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抗癌路上的彎路|只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捍衛家人和自己的健康

醫脈通腫瘤科 發佈 2020-01-19T06:26:09+00:00

在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ancer、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等發表SCI論文65篇,累計影響因子約300 分,其中第一或並列第一作者SCI論文40篇,累計影響 影子約180分。

邱立新醫生:從醫多年,接觸過的晚期腫瘤患者不計其數。從疑似患癌、到確診、再到後續的治療,每一位惡性腫瘤患者及其背後的家庭都經歷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治療過程中,我發現有很多患者目前碰到的棘手問題,原本是可以人為避免的;有很多機會是不必錯失的。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因素,他們還是走了太多太多的彎路,才導致了如今的結果。如何讓患者在抗癌路上走得更穩,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彎路?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以下是給腫瘤患者及其家屬的一些建議

1.防患於未然

腫瘤的發生都不是突然的,它總會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在其中的任何一個階段阻截它,都可以避免最後患癌。所以,每年一次的體檢肯定是必不少,早發現、早治療。早期腫瘤的預後肯定是優於晚期的。需要強調一點:如果條件允許,儘量去正規三甲醫院的體檢科做全身體檢。雖然,很多大型公司每年都會定期組織員工體檢,但是大多委託的一些體檢機構。就公司花的那些錢而言,這些體檢機構只能做一些最簡單的篩查,很多疾病都是發現不了的。所以還是別貪便宜,儘量去正規醫院做體檢。特別是有家族病史的,更加要提前做好篩查工作。防患於未然。

2. 疾病的確診

目前確診腫瘤的「金標準」是病理。也就是說,不管影像學報告看起來有多麼「像」壞東西,最終也還是要做病理學檢查,才能夠確認。病理學檢查可以確定腫瘤的診斷、組織來源以及性質和範圍等,為後續的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腫瘤的病理學檢查方法包括:脫落細胞學檢查和活體組織檢查等。各級醫院之間病理科的水平確實存在一些差異,如果對於診斷有任何疑問,要注意跟醫生充分溝通,臨床上也確實存在著誤診的可能,大家也要理解,可考慮儘快到更上級醫院進一步明確診斷,以免貽誤病情。

3. 心態要平和

也許有人會說了:邱醫生,你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事情放在你身上,你還能「心態平和」?我知道,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是無法體會到患者及其家屬那種絕望的心境的。確診患癌之後,對於自己對於家人肯定都是非常大的打擊,短時間內,大多數人都是無法接受的,甚至可能自暴自棄。但是,醫者仁心,站在醫生的角度我肯定會從「如何讓患者獲益更大」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有很多的臨床研究都表明了「情緒」對於疾病康復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心情,可以幫助患者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也能幫助患者更好地抗擊腫瘤。所謂,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為什麼非要哭喪著臉呢?要相信現在的醫療水平是遠勝於前的,辦法總會比困難多。

4. 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現在是癌症治療的窗口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治療方法肯定是越來越多,所以早階段的目標就是拉長戰線,在現階段治療的同時期待新的治療方法出現。因此,對於患者而言,每一次治療方案的抉擇都至關重要。如何選擇治療方案?這個事情的最終決定權在醫生。那為什麼我寫在這裡了呢?醫生做的每一個決定要考慮的因素都非常之多,需要考慮患者的基因檢測、腫瘤部位、腫瘤負荷、體感體能、以往病史、耐受程度等等因素,最後出於各方考量,決定了用藥方案。作為患者或者家屬,我們要做的就是完全信任醫生,百分之兩百的配合,而不是用自己從網上隨便看來的一些所謂的「專業知識」去質疑醫生,甚至企圖左右治療方案。畢竟,你真的不是醫生,醫生的理論學習經歷+臨床實戰經驗,都是你靠短時間的學習無法超越的,隨意橫加阻攔,只會加速患者病情的惡化。

5. 保留好檢查報告

受到一些不可抗力影響,患者可能會輾轉於各家醫院,但是,各家醫院的病歷系統不一定相通,像病理報告、CT報告這一類比較重要的檢查報告一定要自己保留好,不然就會面臨往返於各地調取報告和多次重複做同一項檢查的尷尬。當然,也有一些醫院,對於很多外院的報告並不認可,即使你保留了原件,他們依然不認可。這也能理解,畢竟現在是循證醫學的天下,醫生對待一些重要檢查的態度是很嚴謹的,一個細微的錯誤就有可能導致後期治療的失敗,總之,一切都是為了患者疾病康復著想。大家互相理解一些,對於患者的治療只會有益無害。另外,保留完整的檢查資料可以幫助醫生更加詳盡的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也有利於後續的治療。

6. 應對不良反應

任何藥物的使用,都有一定幾率出現不良反應,但是如何處理不良反應卻決定了後續的生存情況。針對不同的不良反應,處理的原則是不同的,但是有一個總方針卻是需要大家牢記的:注意觀察,充分溝通。何解?很多不良反應的發生都是毫無徵兆的,並且,兩個人同一時間使用同一劑量的同一種藥物,出不出現不良反應、出現何種不良反應、什麼時候出現不良反應,都是無法確定的,所以需要患者本人和家屬注意觀察患者用藥後的身體變化情況。出現異常時,需要及時告知醫生,但也無需過分緊張、一驚一乍。一旦出現不良反應,要跟醫生充分溝通交流,看看到底是何原因導致的,共同商量解決策略,而不是一出現不良反應就質疑醫生的用藥方案。

7. 定期複查

不論是手術切除之後,還是化療、靶向、免疫等治療期間,都要按照醫囑,定期複查。不要因為「自己感覺良好」,就隨意更改複查時間,甚至不複查。對於術後在家休養的患者,定期複查可以幫助患者及時了解身體變化情況,防止復發;對於在家口服化療藥物或者靶向治療藥物的患者,定期複查可以幫助監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防止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得不到及時的發現與治療。一般在術後的2~3年複查的頻次會高一些,之後的複查頻次就可以酌情降低,具體情況視醫囑而定。臨床上腫瘤切除術後5年沒有復發和轉移,認為腫瘤已被治癒,因此惡性腫瘤術後2年內需要密切隨訪,3-6月一次,5年後每年複查一次即可,總的來說還是要遵醫囑。

8. 健康生活

健康飲食、保持運動、合理作息,不管是患者還是家屬,都應該堅持去做。對於患者而言,養成上述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於增強抵抗力,利於後續的治療。因為,癌症的誘因之一就是不良生活習慣,抽菸、酗酒、熬夜、暴飲暴食......這些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埋下「惡魔」的種子。如果手術切除了腫瘤,你依然不願意改變這些生活中的壞習慣,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再次復發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健康生活需要從各個方面努力: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少食醃製食品,一日三餐定時適量;戒菸、戒酒;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大家釋放壓力,同時強身健體,增強免疫力;減少熬夜,充分休息,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應該順應自然。

9. 正確看待臨床試驗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臨床試驗都是安全而又有效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國外已經確認過療效的新藥對比國內傳統的標準治療,以期能在中國獲批上市或者是拓展新的適應症。參加這種類型的臨床試驗,是確認安全而且能夠獲益的,相當於足不出戶,在國內就能免費體驗國外的最先進的治療方案。對於晚期腫瘤患者而言,相比於無藥可用的困境,參與臨床試驗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提前免費體驗到最新的療法還能夠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不過有一點需要尤其注意:一定要多方比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臨床試驗。這也就要求我們自己平時要多留心,需要了解清楚入組的條件和時間,也要多學習當前最新的一些研究進展,一個靠譜的招募團隊,可以幫助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另外,等待入組的時間有長有短,最後能不能成功入組也是要看個人是否符合入組要求的,對於結果需要大家放平心態。關於臨床試驗有疑問也要第一時間諮詢相關人士(比如邱醫生

),否則可能錯過入組時間。

10. 學習一些醫學知識

什麼?邱醫生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剛剛還說不要靠網上學來的「專業知識」去左右醫生的治療,怎麼才一會兒就變卦了?別急,讓大家多學習一些疾病預防、治療、最新醫學研究進展的知識,將會有助於大家與醫生溝通,同時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身體的一些變化,僅供參考,不是要你自己定治療方案,關於治療的決定,還是要聽醫生的。邱醫生也在努力做一些大家能夠看得懂的靠譜的科普,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邱醫生之前發的一些文章。或許可以幫助大家解決一些問題。

邱立新醫生簡介:

就職於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要從事胃癌、腸癌等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研究。創辦了腫瘤科普公眾號「邱立新醫生(qiulixinyisheng)」。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等發表SCI論文65篇,累計影響因子約300 分,其中第一或並列第一作者SCI論文40篇,累計影響 影子約180分。副主編《贏在論文*術篇》、參編《實用循證醫學方法學》。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臨床腫瘤學科學基金等。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上海醫學院首屆青年學者論壇二等獎等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