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一路流傳的艱辛史

金匱真言 發佈 2020-01-19T09:16:34+00:00

《傷寒論》在晉朝、南北朝《傷寒雜病論》到了晉朝,已經找不到原版,剩下的只有「斷壁殘垣」,晉朝出現了一位在《傷寒雜病論》流傳歷史上有卓著貢獻的人,他就是萬叔和。

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經典著作,中醫流傳下來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棟,不可勝計。有些書籍人盡皆知,有一些湮沒在歷史的車輪下。有一些書籍命途多舛,經歷了多次戰火紛飛,但時間依然不能掩蓋它們的光芒,正是因為流傳艱難,才使得這些文字更加珍貴。

《傷寒論》是中國醫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像中醫長河中的燈塔,指引著中醫的方向。《傷寒論》原本歷史無名,出處於東漢末年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先生。張仲景先生生於亂世,經歷了許多大戰役、大瘟疫,沒過十年,自己的族人卻有三分之二去世,因為「傷寒」的有十之六七(《傷寒雜病論》原序:「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於是自己發奮學醫,終於寫成了《傷寒雜病論》。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使造紙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東漢末年,這種書寫工具仍然沒有得到很好地推廣,很多人仍然用竹簡作為主要的書寫工具。這種工具書寫不便、攜帶困難、不易保存,註定了古代記錄的困難性。《傷寒雜病論》就是在這種書寫工具下成書。東漢末年連年征戰,以至於這部著作沒完成多久,就在戰火中丟失。

《傷寒論》在晉朝、南北朝

《傷寒雜病論》到了晉朝,已經找不到原版,剩下的只有「斷壁殘垣」,晉朝出現了一位在《傷寒雜病論》流傳歷史上有卓著貢獻的人,他就是萬叔和。王叔和醫術高超,被選拔為太醫令,使得他有機會接觸到常人無法讀到的醫學書籍。當他讀到張仲景的隻言片語時,就發現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於是悉心收集張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在《傷寒例》如實的記錄到:「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也有人認為王叔和就是張仲景的一個學生,學生知道自己老師的水平,唯恐這本著作失傳,於是從各位同門之中到處收集,但是仍然沒有將《傷寒雜病論》集全,只收集到了其中關於「傷寒」的部分,王叔和將這部分重新編纂,於是《傷寒論》誕生。王叔和先生尚有一部著作《脈經》傳世,《脈經》中也收錄了《傷寒雜病論》的部分內容,與我們現在看到的《金匱要略》中的記載高度吻合。王叔和是《傷寒論》流傳過程中的第一功臣。

晉代的皇甫謐先生在《針灸甲乙經·序》記載:「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皆可施用」。可見王叔和對於《傷寒論》傳世的貢獻。

陶弘景在其著作《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記載:「外感天行, 經方之治, 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 療治明悉, 後學咸尊奉之。」由此可見《傷寒論》來源於張仲景是毋庸置疑的,同樣王叔和整理了張仲景的著作,也是顯而易見的。

《傷寒論》在唐朝

唐代出現了一位名醫孫思邈,後世尊稱孫思邈為藥王,孫真人寫下了兩本著作《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在這其中收錄了許多《傷寒論》的條文,孫思邈看到《傷寒論》的條文,也知道這是中醫的精髓,但是很多人將張仲景的方子作為秘方,因此感嘆道「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這些都阻礙了《傷寒論》的流傳。但是孫思邈不辭艱辛,廣泛收集仲景的著作,這項工作比之王叔和更加艱辛。

不僅僅是孫思邈對仲景的著作十分重視,唐代的醫師考試,也將仲景的著作作為考試的內容。唐代的醫師考試開設於玄宗開元年間的734年。考試內容包括醫經方術策、《本草》、《脈經》、《素問》、《傷寒論》等,諸雜經方義二道,通七成以上的為合格。由此可見張仲景的著作在唐代已經深入人心,被廣大醫生認同,同樣古代要想拿到醫師資格,比現在還要困難。

《傷寒論》在宋朝

宋代是我國經濟文化繁榮的朝代,經濟發達,政治昌明,文化繁榮,是世界一流的國際大都市。在經濟的大繁榮下,才可能有文化的繁榮。正是有了經濟的基礎,才使文化的長足發展。《傷寒論》作為中醫的最經典著作,自然也被重視。同時,隨著活字印刷術的推廣,使得書籍的流傳度大大提高。

於是林憶、孫奇、高保衡等人組成了校正醫書局,校正一些中藥的醫書。他們認為外感疾病傳變迅速,治療一旦有錯,就會導致疾病的發展,於是他們首先校訂了《傷寒論》,這是對《傷寒論》的一個最大貢獻。

並且由宋政府出資,印刷了大量的《傷寒論》,以大字版方便誦讀,廣泛投入市場,人們只需要支付印刷、材料等一小部分費用,其餘均由政府承擔。這一舉措,大大提高了《傷寒論》的流傳度。使得《傷寒論》不再是某個人家藏,而是世人皆知,都可以學習仲景先師的診病思路,以及用藥風格。大大提高了人們治療疾病的療效。

《傷寒論》在明朝

經過了宋代大字版《傷寒論》的推廣,經過金元四大家對《傷寒論》的宣揚,《傷寒論》才得以流入民間,讓日常的百姓都可以讀到這本這樣一本中醫名著。儘管如此,戰火紛飛仍然讓《傷寒論》再次沉寂,即使是宋版《傷寒論》亦不免有所丟失,更不要說王叔和版本的《傷寒論》,這些早已見不到原貌。

直到明代又出現了一個趙開美,挽救《傷寒論》於頃刻。趙開美家鄉出現了一次大瘟疫,也正是這一次瘟疫使得《傷寒論》重見天日。趙開美一家有多人感染了瘟疫,但是得到了一個沈姓醫生的救助,起死回生亦不為過。趙開美先生十分感謝沈姓醫生,同時也想知道他究竟是學習了什麼書籍,才會有這麼高超的醫術。沈大夫毫無保留,拿出來家藏的《傷寒論》,趙開美先生第一次見識到了《傷寒論》,見證了它的效果。於是趙開美從多處夠得宋版《傷寒論》,然後一一校對,將宋版《傷寒論》刻在了石頭上,以供後世學習。

趙開美完全按照宋版《傷寒論》的順序,進行雕刻,這就是翻刻宋版《傷寒論》,就這樣《傷寒論》再一次得以傳世。於是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傷寒論》。趙開美摹刻宋版《傷寒論》於存亡垂絕之際,才使《傷寒論》免遭亡佚之厄運。

這是《傷寒論》流傳歷史上的幾個階段性人物,但是並不是所有。許多中醫名家都對《傷寒論》的流傳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古代有陳延之、王燾、許學士、成無己、喻嘉言等,現代有錢超塵、劉渡舟、胡希恕等都為《傷寒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更多的卻是那些背後無名的英雄們,感謝、感恩每一個人,才讓我們看到了今天的《傷寒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