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座浮式核電站併網發電

中國能源報 發佈 2020-01-02T06:41:21+00:00

據了解,「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於2019年8月,從俄羅斯北極地區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啟航,穿越北極海域行駛近3100英里,目前停靠在楚科奇海岸附近的佩維克港。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丨據世界核能新聞網報導,由俄羅斯打造的全球首座浮式核電站「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日前接入位於俄遠東區域的楚科奇地區電網,開始發電。該浮式核電站將取代楚科奇地區的一座燃煤發電站和一座老舊核電站,為這一地區的工廠、城市,及海上油氣鑽井平台提供電力。

據了解,「羅蒙諾索夫院士號」 於2019年8月,從俄羅斯北極地區的不凍港摩爾曼斯克啟航,穿越北極海域行駛近3100英里,目前停靠在楚科奇海岸附近的佩維克港。這座以18世紀俄羅斯科學家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Mikhail Lomonosov)的名字命名的核電站,配備了兩台KLT40破冰型核反應堆,每個反應堆裝機35兆瓦,能產生140千兆卡/小時的熱能,設計壽命36年並有望延長至50年。「羅蒙諾索夫院士號」高約9層樓,總長140米,排水量為2.15萬噸,具有自己的技術且能夠完全自主運行。

負責這座浮動核電站的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執行長Alexey Likhachov表示,「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是全球首座基於小型核反應堆發電的核電站,「對俄羅斯和世界核能工業來說都是一個意義非凡的里程碑,這也將極大推動佩維克港成為俄羅斯的新能源之都」。

Rosatom官網資料顯示,「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將進入到人類難以到達的地區,為那些在難以獲得傳統燃料、氣候條件惡劣的地區提供能源。Rosatom表示,通過應用此類核電站的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技術,可以使俄羅斯約400萬居民完全不依賴煤炭和石油作為能源,從而對環境帶來積極影響。

Alexey Likhachev此前在開航儀式上曾表示,「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將推動北極可持續和繁榮的未來創造。「可以幫助極度偏遠地區解決能源和電力短缺問題,這些地區往往因為地理位置不佳而無法大量投建傳統發電設施。」

不過,此前,這座浮式核電站也曾引發了環保界的質疑和反對,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長期以來一直批評該項目,稱如果發生風暴或事故,它將對北極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

對此,Rosatom指出,浮式核電站的優勢在於可移動性和在偏遠地區工作的高度適應性,從核燃料的常規處置到平台遭遇巨浪等極端氣候時的救援行動,每一個重要環節的安全程序均複雜化。船體分為10個艙室,即使2個艙被淹沒,船體也將保持漂浮狀態,內部的兩座反應堆即使在傾角近30度的情況下也能夠運行。一旦發生意外,即便機組人員不在或電源中斷,也能關閉核電站。

另外,這些小型核反應堆可以連續三到五年不間斷地運行,不需要燃料補給,因此大大降低了發電成本。「在海岸線較長、電力供應短缺、電網接入有限的地區,這些小型反應堆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因為它們可以被輸送到沿海的任何地點,並與現有電網相連。」Rosatom在其官網表示,「在偏遠地區布置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裝置需要配備昂貴的、污染嚴重的柴油備份或昂貴的能源儲存,但小型核電站即使對能源密集型用戶也能確保不間斷的電力供應。」

總部位於倫敦的非政府組織「人類能源」的負責人Kirsty Gogan也表示:「對於那些偏遠地區來說,氣候嚴酷無法支持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時生態又過於脆弱,無法繼續依賴化石燃料,因此,包括浮式電站在內的小型核電站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能源供應解決辦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