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喜讀《通俗三國志》?最初是幕府的陰謀,後來朝臣也使壞

凡人摸史 發佈 2020-01-02T07:29:54+00:00

那是一種不吃零食省錢玩的覺悟,是父母老師都反對也要毅然上陣的勇氣。不過,我想,很多人並不了解,為何最好的三國遊戲,出在了日本。

八〇後們的記憶里,少不了街機和策略版的三國遊戲。那是一種不吃零食省錢玩的覺悟,是父母老師都反對也要毅然上陣的勇氣。

不過,我想,很多人並不了解,為何最好的三國遊戲,出在了日本。

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日本的三國熱,並不亞於中國。

日本的三國熱,分為兩個階段。

我們從今往古說。

近代三國熱,起自1939年。

一個叫吉川英治的作家,在報上連載三國故事。很快受到熱捧,連載之外,又出了單行本。至1943年連載結束時,諸葛亮趙雲曹操劉備,已在日本家喻戶曉。

吉川英治並不懂漢語,他的創作,全基於《通俗三國志》等日譯本。吉本三國,並非簡單意義上的改寫,而是融入了他自己的創作風格。他根據日本人的閱讀習慣以及思考方式,對三國故事進行了很多刪改。

可以說,這個版本,其實與原著相差甚大。但它實在太成功了,以致於,後來那些根據漢語翻譯過去的著作,反而被嘲諷為不符原義,當以吉川英治的為準。

儘管,在學者們看來,這很可笑,問題是,這本書面對的,正是不通漢文更不通文言文的普羅大眾啊。

這其實很好理解。那些能得文學大獎的書,永遠比不得暢銷書那麼好賣。因為一邊是書齋里的陽春白雪,一邊是街頭巷尾的下里巴人。讀者群體與數量,完全不同。

之後,又有漫畫本連載十幾年,遊戲延續三十餘年,大概,還會有新作發表。

日本的近代三國熱,其實源於三國。

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三分魏漢吳,一統司馬晉之後,隨著日本對中原文化的吸收,張飛于禁周瑜他們的威名,就已開始傳入東瀛。在千年傳承之中,日本一些古書里,甚至都有著那個年代傳奇人物們的影子。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面世之後,也傳到了日本,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德川家康,就收藏有漢文本。

直到1689年,和尚義徹及其弟月堂,以湖南文山為筆名,著手翻譯《三國演義》,並在三年後以《通俗三國志》出版時,三國故事在日本的傳播,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高峰。

《通俗三國志》只有五十卷,乃是對原著的翻譯加編譯。也因此,它裡面的人物形象,就會跟我們熟知的,有所不同。

比如,在原本里,曹操乃是奸雄,突出一個奸字;但日本文化里,曹操則是英雄,突出縱橫捭闔的一面。

但有一點是共同的,無論哪個版本,孔明,都是絕對的中心人物。

有論者言,日本三國熱的本質,就是孔明熱。

《通俗三國志》不但是寫給普通人看的,它亦是皇家傳統讀物。

《明治天皇1852-1912》里寫到,1867年,在德川幕府第十四代將軍德川家茂與孝明天皇相繼去世,攘夷倒幕派與幕府面臨最終對決的艱危時刻,宮廷對新天皇的教育,卻並沒有與時俱進,仍是延續當年德川家康對天皇的要求——詩歌、禮儀和古典文學。

這年,新登陸的睦仁明治天皇的外公中山忠能,教給外孫的,仍然是13世紀的禮儀書《禁秘抄》和《通俗三國志》。

書中寫到,在全新的時代里,這樣的教育,無法為明治天皇提供直面現代社會的知識。所以,繼續讓他讀這種書,說明了一件事——

中山忠能和其他大臣 ,希望在天皇曖昧的支持下,由公卿取代幕府來統治國家。

說白了,就是宰相與皇帝,分享天下模式。

或許,這也正契合了《三國演義》,主公雖然重要,但真正在歷史前台唱大戲的,乃是諸葛亮和關羽那樣的文武傳奇英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