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書消得潑茶香:《<金石錄>後序》還原一個最真實的李清照

煙花三月09 發佈 2020-01-19T10:51:24+00:00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其中「賭書消得潑茶香」一句,用了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的典故,這是一個知性階層認為最美滿的婚姻。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給丈夫趙明誠的學術著作《金石錄》寫的序跋。但它和一般的序跋不一樣,它只是很少的介紹了和本書相關的學術問題,大部分文字記錄的是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妻二人搜集、整理、校勘和研究金石書畫的點滴,也記錄了夫妻倆平日生活的趣事和憾事。


這篇序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也是一篇自傳,也可以看做是一篇祭文。

李清照和趙明誠在《宋史》中都沒有傳,因此這篇序文是研究李清照生平的重要史料。它的史學價值不言而喻。

後序只有2000多字,除了開頭是《金石錄》這本書的簡單介紹之外,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布局行文,夾敘夾議,有時是平靜如水的敘述,有時或甜蜜或悲傷的抒情、有時是慷慨激昂的議論,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最真實的李清照。

01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曾經令人羨慕的婚姻生活

清代的大才子納蘭性德懷念自己的亡妻盧氏,寫了這麼一首詞:

浣溪沙

清 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其中「賭書消得潑茶香」一句,用了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的典故,這是一個知性階層認為最美滿的婚姻。在序文中,經過十多年的漂泊,已經是知天命的李清照回憶起當年夫妻倆最喜歡玩的一個遊戲:賭書消的潑茶香。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

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

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

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李清照天生記憶力好,每次吃完飯,夫妻倆坐在歸來堂上喝茶,倆個人閒時取樂,指著堆積的各種書,說某一典故出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二人以猜中與否來決定飲茶的順序。猜中了,兩個人便舉杯大笑,常常把茶不小心倒入懷中,起來了,反而喝不到一口。

甘心老是鄉矣

真想就如此的過一輩子啊。

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了二十一歲的趙明誠。兩人的婚姻應該沒有野史記載的,趙明誠「幼夢誦一書曰:『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他的父親給他解夢為「詞女之父」這樣的傳奇故事。不過也有一點不容易: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東坡的弟子,屬於元佑黨,而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卻是蔡京集團成員,是元佑黨的死對頭。政治上的死對頭,能結為兒女親家,也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婚後倆人感情很好。更主要的是倆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金石收藏。所以夫妻倆都縮衣節食,把多餘的錢都用來買古今名人的字畫和夏商周時代的青銅器。

曾經有一次,有一個人拿了徐熙畫的《牡丹圖》給他倆,但是要價二十萬,倆人雖然都是官宦子弟,但是二十萬也不是個小數目,留哪個人住在家裡,還是沒有辦法湊到錢,只好把畫還給了賣家,夫妻倆為此還難過了好幾天。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仕途很順,趙明誠也不時出去做一些不太大的官,這時,就李清照一個人在家,她才會寫一寫自己的心思,表達對丈夫的思念。

後來,趙挺之也因為得罪了蔡京,被罷官,影響到趙明誠,趙明誠就和李清照回到青州,建了一個"歸來堂",存放他們的收藏。再後來趙明誠復官,夫妻倆的收藏愛好不變,把趙明誠的俸祿,基本上都用來收藏。而且還整理古書籍,校正文字。

這一段的夫妻生活,就是最令人羨慕的「賭書消得潑茶香」的日子。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雖然生活不富裕,但是理想從來沒有改變。

02 李清照,一個專業和敬業的收藏家

說到才女李清照,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她的那些用詞清新,感性細膩的詞,其實,詩詞只是李清照的副業,金石收藏才是她的主業。


收書既成,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出卷帙。或少(shǎo)損污,必懲責揩完塗改,固不復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慄(liáo lì)。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chóng)肉,衣去重(chóng)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刓闕(wán quē)、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自來家傳《周易》、《左氏傳》,故兩家者流,文字最備。於是几案羅列,枕席枕藉,意會心謀,目往神授,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夫妻倆最快樂的生活,就是收集文物。收集到的書籍,為了避免污染,自己使用的時候都是嚴格要求,小心翼翼。

李清照是個急性子,她把吃飯,穿衣和服飾這些能省的都省了。一旦遇到古書,只要版本還不錯,往往就買下來,留作副本,副本用起來,就不必那麼的小心翼翼了,方便倆人平時翻閱,這樣下來,家裡到處都是書籍。

這樣的生活很愜意。夫妻倆「心領意會,目往神授」——只要一個交流的眼神,倆人就心領神會。(我們沉浸在這種單純而充實的生活中)這種樂趣遠遠超過那些沉迷於歌舞情色、鬥狗賽馬等奢侈腐朽生活的人。

有一個流傳很廣遠的故事,說是趙明誠在外做官的時候,有一次李清照給他寄去了自己寫的《醉花陰》,其中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句子,趙明誠為了超過妻子,寫了十幾首,然後和清照的詩混在一起,讓朋友鑑別,結果朋友說,只有清照的那幾句最好。

這樣看來,這個故事的可靠性不高。一個一心收藏和鑑賞文物的人,哪有那種閒時間寫詩詞,比高低?

要知道,《金石錄》一共二千多卷,收藏鑑定是個浩大工程,這些都是趙明誠和李清照倆人獨立完成的。

03 ,戰亂,再也回不去的美好生活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夏五月,趙明誠被任命為「湖州知州」,六月十三,趙明誠又接到聖旨入朝,他坐船去的時候,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也許是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吧,李清照的心情極差,余意甚惡。


果然,七月末傳來了趙明誠重病的消息,等到李清照趕到的時候,本來得了瘧疾,服錯藥的趙明誠又得了痢疾,已經奄奄一息,命數已定,無力回天。

八月十八日,趙明誠取筆做詩,絕筆而終

生與死之間的距離,僅僅兩個月而已。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短暫和無常。

安葬了丈夫的李清照,剛好處在宋金交戰的戰亂中,煢煢孑立,舉目無親。天下之大,竟沒有這樣一個弱女子的容身之處。葬畢,余無所之。

看似平淡如水的敘述,卻讓人淚目。

趙明誠死後,在亂世中,只留下李清照一個人,那年她47歲,舉目無親,剩下的,只有夫妻倆前半生窮盡全力收集的藏品的一小部分。

04 南渡,家庭的悲劇,文化的劫難

嗚呼!自王播、元載之禍,書畫與胡椒無異;長輿、元凱之病,錢癖與《傳》癖何殊。名雖不同,其惑一也!

自王涯、元載遭到殺身之禍以後,(他們一個沉迷於收藏書畫,一個瘋狂聚斂財物。雖然沉迷的東西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和嶠、杜預所患的癖病:一個貪財、一個耽於《左傳》。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

喜歡收集金石字畫的癖好和這些貪財的人也是一樣的。當初省吃儉用,沉迷其中,一共收集到十幾屋的藏品,但是戰爭來了,一切很快就都發生了變化。

靖康之變的那年,趙明誠的母親去世了,趙明誠到南京奔喪,李清照在青州的家裡。

金兵要南下了,青州「十餘屋」的藏品,只好放棄,只是匆匆忙忙的裝了十五車捨不得扔下的。後來那十幾屋的藏品,全被金兵焚毀,化為灰燼。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謂「十餘屋者」,已皆為煨(wēi)燼矣!

只有李清照挑選出的十五車書畫免於劫難。可是這十五車藏品,又很快散為煙雲。

李清照和趙明誠最後一次分手的時候,詢問的還是藏品的事情:

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捲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

趙明誠交代李清照,最好的藏品,要「與身俱存亡」,可見對藏品的貪痴程度。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想到丈夫有個妹夫,擔任兵部侍郎,打算投靠他,派人先把行李送去,沒想到,還沒等李清照過去,妹夫所在的洪州已經被金人攻下,送去的那些藏品也就沒有下落了。

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盡委棄。所謂「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雲煙矣。

只剩下自己保管的書籍,巋然獨存

獨余少輕小捲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十軸,三代鼎鼐十數事;南唐寫本書數篋。偶病中把玩,搬在臥內者,巋然獨存。

當時社會上流傳他們夫妻有贈送金人藏品的嫌疑,為了闢謠,李清照打算將家中所有的青銅器這些貴重的物品,上交給朝廷:

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盡將家中所有銅器等物,欲赴外廷投進。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並寫本書寄剡。

可是這些上交的藏品,最終的下落是,幾經周折,落在一個叫李將軍的人的手中:

後官軍收叛卒,取去,聞盡入故李將軍家。

不久之後,李清照寄宿的一個鍾姓的土民家裡時,有一天晚上,被人在牆上鑿開一個洞,偷了五六箱。她痛心不已,高價收購,後來才得知,那些失去的藏品,被一個叫「吳說」的官員賤價買去了。至此,她的收藏只剩下「殘零之書」:


在會稽,卜居土民鍾氏舍。忽一夕,穴壁負五簏去。余悲慟不已,重立賞收贖。後二日,鄰人鍾復皓出十八軸求賞,故知其盜不遠矣。萬計求之,其餘遂牢不可出。今知盡為「吳說」運使賤價得之。所謂巋然獨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殘零,不成部帙書冊。三數種平平書帖,猶復愛惜如護頭目,何愚也耶

這些「殘零之書」,包括幾本零散的書籍和幾個平庸的書帖,但是自己卻愛惜如眼睛一般,她嘲笑自己「何愚也耶」,真傻呀!這一句平淡的真傻,裡面有無限多的思念、悲傷和無奈。

窮盡夫妻兩人一生的力量搜集的文物,在戰亂中,由「十餘屋」——十五車——巋然獨存——「殘零之書」,是收藏家趙明誠和李清照的悲劇,也是中國文化歷經戰亂,毀壞消失的一個縮影,是一個文化的悲劇。

時間過了八百多年,1931年,為了不讓文物落入日本人之手,北京故宮文物開始了向南大遷移。這個政府的行為,動用了多少人力物力,才保住大批精華文物,但是其他文物損失有多少,現在估計是沒有辦法統計了。

九百年前,一個中年弱女子,是無法在戰亂中保住自己的藏品的。眼看著自己一生的收藏,在金人南侵的鐵蹄下喪失殆盡,又是怎樣一種心情?本來恩愛平淡的夫妻生活,在戰亂中轉眼就離散天各一方,又是怎樣的悲痛?這些李清照都在這篇《<金石錄>後序》中用平靜的語言記錄下來。

看似句句平淡如水,實則字字穿心。還原了九百年前戰亂中,一個文人的悲劇,文化的劫難。

05 句句如水,字字穿心。淚目中,李清照南渡後的詩文你就懂了

今日忽閱此書,如見故人。因憶侯在東萊「靜治堂」,裝卷初就,芸簽縹帶,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此二千卷,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趙明誠去世五年後的一天,李清照又翻閱起這本《金石錄》,往事歷歷在目,丈夫仿佛又在眼前,還是剛剛下班,又在那校勘書卷……眼前的字跡好像還很新,可是那個人墳墓上的樹已經能夠環抱了。


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zhuó),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從前,梁元帝蕭繹在江陵快陷落的時候,他不痛惜國家的滅亡,反而下命令焚毀所藏之圖書(以免落入他人之手);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覆滅時,不以身死為悲,反而在死後把唐人載去的圖書重新奪回來(以免落入他人之手)。難道一個人天性所專注(熱愛)的東西,能夠超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嗎?

(他們兩人與書共存亡,可是我還沒死,書物卻遺失了十之八九)這難道是天意認為我資質愚鈍,不足以享有這些珍貴的金石文物嗎?又或者是亡夫明誠地下有知,對這些東西仍然念念不忘(想要帶到身邊),不肯讓它們留在人間嗎?

搜集這些金石書物是多麼艱難,而失去它們又是多麼容易啊!

所以我們就知道春天李清照為什麼不梳妝,不去春遊: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種家愁,國恨,愧疚、無奈,「舴艋舟」的確是無法載動的。

和司馬遷有些相似,趙明誠死後的那段時間,支撐李清照活下去的就是這本《金石錄》。趙明誠撰寫了其中的大部分,其餘的部分,是由李清照整理完成的。


《金石錄》著錄的是作者所見到的,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它和歐陽修的《集古錄》齊名,古人往往稱金石學為「歐趙之學」。

這裡面李清照所付出的心血不能忘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