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即一藥,熟練掌握穴位的「藥性」

崆峒養生匯 發佈 2020-01-02T09:40:29+00:00

然而,由於多數人對穴位的認知非常有限,以致於一有毛病就急吼吼地服藥、打針、輸液,完全把百「藥」俱全的人體給忽視了。其實呀,只要我們熟練掌握穴位的「藥性」,併合理利用之,身上的很多毛病都能解決!

人體有365個穴位,一個穴位就相當於一味中藥,因此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醫藥寶庫!然而,由於多數人對穴位的認知非常有限,以致於一有毛病就急吼吼地服藥、打針、輸液,完全把百「藥」俱全的人體給忽視了。其實呀,只要我們熟練掌握穴位的「藥性」,併合理利用之,身上的很多毛病都能解決!


藥穴同源,一穴即一藥


夫所謂穴義者,即各穴具有之主要特性也,知其性之所在,而後明其功用之特長。故研究針灸術者,不知穴之性質,亦猶講求方劑,而不識其藥性,藥性既不之識,烏得謂為講求方劑者哉?願吾儕同志,凡研究經穴時,必首重乎性質,而推求其功用可也。


——《羅兆琚針灸三書》

這段話告訴我們:如同藥物有寒熱溫涼、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差異那樣,穴位也有各自的特性及相應的治療側重點。只有掌握了穴性,在隨症取穴時,才有依據。



在中醫眼中,365個穴位就好比365味中藥:有的偏於補虛,有的偏於祛邪,有的則有雙向調節作用或特殊治療作用。在治療效果上,它們與中藥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只要對證選取適當的穴位,就能輔助甚至替代藥物治療。舉例說明——

足三里穴:益氣健脾、調理脾胃,好比白朮;

陽陵泉穴:疏肝理氣,好比柴胡;

關元穴:溫中補虛、回陽救逆,好比附子;

列缺穴:宣肺止咳,好比桔梗、杏仁;

風池穴:疏散外風、平熄內風,好比防風、鉤藤。

同時,如同對中藥進行炮製加工後藥性會改變一樣,對一些穴位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亦會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果。比如,針刺三陰交穴能滋陰清熱,與生地黃的功效類似,而艾灸三陰交穴則偏重於補益氣血,類似於熟地黃。


穴位治療的獨特優勢?


1、避免藥物副作用


我們都知道「是藥三分毒」,藥物進入人體,必須經由肝臟代謝、腎臟排出,因此長期服藥者易傷肝傷腎。而藥穴同源,如若能靈活掌握穴性併合理利用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類中藥的作用,進而減少藥物的攝入或取代一定的藥物。

所以,像那些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我們特別建議他們轉換治療方法——從「用藥」往「用穴」轉折,比如採用艾灸療法,它無需口服、無需腸胃吸收、無需肝腎代謝,並且沒有任何毒副作用,人人可用。

在穴位治療上,艾灸有著極為鮮明的優勢:艾灸所產生的能量,是一種短紅外波,具有超強的滲透能力。因此,艾灸病灶部位的穴位時,可以直接穿透脂肪、肌肉層,作用於病灶;艾灸遠端穴位時,可強力沖開堵塞的穴位,疏通經絡,調理臟腑,調和氣血。


2、功能多樣、雙向調節


中藥配伍講究「君臣佐使」,為了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最大化,一味方劑往往涉及幾種甚至十幾種藥物;西藥就更不用說了,臨床常見醫生為了抵消藥物A的副作用,讓病人加服藥物B,這樣就於無形之中增大了藥物的使用量。這些藥物治療的弊端,在穴位治療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化解,我們要做的就是加減穴位。

穴位具有功能多樣、雙向調節的特點。比如,關元穴補氣的作用類似人參,但又能行氣活血化瘀,對婦科月經病有很好的療效,與人參相比還有瀉的作用,可以避免大補上火。

所以,現實生活中,很多灸友發現,有時明明只是想治療毛病A,但艾灸一段時間後,連毛病B都解決了。這種「一舉多得」、「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其實就是穴位功能多樣、雙向調節的特點的體現。

臨證如臨陣,用穴如用兵


如果說,一個穴位就相當於一味藥,那麼,一組穴位就相當於一副藥。穴位治療好比上陣打仗,戰役成敗貴在排兵布陣,同理,治療效果全賴組方用穴!也就是說,穴位治療講究穴位配伍,配伍得法是基礎。

按照穴位配伍原則,有經驗的老中醫總結出許多與中成藥功效相當的「穴位方」,比如:


「補中益氣湯」——百會穴(功似升麻、柴胡),關元穴(功似人參),氣海穴(功似黃芪),足三里穴(功似白朮);


「六味地黃丸」——太溪穴(功似熟地黃),太沖穴(功似山茱萸),太白穴(功似山藥),然谷穴(功似澤瀉),行間穴(功似丹皮),大都穴(功似茯苓);


「四君子湯」——氣海穴(功似人參),足三里穴(功似白朮),陰陵泉穴(功似茯苓),開四關(即雙手的合谷穴和雙腳的太沖穴,功似甘草);


如果人體出現上述不適,需要服用相關方劑,不妨艾灸一試。


暑濕感冒,用好身體的「藿香正氣丸」


從上文內容,我們可以得知,只要懂得用穴,就能隨時隨地給自己開「藥方」。接下來,小編就舉例分析:我們該如何利用身體自帶的「藥房」,給自己開「藥方」?

適逢夏季,天氣悶熱,濕度大,人一旦貪涼,過度吹空調,就會給風寒之邪以可乘之機,使體內的暑濕為風寒所遏,疏泄受阻,瘀滯在肌膚表面,引起暑濕感冒。

暑濕感冒的典型症狀是頭暈、噁心。一般出現暑濕感冒,很多人會選擇服用藿香正氣丸,以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其實,針對暑濕感冒,非常適合採用艾灸療法。

暑濕感冒的症狀特點是「內外結合」。暑為陽邪,其性炎熱,侵襲人體後,多表現為明顯的陽熱症狀,如高熱、煩渴等,但暑中夾濕後,熱透不爽,表現為發熱不揚,且濕性重濁,因此會感覺頭身困重,就像在頭上纏上一層層又濕又不透氣的紗布一樣——因為外感之邪多侵襲人體陽位,頭為上,上為陽,所以常常形容為「頭重如裹」。

同時,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出現胸悶脘痞的症狀,脘指胃脘,痞指因氣滯而形成的時而聚、時而散的氣塊,胃居中焦,氣機不暢,中上焦不通,則胸悶不舒。因脾喜燥而惡濕,故濕邪尤其易損傷脾陽,脾陽受困,運化不健,水濕不布,則會出現脾胃不和、食慾缺乏、大便稀溏等消化功能問題。

因為症狀內外皆有,所以治療的時候就要表里結合,推薦兩個穴位——外關和內關。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穴,可行氣利水,解暑祛濕,以治外;內關是治療嘔吐非常靈驗的一個穴位,為手厥陰心包經穴,可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以治內。

兩穴同為絡穴,位置又內外相應,同時艾灸可以交通內外,表里同治。如果熱重,則可以參照風熱感冒的治療方法,配合大椎刮痧等。


我們常說,「穴位就是中藥,經絡就是藥房」,小編建議大家儘量使用人體的「醫藥寶庫」,既能減少對藥物的依賴,又能保證治療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