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貿易」與「軍事重鎮」相結合——唐朝西受降城的重要性

文史寒 發佈 2020-01-02T11:21:05+00:00

一、西受降城地理位置發生遷移,從石蘭計古城搬遷奮鬥古城,其軍事和貿易功能更加顯著西受降城與其他兩座受降同時修建於唐中宗景龍二年時期,而西受降城的城址有舊、新兩處。

唐中宗景龍二年,唐朝為了抵禦後東突厥部落對邊境的進犯設立了東、中、西三座受降城。這三座受降城對於防禦後東突厥的進攻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此不敢輕易進犯唐朝邊境,在三座受降城中西受降城在抵禦後東突厥進攻等其他各方面功能較其他兩城更為突出。

一、西受降城地理位置發生遷移,從石蘭計古城搬遷奮鬥古城,其軍事和貿易功能更加顯著

西受降城與其他兩座受降同時修建於唐中宗景龍二年時期,而西受降城的城址有舊、新兩處。從剛開始的石蘭計古城搬到後來的奮鬥古城,其地理位置雖然發生了變遷,但是軍事和貿易功能比之前更加的顯著,成為重要的交通要道。

「西受降城,在豐州西北八十里。蓋漢朔方郡地,臨河縣故理處。開元初,為河水所壞。至開元十年,總管張說於故城東別置新城。」

——《元和郡縣圖志》

西受降城的舊城址中國學術界多有爭議,但通常被認為在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蘇木邢寡婦圪旦村北的石蘭計古城。這座舊城址在豐州西北方附近,是古代漢朝朔方郡所在地,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防禦草原部落的重要據點。

唐玄宗開元年間,河水泛濫,沖毀了城址,舊城因此遭到廢棄,而另尋新城。西受城的新城址選在了今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鎮奮鬥古城,新城的地理位置更有利於唐朝與周邊民族和部落進行貿易往來,成為了唐朝對外貿易的往來的中間點和重要貿易場所。

二、西受降城成為唐朝與後東突厥、回紇等草原遊牧民族和部落貿易的場所,以安史之亂為分界點,分為兩大階段

西受降城地處唐朝與西北草原遊牧部落交界的地方,唐朝對其十分重視,唐朝與後東突厥、回紇等部落的進行商品往來時,商人出入都要從此處經過,而西受降城由於往來商人和貿易規模的不同,以安史之亂為分界點,分為前後兩個大的階段。

(一)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與東突厥、鐵勒在西受降城附近進行商貿活動

唐朝統治者胸懷寬廣,對少數民族和部落採取羈縻政策,與眾多少數民族建立了友好的貿易往來。在西受降城還沒有修建之前,唐朝便與北部邊疆遊牧部落在豐州城周圍進行商貿活動。唐太宗時期在豐州城地區設置燕然都護府進行管理,主要是處理遊牧民族和部落對唐朝朝貢事項。

唐玄宗開元年間,後東突厥首領多次請求與唐朝進行友好往來,而且後東突厥還曾幫助唐朝共同對吐蕃的侵擾,所以唐玄宗對後東突厥態度好轉,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漸漸密切。這一時期唐朝恢復了與後東突厥中斷了幾十年的邊境貿易,並規定新受降城是雙方進行商業貿易的場所。

唐朝與後東突厥在西受降城的商業貿易大盛使唐朝收益頗多,後東突厥向唐朝輸送了大量的優良馬匹,彌補了唐朝軍馬不足的問題。唐朝農業和手工業發達,通過西受降城的商業活動,唐朝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大量販賣給後東突厥,使唐朝大獲其利。

而且開通貿易市場,是唐朝對後東突厥的恩惠,唐朝以經濟待遇和政治懷柔,安撫了後東突厥,維護了唐朝的邊境安寧。開元後期,天寶初年,後東突厥內部發生混亂,汗位之爭越演越烈。

後東突厥還面臨著回紇等其他部落的進攻,迫於形式唐朝暫停了與後東突厥的官方貿易往來,但是民間貿易往來依然存在,西受降城作為互市地點依然是唐朝與其他部落往來的中心。

唐玄宗天寶三年,回紇首領裴羅自封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唐玄宗冊封他為「懷仁可汗」,並且派遣使者送出禮物進行祝賀,回紇自是與唐朝交好。後來回紇吞併了後東突厥部落和領地,控制了漠北地區的大部分地區。

回紇也繼承了後東突厥與唐朝的貿易關係,統率漠北各民族部落和東北地區商賈對唐朝進行朝貢貿易。安史之亂之前,唐朝通過西受降城先與後東突厥進行貿易往來,後回紇崛起後代替了後東突厥與唐朝進行貿易往來。

北部邊疆的遊牧半遊牧民族主要以牛、羊、馬匹等牲畜換取唐朝的糧食、絲綢、茶葉、鐵器等高級商品,受的唐朝商人獲利頗豐,馬匹的大量進入唐朝,壯大了唐朝武裝力量。

(二)安史之亂後唐朝通過西受降城與回紇為首的漠北民族和西域諸國進行貿易往來,西受降城商貿活動有所擴大

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朝從此失去對周邊少數民族和部落天可汗的權威。唐朝周邊民族開始逐漸侵擾唐境,特別是吐蕃快速崛起,不斷的奪取唐朝領地和附屬國。

唐朝調動安西、北庭和河西等地駐防軍進入內地鎮壓安史之亂時,吐蕃趁唐朝邊境空虛,占領了河西走廊,阻斷了絲綢之路。由西域來唐朝進行貿易的商人因道路不暢只能從回紇穿過,為回紇壟斷了西域與唐朝的貿易往來提供了機會。

唐朝於西受降城與回紇主要進行的是絹馬貿易,回紇向唐朝輸入大量品種精良的馬匹,而唐朝向回紇輸送數量眾多的絹。除了絹馬貿易,回紇還用牛羊等牲畜換取唐朝的絲綢,茶葉。安史之亂後,唐朝和回紇的貿易往來不減反增,雙方輸送的商品數量巨大。

由於傳統絲綢之路被吐蕃阻截,西域前往唐朝的商人只道取道回紇,並且也在西受降城與唐朝進行商業貿易活動西域商人的商品主要是瑪瑙、玉器和金器等裝飾用品,價值很高。除了西域商人在西受降城與唐朝進行商業活動,東北諸部落也開始在西受降城與唐朝互相貿易。

西受降城除了是唐朝與回紇等少數民族進行官方貿易往來的場所外,民間的商貿活動也多在此地進行,雖然民間貿易受到政府節制,但是不曾斷絕,在安史之亂後還有所擴大,私自夾帶在該地泛濫成風。

三、西受降城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作為重要的交通要道,不僅成為北部地區重要軍事重鎮,而且是商貿樞紐,吸引了各地商人往來,促進了貿易的興盛,穩定了唐朝邊疆

唐朝時期西受降及其附近地區一直是唐與周邊甚至更遠地區商貿活動之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該地是唐朝北部地區重要軍事重鎮和商貿樞紐。

作為軍事重鎮,西受降地有著大量的唐朝軍隊駐紮,從而為貿易往來提供軍事保護。西受降城是唐朝北部的第一道邊防要塞,是安北都護府和天德軍都防禦使司的軍事駐紮地。

唐朝在西受降城布置了大量的軍隊並設置了完備的政治系統,用來處理邊疆緊急事件。大量的軍隊駐紮為往來的商旅提供了軍事保護,完備的政治系統能夠有效解決商旅摩擦。

西受降城是重要的交通要塞,是漠北通往磧北和唐朝長安的必經之地。安史之亂後,吐蕃占據了河西走廊,阻斷了絲綢之路,西域往來商人也只能穿過回紇,在西受降城與唐朝進行商業貿易。

西受降城是唐朝設立的軍事重鎮,但也是重要的商業活動中心。唐朝在西受降城先後與後東突厥、鐵勒、回紇、西域商人和東北諸民族商人進行商業往來。由於唐朝販賣的商品是絲綢等高級商品,使得唐朝獲得了大量財物,而少數民族馬匹的輸入,解決了唐朝軍馬不足的問題,壯大了唐朝的軍事力量。

「其後突厥款塞,玄宗厚撫之,歲許朔方軍西受降城為互市,以金帛市馬,於河東、朔方、隴右牧之。既雜胡種,馬乃益壯。」

——《新唐書·兵志》

西受降城還是唐朝主持朝貢貿易的重要場所,北部少數民族攜帶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物品來到西受降城對唐朝進行朝貢,唐朝回贈少數民族大量財寶,厚往薄來。這樣唐朝通過大量財物籠絡少數民族的人心,從而安撫了北部部落,維護了唐朝的邊境的安寧,也塑造了唐朝的形象。

西受降城貿易的發展興盛,使得地方獲得大量財務,從而可以蓄養大量精兵,這些精兵隨時出動,平定少數民族的侵擾,從而增強了西受降城的軍事力量,並且維護了附近地區的安寧。

除了作為官方貿易的據點,西受降城還是重要的民間貿易據點,雖然當時民間貿易活動受到政府的限制,被認為是違法行為,但是私下貿易卻不可斷絕,隨著官方貿易的興盛,民間貿易也開始興盛,附近商人都獲得大利。

唐憲宗元和八年,黃河水再次泛濫決堤,沖毀了新西受降城,而唐朝統治者考慮到重建西受降城耗資巨大,再加上唐朝中央衰弱,地方藩鎮割據,無力重建西受降城。從此西受降城荒廢,商品貿易市場也沒落。

唐文宗開成五年,回紇被滅,漠北地區再度混亂,漠北民族與唐朝官方貿易也走向了終結。雖然官方貿易中斷,但是原西受降城地區的民間貿易依然還很活躍,依然對溝通中原與漠北民族的經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鑑》


關鍵字: