升。

實際上,今天我們仍然是傳統病理的思維,推行的仍然是生物醫學模式,完全沒有走到一個真正現代化的醫學模式上來。

我想,要解決病理這些問題,不是病理行業自己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跟企業、跟跨行業的合作夥伴結合起來,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正確路徑。

這就是我對於未來要走向智能化和雲端化的一些基本的思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