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要「藏」也要「補」,辨體質、護陽氣,驅寒保暖不生病

崆峒養生匯 發佈 2020-01-02T09:27:54+00:00

因此,冬季養生主「藏」,要以避免損耗陽氣為原則。但是,即使被冷空氣包圍,有些人還是秉持著「要溫度不要風度」的原則,不該露的露著;另外,還有些人,穿的也多,身體發汗了也不脫…

陰氣下降,陽氣上升,萬物收藏,天地閉塞而轉入寒冬。因此,冬季養生主「藏」,要以避免損耗陽氣為原則。


但是,即使被冷空氣包圍,有些人還是秉持著「要溫度不要風度」的原則,不該露的露著;另外,還有些人,穿的也多,身體發汗了也不脫……對此小編想說,這麼做可能真的是在「找病」啊!


冬藏有道


人體的能量在一年中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正值寒冬,不少人聽到「冬藏」,就儘量不出門,躲避寒冷,但冬天想要身體好,曬太陽、戶外活動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冬藏的藏,是藏「陽氣」,把身體里的陽氣藏納起來,陽氣是冬天身體禦寒的一道保護。只有冬季陽氣藏得好,春陽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藏陽氣具體該怎麼做呢?


1

藏頭頂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陽熱較盛。寒邪來襲,可謂首當其衝。當頭部受到冷氣刺激後,腦血管會出現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這時腦部健康將受到嚴重威脅。



尤其是對於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血管收縮後,血壓升高,大腦供血不足,輕則出現頭暈、噁心症狀,嚴重時則可能會發生腦卒中。


2

藏頸部

頸部是所有大血管經過的地方,其中有3個重要穴位——風池穴、風門穴、風府穴,是風邪最容易入侵的地方,因此很容易受涼。


而這些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而對於肩頸有勞損的人而言,不注意保暖則會讓酸痛加劇,雪上加霜!


建議:天冷出門,戴一頂保暖性較好的帽子、圍巾,以毛線、毛呢等材質為佳,但不宜過緊;另外,洗完頭髮,一定要及時吹乾,不能以濕髮狀態入睡或者出門。


3

藏心臟

心臟在五行中屬火,是「陽髒」,冬季外界氣候寒冷,寒氣進入心臟後會導致氣滯,氣滯又造成血瘀,使血流減慢就會產生很多疾病。所以每年冬季,心臟病突發事件都比其他季節至少高2-3倍。



但心臟是內部器官,要怎麼藏呢?我們建議多加一層背心,既幫助心臟抵禦寒冷的刺激而發生病變,也不妨礙四肢運動,


4

藏腰眼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腰部有很多穴位,如命門穴、腎俞穴、腰陽關穴、腰眼穴等。


平時可經常按揉或叩擊腰骶部,摩擦腰部兩側,活動腰臀部,每天早晚各一次,能溫腎陽、利腰脊、通經絡。平時散步時,用雙手背按揉腎區,可緩解腰酸症狀。


5

藏腳底

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分布著淋巴管、血管、神經等十幾個重要組織,維持著全身氣血的運轉,對臟腑的協調、全身組織器官的聯繫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它離心臟的距離最遠,血液供應少,受寒後循環受阻,會減弱機體抗病能力,增加感冒等幾率;俗話說「養樹先養根,養人先養足」、「寒從足下生」,所以做好腳部保暖非常重要。



除了穿厚實的鞋襪,晚上睡前也可以選擇用艾葉、紅花、生薑等藥材泡腳。


辨體質 補陽氣 祛寒冷


除了注意藏陽氣,做好保暖工作,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吃」,來幫助散寒,溫暖整個冬天。


只是進補因人而異。虛者補之,像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體質較弱,適合適量進補;而像青壯年,生理機能旺盛,並不需要特別大的進補,或者可以小補。不僅如此,「體虛」也分不同類型,補法不同:


①陰虛生內熱

常口乾舌燥、心煩氣悶。可以選擇偏涼性的藥,如石斛、玉竹、麥冬等;食物可以適當多吃白蘿蔔、蓮子、冬瓜等。


②陽虛生內寒

有四肢不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等症狀。可以選擇健脾補氣血的藥,如山參、蟲草等,平時可適當吃桂圓、羊肉,用桂枝泡水飲用等;



③氣虛患者

多有乏力氣短、自汗、食欲不振的現象,可以選擇補中益氣的藥材,如黃芪、人參;食物可以多吃些山藥、蓮子、茯苓等。


④血虛患者

多面色蒼白、指甲易斷、失眠多夢,適合選擇補血的藥材,如阿膠、當歸、白芍


姜棗梨皮茶——生津潤肺、健脾胃


冬季陽氣受挫,一方面會導致肺氣不足,出現咳嗽、咳痰等現象;


另一方面,人的脾胃功能也會隨之減弱,吃的東西無法及時排空;再加上寒冷天氣的刺激,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腸痙攣性收縮排空延遲,很容易引發各種腸胃不適,如胃炎、胃潰瘍等。因此冬季要潤肺、健脾胃。



做法:生薑3片、大棗5顆、梨皮適量一起泡水喝即可。

功效:生薑和棗都是熱性的,可以暖胃散寒,梨皮潤肺,搭配飲用有散寒防感冒、潤肺等功效。


冬季養生之道,應以「藏」字為首要原則,只有遵循自然界「蟄伏閉藏」的規律,掌握正確的生活方式,調理好飲食,做好自我保健,才能為下一年度,預先貯存整年的元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