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探索汽車專業改革創新 百度原總裁加盟

環球網 發佈 2020-01-02T07:27:48+00:00

在清華大學工字廳東廳,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左)為張亞勤頒發講席教授聘書。「清華非常重視張亞勤教授的加入,也對由此開啟的合作充滿期待。

在清華大學工字廳東廳,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左)為張亞勤頒發講席教授聘書。

「清華非常重視張亞勤教授的加入,也對由此開啟的合作充滿期待。」在邱勇看來,要讓中國大學和中國產業更好地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清華要抓住機會,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要打造學術界、產業界、大學和企業的協同創新平台,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要適應國際化,尋求國際化合作,鼓勵全球創新。

智能網聯汽車專家、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院長楊殿閣教授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談民強

在宣布退休後的第一個小時,張亞勤收到了一份來自清華大學的入職邀請,這也是他日後收到的許多入職邀請中最早的一份。

在IT界,張亞勤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作為多媒體、網際網路領域的世界級科學家和全球高科技產業的領軍人物之一,張亞勤曾在微軟、百度等企業任職多年。自2019年3月宣布將從百度總裁的位置上退休後,張亞勤的「下一站」一直被業內關注。

事實上,在張亞勤宣布退休後,世界TOP10知名大學曾為他提供講席教授職位,國際知名組織曾力薦他成為負責人,但經過近300天的思考後,張亞勤決定成為一名清華人。

「給學生們講最需要的課程」

近日,清華大學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澳洲國家工程院院士張亞勤博士正式加盟清華大學,受聘清華大學「智能科學」講席教授,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車輛與運載學院(以下簡稱車輛學院)和相關院系開展科研、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

同時,張亞勤還將負責牽頭籌建「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以自動駕駛、AI+IoT和類腦智能為關鍵技術突破方向,打造世界頂尖的創新研究平台。

如果說,在IT領域繼續深耕屬於意料之中,那麼張亞勤此次與清華大學車輛學院的攜手則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

據悉,即將籌建的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將人工智慧、類腦計算與智能汽車開發相結合,推動清華大學在自動駕駛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共同推動未來移動出行領域的技術變革。

事實上,第一時間向張亞勤遞出邀約的,正是清華大學車輛學院院長楊殿閣教授。在車輛學院長聘教授會上,張亞勤的引進更是得到了會議委員的全票通過。

如果了解張亞勤,便不難理解雙方攜手的關鍵所在。據悉,張亞勤是世界經濟達沃斯論壇Future Mobility Committee唯一來自中國的委員,曾領導了百度公司的自動駕駛計劃──阿波羅計劃。這與車輛學院「移動出行」的研究方向不謀而合。

在楊殿閣看來,張亞勤的加盟能夠幫助車輛學院在多學科交叉背景下,實現自動駕駛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並且實現培養人才的初心。

「『汽車新四化』不僅帶來了一場技術變革,更提出了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傳統的車輛工程人才培養需要融入更多的計算機、人工智慧和電子信息相關的知識。」楊殿閣透露,「亞勤曾問我,如果進入清華工作,我的要求是什麼。我說,唯一的要求是給我的學生們講最需要的課程。」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移動出行正是主戰場之一。「汽車+物聯網」「汽車+大數據」「汽車+人工智慧」在產品技術層面深度融合,「新一代汽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在系統層面呈現融合發展的趨勢。

跨界與轉型、機遇與淘汰,面對汽車行業的百年變革,汽車人才的邊界正越來越模糊,多學科交叉成為熱點。如何定義汽車人才,如何培養汽車人才,成為行業與高校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

「不必唱衰汽車專業」

「看網上報導,最近兩年,國內汽車市場比較飽和,汽車行業就業形勢好像不像前幾年這麼火了。」最近,大連理工大學汽車專業的大三學生李鵬飛有些擔心。

李鵬飛的焦慮,源自於2019年9月的一則招聘信息。

彼時,一汽-大眾在「2020高校預開發選拔項目簽約情況說明」中表示,因汽車行業面臨下行壓力和轉型調整,2020年暫無車輛工程、機械工程、工業設計(車身結構)等多個專業學生招聘計劃。這讓一些即將畢業的學生始料未及,也被不少媒體解讀為傳統汽車工程專業「由盛轉衰」的信號。

「以往,大家都說汽車專業是『就業香餑餑』,屬於供不應求的熱門專業。但今年,連一汽-大眾這種排名靠前的企業都不招汽車專業畢業生了。我有點擔心,我的專業不好找工作了。」李鵬飛說。

記者撥打了一汽-大眾高校預開發項目諮詢電話。該項目負責人表示:「相關專業的招聘調整僅限於2020年,未來招聘情況將視人才需求而定,不排除繼續招聘車輛工程、機械工程等專業人才的可能。」

「在汽車行業不怕入錯行」,作為支柱產業,汽車因產業鏈長,人才需求量大,一直是吸納就業的「大戶」。汽車工程相關專業畢業生常常被稱作「職場寵兒」。

然而,隨著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轉型,以及近兩年汽車市場增長紅利衰退,一些企業開始調整招聘規模,傳統的汽車工程類專業將成為「夕陽專業」的議論聲不絕於耳。

「技術中心研究發動機的一些同事開始擔心,隨著汽車產業向新能源轉型,是不是就不需要研究發動機的人才了。我告訴他們,不用擔心。」作為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談民強並不認同汽車工程類專業將過時的說法。

他以發動機研發舉例說,從2021年-2035年的新能源規劃來看,混合動力等技術未來還是會用到發動機,只不過單一燃料的研究會減少。未來,車企仍然需要動力總成領域的研發人才。

「汽車行業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競爭的新階段,對人才做精做細的要求更高,對人才的綜合水平要求更高。從絕對數量上來看,相關專業招聘需求隨著市場上下調整是正常現象。」談民強說。

對此,清華大學AI-Lab博士後、NewAuto汽車創新策略總監王亞輝表示認同。本碩博都學習工業設計的他輔修了車輛工程專業,而在博士和博士後階段,他增強了對心理學領域知識的學習和研究。他說:「汽車正處在巨大變化的節點上,這對科研來說蘊含著很多新機會。」

「在博士後的研究中,我專注於心理學層面下的用戶體驗和人機互動研究。從專業角度來說,在汽車產業向智能化、電動化發展的過程中,汽車內飾應該更具科技感,更加智能,並加入人的情感因素。」王亞輝說。

他直言,在汽車工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很多汽車企業完全照搬手機移動端的設計思路到車機設計里,但涉及交互背後的心理機制,單純做技術、做設計已經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

「我博士後階段對心理學比較感興趣,因為智能汽車語音交互的擬人化研究,底層的理論都是心理學的理論,研究的層面是尖端的人機互動問題。」王亞輝說。

在王亞輝眼中,汽車行業的人才升級與競爭一直存在,「不必唱衰汽車專業」。

「依靠單一的技術是沒有辦法適應快節奏的技術疊代的,必須得去學習。如果只停留在專業的限定空間裡,很難進步。」王亞輝告訴記者,「據我觀察,面對行業變革,有準備的學生不少。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具備了系統性的專業基礎,如果在學習中涉獵更多的前沿知識,這在汽車行業的人才競爭中是有優勢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汽車產業中長期人才發展研究》預測,在未來一定時期內,汽車人才資源總量將穩步增長,預計到2020年和2025年,汽車製造業規模以上(指主營收入達到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的從業人數將比目前分別增長15%和30%,分別達到555萬人和628萬人。

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人才需求將達到85萬人,缺口尚有68萬人。

在智能網聯方面,《中國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整個行業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總量不足2萬人。尤其是研發人才缺口過大,嚴重製約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

在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明榮看來,人才短缺依然是汽車行業的現狀。

「汽車產業發展太快,人才培養的速度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要。人才總量與產業大國的發展現狀不匹配,是當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朱明榮說。

汽車專業體系變革進行時

「汽車領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人才,不過也對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需求。」儘管汽車行業「由熱轉冷」成為不少人議論的話題,但楊殿閣對此有著自己的判斷。

「『汽車新四化』推動了汽車從傳統的機械製造領域向電子信息網際網路領域逐漸融合,這樣的趨勢帶來了一場影響整個交通出行的革命。」楊殿閣分析稱,「這場革命讓汽車專業這樣一個傳統機械學科變得更需要融合,產業邊界也更加模糊,導致人才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與一些人的預想不同,清華大學車輛學院的畢業生,就業形勢比往年更好。」他透露,車輛學院的畢業生不僅是傳統汽車企業青睞的對象,華為、百度、滴滴、神州等科技企業也加入了搶奪畢業生的隊伍。

在業內人士看來,汽車行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搶占未來汽車行業發展制高點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本土人才。

如何通過改變人才培養體系的適應性來激活本土人才的「一池春水」,重新定義新時代下的汽車人才,將是決定我國汽車產業前途的「勝負手」之一。

「全世界汽車行業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基於傳統汽車工程教育所培養出的人才,不能滿足目前汽車行業的實際需求。」楊殿閣說,「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陳舊知識解決不了新問題,因此汽車人才培養也需要一場革命。」

作為人才的蓄水池,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畢業生遭企業「爭搶」的背後,是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早已率先邁開的變革步伐。

2019年4月,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正式成立,英文名稱School of Vehicle and Mobility,同時撤銷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建制。據悉,車輛學院下設4個研究所,分別針對車用動力工程、汽車工程、智能出行、特種動力和車輛方向,形成「一院四所」布局。

據悉,清華大學車輛學院將改變以機械為主的培養模式,致力於培養兼具機械、電子、信息、計算機、網絡、人工智慧等專業能力的更加適應未來需要的複合型人才。

「清華正式將汽車系升級為車輛與運載學院,這也是在中國第一個以『Mobility』命名的院系,這代表著我們的研究方向從原來的『車輛』本身擴展到了移動出行的新方向,與名稱上的變化相比,學術方向的拓展對學院而言才是真正寶貴和重要的。」楊殿閣如是說。

在楊殿閣看來,清華大學車輛學院的改變僅僅是中國汽車相關院校改革的一個縮影。

在2019中國汽車人才高峰論壇上,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張立軍透露,同濟大學正從學科交叉、校企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和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人才培養體系的變革。

「我們在校內特彆強調打破學院和學院之間的界限,比如我們和設計創意學院聯合,將工學和美學結合,進行汽車車內車外造車設計和開發;和交通運輸學院、電信學院聯合,進行智能交通和車輛的招生培養等。」張立軍說。

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則透露,今年,復旦大學新開設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該專業在學生培養上充分發揮復旦綜合型大學的學科優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旨在培養未來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人才。

據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有「智能信息處理」「智能系統設計」「智能晶片設計」與「類腦智能」4個培養方向,通過理論+實驗/實踐的複合課時設計,鍛鍊學生綜合獲取新知識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交叉創新能力、組織管理、社交和活動策劃能力、系統設計和工程應用的能力。

記者電話諮詢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該學院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除了傳統的汽車工程系外,該學院內燃機工程系以及熱能工程系已經合併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並在該專業中開設了新能源汽車的相關課程,應對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需要。

事實上,這樣的變化正為更多車輛專業的學生指明學習方向。

讓李鵬飛感到安心的是,與往年相比,他所學的專業課程也已經開始主動調整。「不適合汽車發展方向的課程取消了,增加了一些新課程。例如汽車專業的大三專業課,會學習控制原理、智能網聯等。」李鵬飛說,「都說在汽車行業越老越吃香,我準備繼續學習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