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智能音箱大換血

同花順財經 發佈 2020-01-02T11:01:30+00:00

雖然整個消息內容顯得「曖昧不清」,但我們仍然能獲得兩個有效信息:天貓精靈智能音箱業務線在推出將近3年後,首次大換血,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始人」陳麗娟將另有任用。

看似「升級」,實為「換血」。阿里旗下唯一的智能硬體產品線――天貓精靈,正遭受著新一輪內外部的雙重施壓。

2020年第一天,阿里突然放出消息,將人工智慧實驗室天貓精靈業務「升級」為獨立事業部,由阿里雲IoT負責人庫偉負責該事業部。

而天貓精靈業務原負責人陳麗娟(花名:淺雪)將帶領人工智慧實驗室其餘業務加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群,負責產品解決方案與大網站事業部,推動並建立雲智能2B產品體系。

雖然整個消息內容顯得「曖昧不清」,但我們仍然能獲得兩個有效信息:

天貓精靈智能音箱業務線在推出將近3年後,首次大換血,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始人」陳麗娟將另有任用。

天貓精靈事業部的新負責人庫偉,也將繼續負責阿里雲IoT事業部,這個部門主要做的事,是為硬體製造業提供智能化改造技術方案與雲端服務。兩個事業部是否融合雖然沒有定論,但這條智能音箱業務線兜兜轉轉,最終又回到了阿里雲事業群,甚至可能成為IoT事業部的一部分。

雖然此次以「升級」為名進行了人士調整,但回看近一年來,天貓精靈與其背後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在內部架構調整中「地位」的起起落落,不難看出,這個阿里設立不到3年的年輕業務正在經歷著一段陣痛期。

人工智慧實驗室前負責人淺雪

在張勇於2018年9月接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後,同年11月,阿里的內部架構就進行了一次洗牌式調整。

其中,於2016年低調孵化於阿里雲內部,並在2017年7月正式向外界推出智能音箱品牌――「天貓精靈」的人工智慧實驗室,不再隸屬於阿里雲,而是被納入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群。實驗室負責人陳麗娟,改為直接向CEO張勇匯報。

1年後,也就是2019年6月,張勇再次發「全員信」進行業務重組,首當其中被調整的便是「阿里創新業務群」――

原阿里大文娛新媒體業務總裁朱順炎出任總裁,陳麗娟將向他進行匯報;阿里文學、阿里音樂以及UC及旗下移動創新業務都被歸到創新業務群。

讓人疑惑的是,作為一款硬體設備,「天貓精靈」夾雜在偏內容娛樂方向的業務板塊裡面,顯得有些特立獨行。

當然,這次更引人注目的,是匯報關係上的直接降級。這一變化甚至曾被外界猜測為「阿里將放棄智能音箱業務」。

又過了半年,如今,除了做出「換帥」這個重大決定,阿里讓天貓精靈重新擁抱雲與IOT(物聯網),倒像是回到了4年前智能音箱誕生時,雖然老套但卻最原始的目標上――做智能家居網絡的控制中樞。

或者說,做IOT時代的超級入口。

2017年,天貓精靈剛誕生時對自己的定位,與亞馬遜以及谷歌等公司相差無幾,就是想做控制中樞

坦率講,時間上的先發優勢與得天獨厚的平台優勢與渠道資源,是天貓精靈能夠在全球智能音箱出貨量排名中僅次於亞馬遜,穩居頭部陣營的兩張「致命牌」。

尤記得2017年中旬,當百度、騰訊以及聯想等公司要做智能音箱的傳聞還在滿天飛時,阿里卻神不知鬼不覺突然宣布推出第一款「神似」亞馬遜Echo的圓柱體智能音箱,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第一個大品牌,勉強能接受的語音交互效果,鋪天蓋地的淘寶廣告,便宜到雙十一用打折券幾十元就可以買到的價格……多個條件的組合效應讓天貓精靈的銷量一飛沖天,僅2017年的雙十一就貢獻出了「破百萬」的大字報。

然而,隨著兩年多來市場中小玩家的陸續退出,我們大多卻只看到了天貓精靈等智能音箱大廠在營銷和市場銷量方面的廝殺較量――今天一個銷量榜單,明天一個特惠套餐,後天一個合作聯名款。唯獨不見產品層與消費者體驗層的重大改善。

天貓精靈皮卡丘合作聯名款

坦率講,作為一個從2017年7月就開始用天貓精靈的資深白鼠,雖然能感受到語音識別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音樂方面根據用戶喜好所做的個性化推薦,依然不能穩定發揮水平。譬如,我深深懷疑蔡依林的《72變》是天貓精靈推薦程序故意設定的跳轉節點。

還有就是,你永遠不要指望讓智能音箱聽懂你說的一首冷門英文歌名;也別想聽到被騰訊把持著版權的部分音樂資源(因此,我沒感受到阿里內容資源系與天貓精靈能互相帶來什麼助力)。

在軟實力層面,阿里曾經試圖模仿亞馬遜搭建Genie開發者平台,建立智能音箱技能(Skill)庫,但並沒有籠絡多少開發者。如今打開天貓精靈app,「技能」那一欄的豐富度還不如小米與百度。

這在某種程度上,凸現了軟體層競爭――搭建智能語音生態系統的重要性。而語音助手AliGenie,也沒有在開發者群體中擁有響亮的名聲。

此外,所謂背靠阿里強大的產品生態體系,依然只是網際網路業態內的表層聯動。上線「查快遞」,「交話費」,「收能量」,「叫外賣」等種種功能,倒是把自己的所有app都打通了……然而這種做法,其實是將物聯網的遊戲法則,「誤讀」為網際網路功能的延伸。只不過是在自己搭建的家族生態中自high罷了。

2017年發布的技能市場,初衷是籠絡個人開發者為天貓精靈開發新技能,如今來看效果似乎不太好

三年過去,有多少人仍然只用它來聽歌,設鬧鈴,問天氣;又有多少人真的願意通過語音在淘寶上買東西(這是阿里極力強調的一個優勢);又有多少人在新鮮勁兒過後,早就把它扔到角落裡默默落灰;又有多少人投入到別家品牌的懷抱……

也許市場數據的微妙變化可以提供一個側面答案。

根據知名海外智能硬體調研機構Canalys提供的報告顯示,長時間穩居中國銷量第一的阿里,在2019年第二季度曾被百度與谷歌拉下馬,全球出貨量僅排在第四位;直到第三季度,阿里才靠與多家零售品牌聯名推出合作款音箱的激進營銷策略,重新奪回中國銷量第一寶座。

與此同時,即便天貓精靈暫時回春,但另一個產品形態上的趨勢也不容忽視。

2019年第三季度,帶屏智能音箱銷量為630萬台,增長率為500% ,成為一個非常特殊的品類。特別是亞馬遜與百度,前者的帶屏音箱Echo Show 5為其第三季度總銷量貢獻了16%的份額,後者的帶屏音箱占其Q3總銷量的61%。

研究分析師 Cynthia Chen 因此給出這樣一個判斷,智能帶屏音箱將在供應商策略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然,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仍然是有待解決的主要挑戰。

然而在這場帶屏音箱大戰的Top榜單中,沒有天貓精靈的名字。

綠色部分代表智能帶屏音箱的占比

其實最讓人唏噓的,並不是產品本身在技術創新與層面的停滯。而是包括阿里在內,所有企業在做智能音箱之初時,確立的「物聯網入口之爭」這一思路,要麼因為戰略問題轉移了方向,要麼觸碰到了技術也解決不了的難題邊界。

戰略來看,從天貓精靈選擇脫離阿里雲的基礎設施與繁雜的應用場景,作為一款獨立的主打「內容」與「個人陪伴」的消費級產品被推入市場,就意味著,它將會放棄一部分與內外部軟硬體的接觸權,進而封閉自己的一部分生態。

這也就能解釋,為何2017年天貓精靈還在積極推動讓海爾、格力、美的等老牌家電廠商的智能產品接入自己的智能語音平台,但進入2018年以後,這方面的消息就漸漸銷聲匿跡了。

然而,這並非是阿里一家所面臨的「困惑」。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物聯網公司認識到,做到設備的互聯,是一個問題;做到設備的無縫互聯,是另一個問題;做到消費者者能夠接受的無縫體驗,是第三個問題。

而那些智能音箱企業吹過的「可以跟某某空調某某電視無縫連接的合作」,最終落實到消費體驗端大多十分「悽慘」,效果十分骨感。

從下載各種app,到弄清楚遙控器的控制方式(射頻與紅外),再到確認電器的品類型號是否兼容,甚至還要掰扯一會兒路由器……解決這些環節出現問題所要消耗的時間成本,是你動一動手就可以完成「拉窗簾」任務的若干倍。

「目前來看,智能家居沒有哪個公司是做成功的,表面看小米比較『成功』,但這種成功沒有創造新的價值,而是借智能概念反吃傳統行業。」 一位智能家居分析師告訴虎嗅,做物聯網的網際網路公司,視點都是有問題的,以為網際網路延伸過來,拿到數據就OK了,暴力且無效。

「即便他們做到電視、檯燈以及電視銷量第一,但仔細看許多用戶都不會去使用智能功能,那麼從智能家居角度看,並沒有創造新的價值,僅僅是商業操作的勝利,這是沒有更長遠價值的。」

因此,物聯網入口之爭的關鍵所在,其實根本不在於「尋找入口」,也不在於從銷量和市場層面拼個你死我活,或者給智能音箱披個星巴克的聯名款外殼……

而是在於,如何把湖面上的木船全都用鎖鏈連起來,才能用一把火打開一個新局面。

僅一方的開放,一方主導的生態,永遠不可能讓用戶在體驗端完成認知升級,也就絕不可能真正打開智能家居市場。

就在十幾天前,亞馬遜、谷歌與蘋果為推動物聯網發展做出的一個舉動值得敬佩。

作為全球智能家居市場的頭部企業,他們互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但也很清楚物聯網背後不兼容且混亂的網絡標準――亞馬遜生態里的某品牌微波爐,是不可能「回應」Google Home的。

所以,他們決定聯合起來開發一個開源網絡標準,讓物聯網硬體供應商與軟體開發商至少可以輕鬆一點兒――通過IP(網際網路協議)連接實現以「家」為單位的設備互聯,讓智能家居設備、移動應用程式和雲服務之間的通信成為可能。

只有讓這群人輕鬆了,他們才可能讓我們輕鬆。

目前,這個奇特的聯盟正在嘗試為新網絡標準尋找開源的共同點。而他們這一做法,與本世紀第一個十年中,開源軟體走向成功的進程格外相似。

無論如何,他們看到了一個更長遠的利益――通過使用開源軟體讓智能家居設備安全和無縫工作,從來吸引更多軟硬體開發者;而更多的支持者,將為他們的設備和服務帶來更大的市場。

如今,在市場拓展空間受限的當下,也許阿里不僅僅要讓旗下唯一的消費級智能硬體產品與阿里雲IoT統一戰線,更應該讓自己與所有競爭對手統一戰線。

就像十幾天前,虎嗅主筆房煜在解讀「阿里巴巴宣布新一輪架構調整」時所認為的,阿里的陣容調整預示著「分久必合」。

然而,這裡的「分久必合」,不應該僅僅指內部。我們相信,外部的「合」,也是時候到來了。

來源: 虎嗅網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