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患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治療?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發佈 2020-01-02T07:00:10+00:00

參考文獻:1、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主編陸林2、改良森田療法治療強迫症的療效分析,張偉 #青雲計劃# #今日份的青雲計劃獎# #強迫症# #心理# #施旺紅森田療法#

本號上一篇強迫症文章里提及,在目前精神科主流觀點裡,強迫症的治療首選是專業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反而是輔助地位。

那麼,強迫症的常見心理治療方法有認知行為療法、支持性心理治療、精神分析療法、森田療法、厭惡療法,家庭療法等等。

這些方法到底是怎麼進行的?如何選擇?以下挑重點分析一下。

01、一線療法:認知行為療法

首先申明一點,這裡說的強迫症的心理治療,僅針對於狹義上的強迫症,或者說強迫障礙。並不包括DSM-5和ICD-11中的強迫相關障礙,如拔毛障礙、囤積障礙、抓痕障礙、軀體變形障礙等。

對於這幾種疾病,我們在此前的文章講過,雖然其症狀看起來與強迫症相似,但其心理上的本質與成癮疾病更接近,治療方法也應有較大區別。以後有機會再對這些疾病展開深入分析。

強迫症一線的心理治療是認知行為療法(CBT),也就是說,這是目前為止,得到循證醫學證實的整體上效果最好的心理治療方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治療強迫症的CBT主要包括暴露和反應預防。治療師首先通過多次的交流,解釋這種治療方法的原理,治療重點和環節,並引導患者明白,對於強迫症狀不實施反應,也不會帶來災難化的後果。

簡單而言,治療初期是與患者建立信任關係,獲取患者對治療師和治療方法的認可,治療才有可能繼續。

接著,進入到暴露階段。按照引發焦慮程度從小到大的順序,引導患者列出症狀清單。

比如,把焦慮程度分為0到100分,對於有「潔癖」、頻繁洗手的患者而言,可協助他對症狀進行分級:看到贓物想洗手的焦慮程度是20分,自己的衣服到贓物想洗手的焦慮程度是40分,皮膚直接接觸到贓物想洗手的焦慮程度是60分,以此類推……

接著,治療師幫助患者暴露在(或者想像暴露在)以上可誘發焦慮和強迫症狀的情境中,不去實施強迫行為,感受焦慮程度的上升--最高點--下降,學會忍受這種焦慮體驗。

一般來說會選擇從焦慮分最低的強迫症狀開始,前一個有明顯緩解了,再解決另一個。治療師還會視情況布置家庭作業,讓家人督促患者回去後自行練習。

可以看出,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標準化,可複製性和操作性很強。如果患者有足夠的求治動機、願意一直堅持練習,而且是單純的強迫症、無伴有其它精神心理障礙的話,一般而言,效果確實是比較顯著的。

但這個方法也有明顯的缺點,導致治療有其不穩定的一面。

如果患者的強迫症狀是多樣的,複合型的,難度會很高,一樣一樣地去處理,時間會拉得很長。我們曾分享過一個案例小俊,身體多達十數個部位會情不自禁地繃緊--放鬆,曾被診斷為強迫症。

如果用暴露和反應預防來治療的話就很麻煩,每一個身體部位的症狀都要重複一次漫長的暴露程序,而且如果其中一項不順利,容易前功盡廢。

還有,這種治療的過程中,患者會相當的痛苦——頻繁地將自己暴露在焦慮情境中,真的非常不好受。所以,這種治療的依從率(患者願意堅持完成治療)較低,脫落率(患者中途退出治療)較高;而且,越到高分的焦慮症狀,進展就越難、越慢。

總之,這種方法這對於治療師和患者都是不小的考驗。如果是強迫症合併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這種方法遇到的挑戰將更大。

另外,有的人以為,這種理性的方式適合文化水平高、智力高、求治願望強烈的人。但實際未必,一些智商高、思維能力特彆強的患者,反而可能自命不凡,難以認可治療師的理念,甚至有一定的偏執型人格改變,依從性更低。

另一種認知行為治療是正念療法,被稱為第三代認知行為治療。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此前在雙相障礙心理治療的文章中,介紹過正念療法。這種方法是指對當下經驗不加批判地意識與注意,它通常要求個體以一定的距離觀察自己此時此刻的想法和感受,但不去批判其好壞和對錯。

正念認知療法強調接納當下發生的事情,不管是思維還是行為,個體只需要接納。

與暴露與反應預防方法相比,正念療法的最突出優勢是:患者在治療中的痛苦較輕,脫落率較低。只要能堅持下去,有較持續的心理支持,再加上家庭治療、藥物輔助等,康復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提高。

不過,總的來說,無論是哪種認知治療,耗時還是相當長的。因為按照我們的臨床發現,強迫症狀的背後是疊加性心理創傷,有的患者還輔有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統稱病理性記憶。那麼,最觸動根本、更高效的方式是修復這些病理性記憶。

而認知行為治療雖然是一線心理治療方式,但本質上講仍是從表面症狀下手,過程比較漫長。

從耗時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患者不是求學階段的青少年,或者未因病情引發學習障礙,那一邊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一邊工作/學習,這是可行的。

但如果患者的病情已經引發學習障礙,無法學習;可心裡又想學習,想回校上課,那他們不一定願意接受長程的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也難以快速解決問題,滿足他們的返校需求。

所以,如果遇到這樣的矛盾,又沒有其它選擇、只能選認知行為治療的話,患者和家屬要做好休學的準備,甚至一定程度上降低學業上的目標。

家屬一定要引導孩子從人生規劃的高度去坦然面對這個問題,讓孩子明白終身學習、培養逆商的重要性,而不要因為學業暫時受阻、暫時性的學歷低而過度焦慮。

02、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是由日本的森田正馬博士所創立,曾被認為是治療強迫症的經典療法,所以每講到強迫症的心理治療就繞不開它。

森田療法的治療原則是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其認為強迫症症狀的存在是無法通過自己的意志克服的,只有坦然面對和接受,接受各種症狀的出現,把心思放在應該去做的事情上。在症狀存在的同時,以自然的態度和去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標,這樣才能打破「思維矛盾」,阻斷焦慮的發生。

——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幾個方面的意思。

首先,強迫症與患者個人的意志力無關,與道德更加無關,而症狀也是無法靠意志力克服的。對於這個看法我很認同。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正念相似的是,森田也提出要「接受」症狀,不對抗和批判;但森田不提倡去觀察和注意,而是「把心思放在應該做的事情」,這其實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做法。

也就是說,森田療法有一種類似於帶病生存的理念。症狀出現時接受它,但不要服從它,而是把注意力轉移到應該做的事,「為所當為」,追求自己的目標,不為症狀焦慮。

核心思想說得簡單,但具體怎麼做到呢?怎麼與症狀共處,不去理睬它呢?因此,森田治療的具體方法主要在於鍛鍊患者對症狀的忍耐力。

一般森田療法需要住院治療,前期是7天到10餘天的臥床治療期,也就是除了患者一直呆在病房裡,什麼都不能做,充分聯想可引發強迫症狀的情景和思維,盡力接受強迫行為,並努力轉化為想做事的慾望。

度過臥病床後,然後是「作業期」,不用再呆在病房裡,而是讓患者先去完成一些強度較輕的工作,但有的方法裡要求患者不能讀書看報。然後工作的數量和強度適當加重,並鼓勵他們努力完成。這個時期強調「帶著強迫觀念堅持工作,主動接受強迫行為,以有益的活動轉移強迫行為」。

當然,期間也可結合認知治療和團體治療,引導患者分析強迫症狀產生的原因,組織患者間的交流會,分享成功案例加強信心等等。

而下一個階段是「準備期」,患者的作業減輕,可以讀書看報,暫離醫院,甚至可以門診隨訪。主要是讓患者帶著症狀,適應回到正常社會中的生活。

可以看出,森田療法的目的是令患者學會與強迫症症狀和平相處。從一開始在病房裡什麼都不能做、不能看,只能直面症狀、忍受焦慮,到最後「忍受」已經變得習以為常,可以帶著症狀出院生活。

說得簡單點,這有點像耐受力的訓練。一些患者確實這樣調侃森田療法,「就是忍,忍著忍著就習慣了」。

其實,臨床中這種方法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尤其是臥床治療期,治療動機強烈的成年患者或能接受,但對於青少年患者而言,這不太現實。

而且,這種療法主要也是處理表面症狀,對症狀背後的根源涉足不多。醫院的環境和人際關係較單一,患者住院時較平穩,但回到現實情景又完全不同了,當遇到激發其創傷或焦慮的事件時,病情很可能反覆。

所以,森田療法一度在國內被廣泛推廣,但現在日漸式微了,越來越少心理治療師或心理諮詢師使用森田療法了。

這裡還要簡單提一下的厭惡療法、精神分析療法和催眠療法。

厭惡療法是一種通過輕微的懲罰來醫治目標行為症狀,消除不良行為的療法。當出現不良行為時,立刻給予令其厭惡的刺激,使其產生厭惡的感覺,從而停止不良行為。久而久之,把厭惡的感覺與不良行為相結合,達到消除症狀的效果。

臨床最常見的「厭惡手段」是彈橡皮筋。患者在手上繞一條橡皮筋,一出現強迫症狀時就用力彈自己一下,讓疼痛感與症狀結合。有的醫院採取輕微的電擊,當然,是在患者同意且可忍受的範圍內。

其實,這種方法效果微乎其微。而且,還容易有副作用,患者本來就有精神上的痛苦了,還要承受肉體上的痛苦,可能加大他們的情緒障礙。

圖片來源於網絡

精神分析療法,我個人十分不推薦,以前我就寫過文章分析過精神分析療法的低效,還可能惡化親子關係。

國內有一種「認識領悟療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分析療法」,認為強迫症的原因是患者遇到困難,難以應對,便退行到兒童時期的恐懼中,用強迫去緩解恐懼。

這種解讀是非常不科學的,本質上也是經典的精神分析,不推薦選擇。

最後是催眠療法。其實一般機構的催眠治療應該被稱為「催眠暗示療法」,不涉及根源創傷的處理。這種催眠暗示療法有一定效果,但不穩定,也不持久,效果可能很快消失。

03、強迫症的治療不能只看症狀

以上共提到了7種心理治療方式,其中5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對表明症狀進行處理,而不是尋找到強迫症背後心理根源,並加以處理。

精神分析療法和衍生出來的認識領悟療法確實嘗試去尋找原因,可惜精神分析這一套理論並不科學,所尋找的原因往往不是真正的源頭。

有的讀者可能會問,怎麼沒講到家庭治療呢?家庭治療其實特別重要,而且對於所有精神心理障礙而言,它都是必不可少的。

無論是吃藥還是選擇上述哪種心理治療方法,緩解家庭內部的矛盾,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支持性的、理解性的康復環境,這是必不可或缺的。何況,有些症狀背後的根源往往是來自原生家庭。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如果家庭治療做得好,患者和家屬對家庭內部關係的覺悟和提升很高,其帶來的治療效果不弱於藥物和上述任何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而且,很多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只是一個研究數據,不能代表個體的實際情況。在國內,很多二、三線城市、農村的居民其實難以獲得專業的心理治療,就連藥物治療也未必十分系統化、專業化。

在這種情況下,家庭成員的覺悟、改變和理解就變得尤其重要。

還有,對於一些特殊的例子,其實除了使用常規的治療方法,還可以嘗試了解症狀背後的事實和心理活動,必要時可以從實際的角度去為患者解答疑難,可能會取得奇效。

國內某個治療強迫症非常有名的精神心理專家就跟我講過一個例子,一個成年女性患者,因青少年時被猥褻,她堅持認為自己不是處女了,形成強迫性的思維,又想到以後難找男友,孤獨終老,幾乎陷入抑鬱發作。

這名專家問她,你去做過體檢嗎?患者說沒有。

專家馬上就帶她去醫院婦產科做了個檢查,處女膜完整。

專家說,這姑娘的心病一下子就好了,開心的不得了。

當然,這個例子很特殊,這姑娘居然單純到沒想過去做處女膜檢查。在現實中,很多患者其實去驗證過,而且驗證了很多遍,雖然其理性上明白所擔心的事不存在,但就是忍不住焦慮。

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醫生,還有心理治療師/諮詢師,面對患者的心理問題時,思維模式不要陷入僵化,不要只盯著症狀,然後套用各種用藥方案、各種心理治療技術。而是可以從患者擔心的根源出發,從現實上另闢蹊徑。

至於本機構治療強迫症狀的深度心理干預技術——深度催眠下的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我將會在強迫症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中介紹。

參考文獻:

1、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主編陸林

2、改良森田療法治療強迫症的療效分析 ,張偉

#青雲計劃# #今日份的青雲計劃獎# #強迫症# #心理# #施旺紅森田療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