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鳥組團來疆越冬 枝頭嬉鬧迎新年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發佈 2020-01-02T09:37:14+00:00

據昌吉攝影愛好者楊勇介紹,近日,他在昌吉市濱湖河中央公園拍鳥時,發現了成群結隊的太平鳥,「很少見到這麼多的太平鳥,密密麻麻停留在枝頭上。」

來源:天山網

天山網訊(記者趙梅 通訊員楊勇攝影報導)新年之際,新疆多地的果林、公園裡熱鬧非凡,一群群頭戴銀灰色發冠,身著彩色外套的太平鳥如期而至,它們時而穿梭在果林里覓食,時而在枝頭嬉鬧,吸引不少遊人駐足拍照。

據昌吉攝影愛好者楊勇介紹,近日,他在昌吉市濱湖河中央公園拍鳥時,發現了成群結隊的太平鳥,「很少見到這麼多的太平鳥,密密麻麻停留在枝頭上。」他說,這鳥頭部頂著一撮簇狀羽冠,眼部像戴了黑色「眼罩」,周圍還塗了一圈橙色眼影,翅膀和尾部還夾雜紅黃黑多種顏色。「它們個頭僅比麻雀大一點兒,身體圓滾滾,就像個彩色毛球一樣,引人注目。」楊勇說。

楊勇一行攝影愛好者持續觀察多天發現,這群太平鳥喜歡吃沙棗和一種紅色漿果,它們每到一片果林,會一群群「排隊」吃果子,一群吃飽飛走後,另一群才會飛來繼續吃。最為奇特的是,這種鳥兒吃完沙棗之類的果子,還會吐果核。「我們在它們吃過的沙棗林下面,發現很多吐出來的棗核。」他說。

據了解,太平鳥,雀形目太平鳥科,屬於中國的旅鳥和冬候鳥,因為沒有固定的活動區域,常常成群結隊地到處遊蕩,這鳥還被稱為鳥類世界的「遊牧民族」。

目前,國內太平鳥有兩種:大太平鳥和小太平鳥。其中,大太平鳥體長約20厘米,通體灰褐色,頭戴漂亮羽冠,頦、喉黑色,有黑色貫眼紋,有十二枚尾羽,末端黃色,又被稱為「十二黃」。

小太平鳥體長約16厘米,體形特徵與大太平鳥幾乎一樣。它與大太平鳥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尾羽的末端為緋紅色,又被稱為「十二紅」。

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鳴介紹,目前,在新疆越冬的是大太平鳥,它們主要在西伯利亞等地繁殖,每年的11月至12月,它們中的部分成員會從遙遠的西伯利亞等地,一路「遊蕩」到新疆各地越冬。待來年的3月至4月、西伯利亞等地逐漸回暖時,它們再從新疆相繼飛回。

據馬鳴介紹,太平鳥的出現一般與食物充足有著直接的關係,這種美麗的小鳥,會依據食物數量能否滿足群體需要來決定去留,根據環境、氣溫的變化來調整種群的活動區域。

「生態好不好,只有鳥知道。」近年來,隨著新疆各地林果業面積和綠化不斷擴大,生態環境改善,很多地方的果林和公園在冬季,都能見到沙棗、沙棘、杜梨、海棠果、山楂等乾果掛在樹上,不定期來疆越冬的太平鳥,已逐漸成為新疆冬季的「常客」。

繼續閱讀:

太平鳥在古代很受青睞

在中國古代,每逢冬季來臨,太平鳥就成群結隊來我國過冬,曾廣泛分布在我國東北中部和南部地區,內蒙古、河北、山東、江蘇、四川、 新疆、甘肅等地。

古代文人墨客曾將太平鳥被視為珍稀禽鳥,尤其是「十二紅」,更受古人的青睞。太平鳥還曾被當作傳統的籠養鳥,頗受養鳥玩鳥者的喜愛。

根據文獻記載,從宋代起,太平鳥的形象就出現在藝術品中。宋代有一幅傳世之作,名為《桃花山鳥圖》,圖中一隻小鳥站立在桃花盛開的樹枝上,這隻形象獨特的小鳥,就是「十二紅」。

明代著名花鳥畫家邊文有一幅名畫《三友百禽》,也出現了兩隻太平鳥,一隻在左上方,一隻居中靠右,均站立在松枝上。這兩隻鳥兒也是 「十二紅」。

明代詩人楊基寫過一首詩,名為《十二紅圖》,詩中詠道:「何處飛來十二紅,萬年枝上立東風。楚王宮殿皆零落,說盡春愁暮雨中。」此詩還以「十二紅」起興,感嘆「宮殿零落」,歷代王朝更迭。

清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浣溪沙》中描述的「十二紅簾」,據考證,就是繡有「十二紅」的簾幕,它是古代女子閨房之中常有的裝飾。據文獻考證,這種「十二紅簾」的流行時間,至少有數百年。

有學者分析,「十二紅」在古代更受人青睞,和紅色作為吉祥色更招人喜愛有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